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以来体育思想及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体育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究竟是如何影响中国体育教育,体育思想与其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又是如何等问题,在目前尚属研究空白。从近代以来体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对中国体育教育产生的影响等两大方面,阐明近代以来体育思想之核心价值观是影响中国体育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2.
张汇兰是我国近代女子体育运动的倡导者和推进者,倡导"女性取向"的体育思想,注重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反对"选手体育"、推广普及化体育思想.她认为:提高"女子体育专家"素质是发展女子体育之根本,主张加强女子体育教育,并呼吁成立全国女子体育组织.张汇兰女子体育思想对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对当今中国女子体育进一步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浅谈中国近代体育思想演变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考察与近代中国变革几乎同时而生的体育思想的演进过程,梳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流变历程,把握中国体育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而从历史的角度,探寻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源与流,为研究中国体育思想演变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基础和参照。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的学校体育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叙 《体育科学》2004,24(3):64-66
康有为的学校体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康有为在中国首倡德、智、体全面发展;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教育的特点,来确定体育的地位与内容;重视儿童的健康教育。康有为的学校体育思想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与体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蒋纯焦 《体育学刊》2007,14(1):85-88
颜元以“习行”的哲学观为基础,较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到了体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教育价值和对国家兴旺、民族强盛的社会价值。颜元在中国古代学校体育发展史上具有独到的建树,构建了以礼、乐、射、御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体系,为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正廷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著名的体育外交家,也是我国近代体育的开拓者。文章以王正廷一生所从事的体育活动为基础,着重论述了他对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突出贡献。同时根据中国近代体育发展为线索,从历史角度对王正廷不同时期体育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进行分析解读。研究认为:王正廷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一生的经历密切相关。在近代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碰撞的特殊历史环境下,王正廷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体育事业的参与热爱,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体育思想,并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张謇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实业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在向封建科举制度挑战、大力倡导推进近代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之国民”等教育思想与主张;张謇不仅思想上重视体育,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实践中身体力行,不仅重视学校体育与卫生,也重视社会体育,还重视军事体育、兵式体操,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体育思想与当时的时代主题相契合,具有很高的现实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与体育改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产生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兆才 《体育科学》2005,25(5):73-75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对中国近代体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产生的时代特征分为三个时期:1840年-1860年鸦片战争的被动接受时期,1861年-1894年总结教训主动学习的洋务运动时期和1895年-1911年维新变法迅速发展时期。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产生随着时代的脉络,带有强烈的时代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妇女体育思想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核心是“解放妇女”、“男女平等”。蔡元培妇女体育思想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蔡元培是从妇女和民族的发展与竞争的关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尚武的角度来认识与倡行妇女体育的。蔡元培妇女体育思想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与体育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兴的体育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军事家,近代湖南著名武术家之一。他一生力行体育并大力提倡,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他的体育思想可以了解其时先进知识分子的体育认知状况,追寻其深层成因与历史意义从而以史为鉴,健康地发展武术与体育。文章从历史学和地理文化学的角度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得出黄兴体育思想及实干包括体育报国、体育强军、体育育才与体育强身四个主要内容,受其时历史时代背景与湖南地理人文环境的影响,其历史意义包括“促使民国学校‘尚武’教育方针的确立”和“肇民国高等体育学校之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清华大学近代史料、清华大学近代校长第一手著作文章以及相关论文资料的搜集整理。结论:近代清华体育深刻影响着中国学校体育乃至全国体育事业,清华校长对清华体育作用卓著。近代清华大学校长体育思想和实践受时代因素、学校因素、个人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总结其演进路径与规律,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在全球眼界、教育境界、现实世界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和军国民主义在近代世界体育思想发展中此起彼伏.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体育几乎没有人文主义的立足之地,而受军国民主义思潮影响而形成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其后虽因科学主义的弘扬而有所掩盖,但残余流存至今.21世纪,中国体育需要重新认识西方体育的人文理念,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成分,进行体育人文价值观的构建.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体育人文精神的认同,将是中国体育思想跨世纪转变的显著性标志.  相似文献   

13.
学校体育现代化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来源于国外,大约是十九世纪中叶从教会学校传入,直至 1903年在清朝政府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才正式规定了中国各级学堂都设体操科,由此正式开创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先河。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始终受到来自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如日本的军国民体育思想、美国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等。新中国成立后,原苏联的体育教育理论又成为中国学校体育的主流。到七十年代末,中国学校体育才迎来了一个改革开放和外来体育思想大量涌入的新时期。   实现学校体育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育,…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体育教育不断深化变革的今天,反思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的演进过程,探究百余年来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势必会有助于今后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的科学发展。《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论纲》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的发展进行阐述,一是体现了体育思想影响体育教育发展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中著名人物的教育思想与体育思想进行整理,归纳其在体育的地位、价值、目的等方面的高度认同,分析大学校长作为体育文化的建设者、体育发展的推动者、体育价值的保护者对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产生的影响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从新民主主义体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它与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关系以及它的历史继续性等三个方面考察了新民主主义体育思想的来源,指出新民主主义体育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体育观,其次是中国无产阶级对体育需求的心理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希望用体育来强国强种的心理,最后是对传统体育中“尚武”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吴蕴瑞作为我国现代体育理论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体育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吴蕴瑞的诸多富有开创性的思想观点,为推动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吴蕴瑞基于"身心一元论"的全面发展观,扩大了中国现代体育的教育意义,提升了学校体育的地位与价值;主张体育学术化及其研究成果,开创了中国现代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之先河;坚持洋土体育的融合互用,指明了中国现代体育健康发展的方向;倡导体育普及化及其亲力推动,实现了中国现代体育普及化由学者思想到国家体育政策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与近代体育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发展是近代体育兴起的基础.洋务运动使中国的学校教育首先出现了体育,维新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教会学校的体育和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活动对近代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提取散落于文史资料中的近代女子体育教育思想的记录,厘清其价值脉络,为当代中国女子体育教育提供借鉴.研究认为,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思想有:培养贤妻良母;保国强种、救亡图存;强健体魄、关照身心;追求平等的体育权利.上述4种思想中,前两种思想属"保家国"价值思路;后两种思想属"保自身"价值思路,两种价值思路既碰撞,又交融.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启蒙思想家严复先生的教育理论及"鼓民力"体育思想进行梳理,明确了"鼓民力"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实现国家富强之目的中的重要作用.严复的"鼓民力"体育思想,开创了中国体育的新纪元,开启了体育研究之先河,促进了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其体育思想中的精髓对推动我国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