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田素美  高晓波 《档案》2011,(2):36-39
电报作为公文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民国时期被广泛运用。从甘肃省档案馆所藏民国电报中,能够探寻近代电报公文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在公文程式改革及一般公文格式的影响下,电报公文的格式、收发处理程序及其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2.
1912年3月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直到1916年6月败亡时止,为适应其独裁和帝制的需要,北洋政府的文书工作制度,几经变化。兹概略介绍如下: 一 公文程式的几度变化 袁世凯上台之后,开始时仍沿用南京临时政府的公文程式。直至1912年11月6日,才公布了新的《公文程式令》,规定公文的名称有令、布告、状、咨、公函、呈、批七种。其用  相似文献   

3.
从《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文本表述、党政机关公文的强制属性和伪造公文的司法判定等多个角度,分析无发文机关署名公文、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公文和电报不加盖印章情形的不切性,并从历次规定中申明会议纪要不属党政机关公文的主张。借鉴我国台湾的公文程式规定,着眼党政机关公文的多重属性,提出党政机关加盖印章应该成为铁律上升为国家法规。  相似文献   

4.
<正>一、民国公文主要种类民国时期,政局多变,各个政权建立后,都颁布了自己的公文程式,公文名称亦时有补充和变化,正式规定的文种有十几种,其他杂体文多达数十种。现结合云南省档案馆民国  相似文献   

5.
1916年6月袁世凯病死,黎元洪继任北洋政府大总统职务,并于6月29日宣布恢复民元约法。至此,1914年5月袁世凯公布的公文程式已不适用。这是因为,1914年5月的公文程式是以袁氏炮制的民三新约法为依据的,它规定总统公布法律、条约及其他命令时,毋须声明经由国会同意或议决,这与民元约法相抵触。现民元约法既经宣布恢复,与其相抵触的1914年公文程式当然难以继续存在。再者,袁世凯为了恢复帝制之需要,在1914年公布的公文程式中大量采用了封建时代的文件名称,如果在其帝制失败病死后仍沿用下去,显然与当时国内反对帝制的民心大相径庭。因此,1916年7月29日北洋政府公布了新的公文程式。  相似文献   

6.
<正>任命状是任命官吏时所用的一种公文。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公文程式》中规定了五种公文,第五种就是"状",其适用功能是"委任职员及授赏徽章之证书",但授赏徽章所用极少,所以当时的状主要指委任状。北洋政府1912年11月公布的《临时大总统公布公文程式令》中,将委任状正名为任命状,并与委任令同时配合使用。委任令用于公开发布,并作为档案保存于所在的机关档案室,而任命状则颁给受任者本人。所以在现今保存的档案卷宗里,我们  相似文献   

7.
公文文种按照其适用范围可分为通用文种和专用文种.通用文种是指可供公方身份作者在各社会活动领域使用的公文文种,一般由政府公布的公文程式加以规定和约束.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权交替频繁.而公文是进行政治、权力斗争的重要工具,统治者为加强国家行政管理和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都热衷于对公文程式加以修改和规范.  相似文献   

8.
正公文程式指公文的文种、结构、用语、行款、用纸等各项要素的规程法式。现代化大略可以概括为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是一个理性不断增长(合理化)的发展过程。而公文程式的现代化,就是传统公文程式不断获得科学化、理性化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民国时期。1912-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过渡期,也是中国公文的转型期。随着现代化思潮的启动,传统公文的文种、行款、纸面布局、装叙结构、语体及套语修辞,呈现出一种世俗化、平等化、大众化、效率化、工具化的演进趋势——这诸种  相似文献   

9.
沈蕾 《北京档案》2010,(2):12-13
在民国时期,有不少冠以公文程式之名的各类文献,其中既有由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关公文程式的各类文件,也有名为公文程式大全、公文程式全书、公文程式大观之类的图书。这些文献是我国当前许多图书馆和档案馆的重要馆藏,也是今人研究当时公文工作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怎样写请示     
请示和报告都是上行文,请示也是党、政、军机关用得比较多的公文文种。由于请示与报告容易混同,因而在掌握请示与报告的区别的同时,更要熟悉请示写作常识。一、请示的性质、特点、作用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或请求批准事项的期复性公文。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请示呢?一是上级规定必须请示时,待批准后才能实施的事项。例如,管辖区域的变更,机构的设置等;二是在遇到现行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度等不甚了解,有待上级机关明确指示后才能办理的事项,要请示;三是在工作中发生了重大问题,而又无章可循,难以处理,需上级…  相似文献   

11.
公文,顾名思义就是指公务文书,因为它是有关国家管理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所以简称公文。公文包括主体性公文与辅助性公文。主体性公文,是由高层次机关或其领导人向下级行用的文书,它是行政机关在进行本质管理活动中要普遍、经常、大量使用的通用公文,是公文的基本形式、主体成分。辅助性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进行与本职任务相关的社会活动而借助相应的其它书面形式,是主体性公文的一种辅助与补充。在主体性公文中,有指挥类公文,如命令、指令、指示、布告、决定、决议、计划等;有报请类公文,如报告、请示等;有批转类公文,如批复、批转、转发等…  相似文献   

12.
袁晓川 《编辑之友》2017,(9):103-108
公文程式的频繁颁布与修订,构成民国时期公文制度建设的外在表征,触发了公文程式类图书社会需求的激增.基于民国时期出版的207种公文程式类图书,文章从出版主题、出版时间、出版机构、出版者、出版地点等多视角,对民国时期公文程式类图书出版实践的主要状况、基本规律与重要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认为出版界在普及新式公文、推动中国公文程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詹燕 《新闻与写作》2001,(12):34-34,35
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处理公务、管理事务的一种书面文字工具。公文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行文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但不少单位和部门的办文人员由于不通晓国务院办公厅2000年8月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等规定,撰写公文时或多或少存在着行文不规范、主观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影响了公文的严肃性、公正性。下面将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作些浅析以引起注意。 1、上行文没有签发人。新《办法》规定,“上行文应当注明签发人姓名。”这样,一来主要领导可以对文稿进行最后的校准把关;二来…  相似文献   

14.
郑莉 《兰台世界》2008,(5):51-52
所渭法定公文,它的范围是《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并同时实施,以下简称《条例》)中所规定的14种正式文种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2001年1月1日正式施行,以下简称《办法》)中所规定的13种正式文种:除去9个相同文种,两大现行公文法规共对18个文种提出规范化要求,南于这18个文种是党和国家在公文管理法规中明确规定的,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公文以盖印和署名双重要素示信,这是中国公文史上一个极具特色的现象。通过研究发现,盖印和署名规定是民国时期公文程式的重要内容,并且是引起公文程式多次重新修订和发布的原因之一;自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确立了盖印和署名双重要素示信模式以后,北洋政府时期及国民政府时期多次在具体操作上做出调整;这种模式既是兼受中国传统官印文化和西方文契示信方式影响的结果,也是长官负责制的行政方式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郑莉 《兰台世界》2008,(9):51-52
所谓法定公文,它的范围是<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并同时实施,以下简称<条例>)中所规定的14种正式文种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2001年1月1日正式施行,以下简称<办法>)中所规定的13种正式文种.  相似文献   

17.
李金泽 《档案》2008,(6):21-23
公文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二条规定:“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这种特殊的工具性使公文代表着国家和集体的意志与愿望,应该体现国家的政策、方针和利益。公文鲜明的政治性特征,决定了公文写作行为的政治性。“公文是社会政治活动的产物,是发文者意志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事变当日西安方面向外界发出了第一份明码通电,即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八大救国主张。此份电报是张、杨早上八点多钟在捉到蒋介石之后发出的,南京国民政府是在当日下午六七点钟才收到。也就在当天凌晨的寅时(3至5时),张、杨曾提前向中共方面拍发过一次密电,向中共中央通告了自己的扣蒋行  相似文献   

19.
公文作为国家机关处理公务的文书,在中国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和规范。相应的,公文的理论研究著作也开始起步,如《尚书》、曹丕的《典论·论文》等。但最不可忽视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它最早构建起我国公文的理论体系,规模宏大,论旨精深,体例周详,对我国公文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一、确立了公文类文体的重要地位封建社会是文学高度发达的时代,唐诗、宋词、汉赋成为特定时代文学的代名词,但公文类实用文体却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六朝梁的统治者曾把当时的文人分为儒、文、学、笔四类,其中善为“奏章类文书写…  相似文献   

20.
公文编号原来只是勘合类文书才具有的一个标记,主要的作用是示信防伪,民国时期公文改革后又赋予它统计和代指作用,并使之成为所有公文必备要素;公文记时原来也是出于示信需要,但在民国时期法律意义极为突出,并且出现了书写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