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撮泰吉”是一种极富巫术性质的古傩戏“。撮泰吉”的巫术内蕴具有乐观性、向善性、主体性等特点,同时“撮泰吉”内蕴的巫术文化具有不断强化主体的自我价值,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郑振发 《农村教育》2004,(11):49-49
戏曲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与演员、音乐、舞台美术等部分所组成,就演员而言,都要必须具备戏曲的四功、五法,所谓的四功:就是“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通过这四种基本功和音乐、灯光布景的配合,以表演的程式把故事演给观众,为了把故事演好,演员就要必须经过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胜任剧中各种不同类型角色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威宁“撮泰吉”角色装扮的艺术形式及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始戏剧"撮泰吉"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它特有魅力,透过"撮泰吉"角色装扮的外在形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彝族先民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认知水平,以及他们特有的艺术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4.
“撮泰吉”是反映彝族先民社会生活的活化石.正戏是“撮泰吉”表演的核心内容,它蕴含了彝族先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浓烈的商品经济意识及无私奉献精神,较强的劳动过程管理意识和能力,以及农业生产系统论等丰富的经济思想.“正戏”确证了彝族先民“重政治、轻经济”认识的片面性,对了解和研究彝族先民民族和谐思想,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戏曲服饰在这门艺术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戏曲这门艺术可以说是一门装扮角色的艺术。在演员和角色之间戏剧服饰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试图从象征性、规定性、舞蹈性三方面来阐释戏剧服饰在整个戏曲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艳敏 《黑河学院学报》2024,(2):140-142+146
戏剧是行动的艺术,行动由许多动作组成,而动作则需要时间和空间来展现,利用合理的时间和空间选择符合规定情境中人物的动作,是表演的重要环节之一。“角色的反演”需要演员作为角色时放弃“已知”打破惯性,筛选出有条件进行反演的“契机”,并选择准确的体现手段从人物现在进行时出发。研究细化“反演”这一关键词的行动办法,为演员表演留出恰当的时间、空间来选择更准确、更出彩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曲鹏 《华章》2012,(27)
所谓“第四堵墙”,原意是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除了三面被为包围的空间外在心中还必须想象与观众之间还存在着第四堵墙,想象舞台上有一层透明的玻璃将观众隔开,仿佛舞台是一个特殊的被封闭的盒子,演员在里面自在的表演,与观众没有关联.这是一种古老的表演理念,与今天开放的戏剧理念完全不相适应.随着戏剧的演变,使我们看到了今天的戏剧,其实就是一个将“第四堵墙”拆除的过程.推倒“第四堵墙”一直是我们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在戏剧领域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对于中国的剧作家来说可谓具有更加实质性的意义.但是在影视领域的讨论正在进行之中,其复杂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角色”一词本来是指戏剧脚本中所规定的人物的。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在舞台上担当某一角色的演员,是按照剧中人的方式,即剧本对角色所规定的方式,或以剧中人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事物及自己的。他的表演是由场景、导演的指示、同伴演员的表演、观众的反应以及演员本身对角色的理解和扮  相似文献   

9.
舞台节奏是戏剧表演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舞台节奏的把握和运用,也是舞台演员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舞台上,演员要想演好自己的角色,就需要从内在的心理与外在的表现上把握好相应的节奏,这就需要演员不断的学习与练习,尤其是在艺术教育阶段,就要提高演员在形体上、表情上、心理上等各方面的专业素养,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演员的舞台节奏把握与表现,让演员提升戏剧表演的专业性,进而提升我国职业院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与专业程度。  相似文献   

10.
要求现代戏的表演要"生活化",摒弃程式化,这是现代戏与程式化相互融合的纠结所在。中国戏曲程式化是其灵魂。程式化是戏曲的代名词,换句话说,没有程式化就不叫"戏曲"。程式是在戏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演员表演与观众欣赏的互动逐渐建立起来的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是演员用以表达戏剧内容的特殊语汇,同时又是观众用以理解和接受戏剧内容的特殊途径。生活在发展,在改变,所以戏曲程式也应随着生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生活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11.
传统戏剧讲究所谓“第四堵墙”,它矗立在演员和观众之间,不仅让演员高高在上,而且使演员与观众泾渭分明,以引起观众对舞台产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感,从而增强演出效果。现代派戏剧则主张拆除表演中的“第四堵墙”,将舞台向观众开放,将表演延伸到观众之中,甚至积极鼓励观众参与表演,竭尽所能地调动演员与观众的情感交流,让台上台...  相似文献   

12.
黄瑾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6):27-31,65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由于其文化生态背景的变化处于濒危状态。我们应借鉴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结合撮泰吉传承的特殊情况,采取动态和静态保护模式,才能有效地对撮泰吉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3.
剧本≠戏剧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把《雷雨》、《窦娥冤》、《威尼斯商人》、《雷电颂》等四篇课文放在一起,列为“戏剧”单元,这是不恰当、不准确的。首先,它把“戏剧”等同于“剧本”,混淆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查《辞海·艺术分册》,剧本是这样解释的,“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而“戏剧”则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因此,这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在“撮泰吉”研究过程中,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里面的人物马洪摩是苗族,嘿布是汉族,而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马洪摩和嘿布皆为彝族,但两种观点都没有人进行深入的论述。从文化自观的角度,结合“撮泰吉”仪式内容和相关资料,试对马洪摩和嘿布的族别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口头文学表演理论,并结合古希腊诵诗表演活动史实,论证了《伊安篇》中的诵诗实是一种口头文学表演艺术,而伊安既具备了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口头文学表演艺人身份,又具有使用阐释性套架作口头文学表演的“技艺”特征。但柏拉图在《伊安篇》中,却采用了“代言体”戏剧的“整体诗学”观,使伊安在论辩中“被迫陷入可笑的窘境。”这是柏拉图基于其戏剧模仿说而对伊安口头文学表演作出的误断。  相似文献   

16.
戏剧的表演剧本是基础,其演员是整个戏剧表演的核心,戏剧的表演可以说是舞台上综合艺术的表现。演员可以通过戏剧表演与观众面对面地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也能品味戏剧中人物语言的魅力,等等。观众通过观看戏剧作品,从而融入剧本的情境,感受戏剧中人物的性格文学性和舞台性。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每一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或多或少包含了戏剧的选段。本文笔者就根据高中语文的戏剧教学进行了探究,提出戏剧教学的相关策略,给同行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的戏剧表演观从其理性主义的哲学、美学思想出发,提出演员在表演时应冷静理智地将事先塑造好的“理想的范本”扮演出来,使观众信以为真。演员塑造的“理想的范本”高于自然和诗人所塑造的“范本”,它虽然是推理、想象出来的虚构形象,却符合人物和现实生活的内在逻辑。优秀的演员在表演之前已经塑造出这样一个“范本”,然后在表演中不动感情地扮演这一“范本”。但理性主义戏剧表演观强调艺术的模仿性而忽视情感体验性,唯物却缺乏辩证。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其表演手段,集中体现在戏曲演员是否掌握好了戏曲的基本功——“四功、五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特殊性,是以体验为依据,它熔文学、美术、音乐、歌舞以及武术杂技于一炉,铸成了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它是完整的特殊的表演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文类解说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其中心是演员的表演.因之,又被人称为“舞台艺术”或“演员艺术”.在戏剧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由于性格不同和所追求的目的不同而展开的矛盾斗争叫戏剧冲突.戏剧作品总是由一个冲突的提出、发展和解决而得到完成的.戏剧冲突的成功与否是戏剧成败的关键,所谓戏剧性正是由于戏剧冲突解决得独特、新颖、有丰富内涵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身,在各方面都体现出了"泛美化"的特征.但究其本源,王国维在<戏曲考源>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即由演员当众扮演角色来表演故事.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家李渔也提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所以,登场敷演,是戏剧艺术的最基本特质,没有舞台表演的第二度创作,戏曲艺术的美也不能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戏曲舞台表演便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且在表演中渗透了一定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