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和谐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受到美的熏陶。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以精妙的笔触展现了云南优美的山野风光、淳厚古朴的风俗人情、美妙动人的歌会场景,读来让人如饮甘泉,回味无穷。笔者认为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蕴涵着浓郁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2.
《云南的歌会》是沈从文的散文,学习此文,感受文章的内容美与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老师抛出主问题,集中提问,学生围绕主问题,进行赏析美的活动,细细品味文字,进行表达,完成一场美的盛宴。主问题能带动整堂课,教学目标非常明显,解决问题较为透彻。  相似文献   

3.
整体把握 《云南的歌会》是沈从文先生创作的一篇极富情趣的优美散文。文章在“歌会”的大标题下,选取了三个场合(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金满斗会)中的唱歌情景,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风民俗,展现了劳动人民美的品格、美的人性和美的风俗,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阅读本文,首先应该抓住文章优美的语言特色,体味文章美的意蕴。  相似文献   

4.
1.以美激情,开拓形象美。“形象”是美的载体。在各类作品中,作家用语言文字创造形象,使“美和形象”成为有机的统一体,离开了形象就无从谈美和美感。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带领学生,寻找作品中优美的崇高的以及自然美的形象。如《云南的歌会》中的“山路漫歌”部分中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子,自然是歌声动人。  相似文献   

5.
乡土文学大师沈从文笔下的《云南的歌会》,或工笔描绘,或衬笔烘托,或大笔勾画,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云南歌会中“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和“山寨传歌”等演唱场面。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之情,汩汩地流淌于描写的笔端。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自然美、人性美和艺术美。  相似文献   

6.
捧读《云南的歌会》,文章中淳厚古朴的风俗人情、香气浓郁的乡野气息扑面而来。那里的自然风光、人情风俗和纯朴的人际关系,跳动着美的音符,奏响着美  相似文献   

7.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会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一些作品把这种歌会绘声绘色、逼真生动地呈现出来,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便是其中的杰作。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人教语文课标教材八下)的主要特色是: 非常清晰的结构层次,非常浓郁的别有风味的生活气息,非常丰富的富有美感的语言,非常精美的人、事、景、物片段描写。  相似文献   

9.
美文就是语句非常优美的文章。美文之"美",一是指形式美,包括遣词造句、音韵节律,品读再三,如行山阴道上,美不胜收。二是指内容美,慧眼独具,一语中的,或如石上清泉,悦人耳目;或如霹雳乍响,振聋发聩。所谓培养写作美文能力,是指培养学生作文能够做到思想感情真挚,意境优美,语言流畅,文字工丽,具有情感美、画面美、语言美、构思巧等完美创新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骆艳  晏燕 《今日教育》2014,(5):54-55
骆:晏老师您好!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笔清新,意境优美的课文。我一直在思考:这种课文如果沿袭传统的字词句的教学,学生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根本无法调动起学生无限的想象,学生无法走进课文描写的优美意境中去,无法真正做到心灵与文字的对话。就如,《月光曲》一课,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如何让优美的意境流淌在孩子心间?  相似文献   

11.
张如意 《语文知识》2014,(12):27-28
我们一直追求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味”从哪里来?笔者以为,从文本解读中来。文本解读到位,语文味自现,反之,语文味荡然无存。如有的教师执教《云南的歌会》,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写了几种歌会形式?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而后,整节课就是引领学生共同分析几种歌会的演唱地点在哪里、演唱者是谁、此演唱形式的特点是什么。并且,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感知云南歌会的特色,还与同学们感兴趣的明星演唱会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12.
文学之美     
文学之美,有优美、壮美、凄美。 优美者令人陶醉,如古之孟浩然、王维,今之徐志摩、冰心。读其文字,如行山阴道上,如游西子湖中,恍惚徜徉,心旷神怡。 壮美者令人激昂,如古之辛弃疾、陆游,今之郭沫若、殷夫。读其文字,如闻金戈  相似文献   

13.
散文文字一般比较优美,画面丰富,情景交融,是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语言美、意蕴美的范例,主要策略是:聚焦传神字词,品其言美;类比转换句式,悟其形美;紧扣文眼勾连,赏其蕴美。  相似文献   

14.
形象展示——品析文字——展开想像,以此感受美、体会美、升华美。这类文章的美是最易感受的,往往意境优美,诗情浓郁,所以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在授课一开始就展示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挂图、幻灯、录像,让学生感受那份美的意境,提交学习兴趣。这类文章都是语言文字的佳作,教师应抓住美词、美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观舞记》是为促进中印关系发展的应景之作,但不可否认的,本文的文字非常优美,是一篇精美的散文。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美读,再好不过了。  相似文献   

16.
《囚绿记》是一篇文字优美、情感浓郁的写景状物散文。这篇文章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满足语文课程标准的审美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学生通过学习这篇饱含作者情感又极为优美的文章,感受到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哲理美,获得审美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美无处不在。优美的文字,唯美的意境,至善的思想……准确把握语文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便会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和收获。那么,如何让学生发现、体验并创造语文学习中的美呢?  相似文献   

18.
文学素养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所以培养学生对作品语言的理解与感悟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下面就以沈从文先生的散文《云南的歌会》为例,谈一下本人在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欣赏能力的几点做法,供同行们参考。一、教师引领,提供范例散文语言优美、隽永,读起来给人以美感。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对散文语言进行赏析,存在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领,明确欣  相似文献   

19.
《学周刊C版》2017,(13):170-171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佳作,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这篇散文不仅文字优美、结构安排严谨,而且意境超群,是一篇引导学生领略语文之美的经典之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春》这篇散文中体现出来的语文的图画美、音韵美、语言美、结构美和情感美。  相似文献   

20.
孙萍 《林区教学》2014,(5):23-24
初中语文课本,每一篇都有精彩之处,亦有其独特之美。要想使学生从一篇篇课文优美独特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真切地感受美,获得思想启迪,从而创造美,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