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透视《蜗居》的热播与热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电视剧《蜗居》不仅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在网络上也同时兴起了一股《蜗居》热潮。本文从身份认同、网络的二次传播以及网络舆论的"蝴蝶效应"等角度,透视了《蜗居》热播与热议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电视剧<蜗居>的热播引发全社会对青年一代"房奴"现象与"蚁族"身份的讨论与审视:传统的置业观念、住房符号化的身份象征与广告效应使"蚁族"进阶为"房奴",并带来新的困惑和焦虑.<蜗居>的受众深层心理可以归纳为三点:"蚁族"定位与身份认同心理、群体现照与平衡归属心理、窥淫欲望与道德评判心理,暗合现代社会受众对文化消费品的期...  相似文献   

3.
电视剧《蜗居》在将房奴的一系列问题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同时,也引发了受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剧中,住宅不单单是一种物质实体,还是一种媒介。本文以《蜗居》中关于住房的典型对话和场景为文本,分析电视的叙事模式,探讨住宅作为一种媒介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穷人什么时候才能买得起房? 《蜗居)是作家六六继小说《双面胶〉之后,又一部直面现实、极具畅销潜质的都市题材小说。故事发生在上海房价飙升时期,描摹了以上海为代表的白领一族生存状态,是一部“高保真”的都市房奴心态写照。由本书改编的电视剧,引起了各电视台的新一轮热播,也吸引了许多的人去看,并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相似文献   

5.
石静  杨滟 《新闻世界》2012,(7):69-70
近年来,随着我国影视创作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已然成为了当今荧屏中的主流,随着《蜗居》、《媳妇的美好时代》深受观众喜爱后,近期播出的《北京爱情故事》、《夫妻那些事》、《心术》也受到了观众的热捧。本文试从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热播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等角度,对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热播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蜗居》是继《潜伏》后又一部荧屏热播剧,该剧由著名作家六六的长篇小说《蜗居》改编,主要讲述主人公一波三折的买房奋斗史,深刻地反映了都市无房族的种种困惑,折射出"现实很犀利,梦想很骨感,生活很丰满"的现实。若说反映社会热门话题是其走红的制胜法宝,那么该剧紧跟时代潮流的台词也是其走红的又一要因。  相似文献   

7.
35集电视连续剧《蜗居》的热播,在2009年末掀起了一轮新的电视收视潮,让竞争激烈也有些惨淡的电视市场闪现出惊喜的一刻;但是,《蜗居》引领的年末电视剧收视热潮,也因其剧情的现实映射性和伦理观的非主流化,引发来自各方的争议,甚至质疑,一个电视剧文本,随即演变成年末岁首的文化话题。  相似文献   

8.
王晓明 《视听界》2010,(1):120-120
两年前的“手记”里,我提到了全国观众津津乐道的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那个“呆子”士兵许三多,“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经过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和一轮国内房价飙升,人们不敢拿“呆子”当榜样了。一部《蜗居》,慢热,由“房奴”一族到全民关注,仅仅是其中的“色相”么?是它表现了现代都市人生存的困境,触动了百姓的切肤之痛。  相似文献   

9.
关注     
声音上海房价过高,损害了群众利益。如果政策制定者不能感受他们的紧迫感和渴求,不解决蜗居、房奴问题,上海就没有未来。——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补充报告时说,必须到基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视剧《蜗居》的热播,学者廉思提出的“蚁族”这一概念也逐渐成为网络热词,蚁族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新族群。他们是大学毕业生,却蜗居于大城市,没有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群居于城乡接合部或城中村狭小的空间内,因而被形象地称为蚁族。而根据地域的不同,廉思还将他们分为京蚁(北京)、沪蚁(上海)、江蚁(武汉)、秦蚁(西安)、穗蚁(广州)等。  相似文献   

11.
换房悲喜录     
正曾一度热播的电视剧《蜗居》真实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住房问题,同时也讲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人那段痛苦的蜗居经历:为了一块狭小的空间,兄弟间大打出手、反目成仇,有的甚至闹到了法庭。在许多人的记忆里,两条长板凳、一块门板就成了当时的一张床。为了解决住房的窘境,不少上海居民动起了脑筋,在电线杆上或公交车站旁贴小广告,到马路边的换房自由市场去碰运气。在房屋不能上市交易的计戈经济时代,换房成了当时百姓解决住房困难、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2009年,电视剧《蜗居》,神奇般引发所有人因为房子带来的阵痛,它所引起的轰动效应,甚至形成了一种"蜗居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蜗居》的走红过程,也是这个全社会集体应对现实的过程,最后形成的"蜗居现象"是"后蜗居时代"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此篇论文中,作者从受众方面入手:着力于分析《蜗居》出现的现实背景与"《蜗居》现象"的关系的分析;一切的研究,都是希冀从深层次引入一些思考,并以《蜗居》为例,展望未来国内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方向,为更成熟的电视剧市场的形成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高速现代化和城镇化已将北京房价推入云霄,但另一方面,大量房奴及蜗居"蚁族"的存在又在叙说着北京的城市之殇。高房价、房奴与"蚁族"的存在都说明北京正陷于"房荒"之中。其实,"房荒"不仅是今日北京城市发展和民生保障的重要课题,民国时期的北平同样面临严峻的"房荒"。时局动荡之下,政府既无力推进大  相似文献   

14.
编读互动     
感谢《新闻世界》对大众衣食住行方面问题的关注。《“房奴”离我们有多远》一文,从“房奴”现状、房价一路飙升的轨迹及  相似文献   

15.
人们在购买商品时,审慎的人往往会去网络上看一下网民的评价,以便在消费时做到心中有数。而现在这种方法也被电视观众广泛使用,尤其是中青年观众的表现尤为明显。很多观众在收看电视剧或一些电视栏目时往往会看一下网络的点击率和网民的评价。《蜗居》、《黎明之前》以及一些热门的栏目诸如《对话》、《百家讲坛》等热播时,很多年轻观众都是以网络为导向进行选择的,由此可见网络对于受众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蜗居》的热播及热议,是因为它跌宕起伏的剧情背后所隐含的某些价值观触碰到了这个时代最敏感的神经。从《蜗居》中,笔者认为它所隐含的两性价值观至少有三点:一是在现代社会,男性依然被要求在经济上具备绝对的强势地位,男性比女性更有理由为一个家提供物质保障,否则就不像男人;二是当“二奶”的人也未必都是罪无可赦的坏女人,虽然她们绝大部分都没什么好下场;三是有钱的男人多半有“小三”.忠诚的男人多半没钱。这些预设的价值观到底是刻板印象,还是活生生的现实,需要理性分辨。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行影视管理制度下流通的大众文化商品,电视剧不可避免成为管理机制、商业利益和收视观众权力争夺的场域。家庭伦理剧直接卷入当下生活和热点话题,其对当代普通人及其家庭日常生活的自然主义再现,在一定程度上融通了电视收看的主体和客体。作为文化经济产品,电视剧《蜗居》的形象和主题具有多义性,面对诸多可能性,能动的观众(尤其侧重青年中年、城市白领、房奴等效忠从属关系的类型群体)最终选择正面地建构起切身相关的日常生活及其叙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南岳 《今传媒》2011,(12):145-14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人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始于20世纪末的住房制度改革,使新一代的年轻人遇到了十分棘手的住房问题,因此而催生出了"房奴"这一新的群体。房奴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对这一群体也进行了分析报道。本文以2010年《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大公报》《中国时报》中的74篇文章为样本,分析这四家主流大报对于房奴媒介形象的建构,并分析这几家媒体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构建房奴的媒介形象的。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我的一些看法和感想。  相似文献   

19.
厉勇 《档案天地》2013,(10):1-1
作家六六的作品现实而具有批判精神,一向都很对我的口味。一部《蜗居》让我们对大都市里的房奴生活感同身受,2012年的《心术》,则让我对从小就惧怕的医生和护士有了全新的认识。仅仅就这两部剧,让我对六六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愿意为六六喝彩。用《心术》里男主人公霍思邈的话来说,即是:此处有掌声。霍思邈一般是在别人说了境界很高或很有道理的话之后,带着油腔滑调的口吻戏谑一句:"此处有掌声。"其实,他是个明白人,能够理解那些很有境界或很有道理的话语,  相似文献   

20.
南岳 《报刊之友》2011,(12):145-14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人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始于20世纪末的住房制度改革,使新一代的年轻人遇到了十分棘手的住房问题,因此而催生出了“房奴”这一新的群体。房奴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对这一群体也进行了分析报道。本文以2010年《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大公报》《中国时报》中的74篇文章为样本,分析这四家主流大报对于房奴媒介形象的建构,并分析这几家媒体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构建房奴的媒介形象的。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我的一些看法和感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