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当代新儒家的超越内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的目的在处理下列三个问题:首先,由解释学的探究看史学与哲学的互相对立与依存的关系。其次,由方法学观点诉之於钱先生著作与书函的徵引与诠释证“钱穆非新儒家”论旨之非是。最後,由超越内省的角度寻觅当代新儒家的自我定位。文章结论指出,当代新儒家的重心已由道统的继承逐渐转移到学统的开拓与政统的关注。而新儒家对於文化与价值的担负使他们有别於一般学者,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大传统在现代延续下去的象徵。  相似文献   

2.
要理解二十年代的“东方文化派”向着八十年代“新儒家”的思想嬗演,不可不读钱穆先生著于五十年代初的《文化学大义》。“大义”的总体背景,是二次大战后人们对现代文化趋向的普遍关注,但在这为着现代而写的文字后面,跃动着的是一颗古典的东方人的心灵。(一)历史之外的“文化演进通律”钱先生把文化学定义为“研究人生价值的一种  相似文献   

3.
中國佛教自會昌毀佛之後,由於經典、文物多遭破壞,各宗均呈頹勢,唯無須多少經典、儀軌之禪宗一枝獨秀。而禪宗自唐末、五代之後。又“一花開五葉”,出現了五祖分燈,其中:沩仰創立并繁興於唐末五代,開宗最先,衰亡亦最早,前後僅  相似文献   

4.
殷璠《河嶽英靈集》序論中曾說“開元十五年後,聲律風骨兼備矣”,這段話雖被廣泛使用,但它所標示的時間的深刻内涵却被人忽略,其實,開元十五年前後正是唐詩風貌變化的重要轉折點。本文通过對開元十五年前後詩人結構的轉變、社會風尚的轉變及其對詩人群體心理素質影響的考證與分析,指出了盛唐之音的特點及形成原因,並清理了盛唐詩歌風格的來龍去脈。  相似文献   

5.
读刘著《对於当代新儒家的超越内省》一文有感钱胡美琦一前言一九九五年五月,香港新亚书院举办“钱宾四先生百龄纪念学术研讨会”,我以家属身份受邀在开幕式时讲话。由于近几年来,外子钱穆先生是否当属“现代新儒家学派”?似乎成了海内外中国学人大家讨论的话题。我在...  相似文献   

6.
研究方以智繞不開對他的逃禪行爲及其禪學思想的研究。對於方以智逃禪時間,本文的新主張是始於他1647年的"自爲僧",而并非他公開披緇的1650年冬。最初的逃禪,他雖没有對外宣言和公告,却在詩歌中流露了所思所想和複雜心情。對於方以智逃禪行實,他禪學思想的演變和發展,可分成前期一(隱遁期)、前期二、中期和後期,本文圍繞前兩期,考察方以智的逃禪始末,進而對他後半生的學術立場和信仰歸屬給出判定。  相似文献   

7.
舒大剛 《中国文化》2012,(2):96-108
作为中华元典的儒家经书,在历史上有一个逐渐结集的过程,从早期旧史阶段的“诗书礼乐”,到孔子整理後的“六经”,再到後期儒家研习的“十三经”,呈现出不断扩充和最後定型的状态。儒家经典的每次扩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每次经典体系的扩大,也预示着儒学研究重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一) 漢語語言之富贍,今知其為人類語言中之最。古代如先秦典籍,漢儒已多闡發,然時代愈後,材料(素材)益多,皆散在十一億人口口中,所以漢語“方言”之學,正待吾人開發、收集、整理、分析,為極端複雜之事,余在整理《昭通方言疏證》之時,即已深切感到,勉强收錄了若干則,但有大多數是  相似文献   

9.
湯若望本人是一名傳教士,但他在明清鼎革这一特殊歷史背景下具有多重的角色意義。他因擅長天算推步和掌握制造火炮的技術而见重於中國最高當局。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和清初的順治都与他建立了極密切的關係。特别在顺治親政時期他穫得了一名西士在中國所能獲得的最高榮寵。他是明清鼎革的歷史见証人,同時也是顺治崩逝以後清朝上層權力攘奪的犧牲品。作為一個歷史角色,湯若望本身的角色意義常常為衍生出來的外在角色擔當所掩蓋,在角色与角色期望之間充滿了矛盾。 湯若望整整四十年的曲折豐富的在华經歷為研究者留下不可窮儘的課题。論者有的訿議他在華的工作不夠理想,甚至责難他没有利用自己的方便條件促使崇禎和顺治兩位帝皇皈依上帝,这種看法恰好是未能理解湯若望的本身角色和角色期望之間的矛盾。如果說他没有成功,那不是他的过錯,而應該從中西不同的信仰原則中去尋找原因。如同許多學者所指出,中國人的宗教觀念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能不能叫没有宗教,尚待商榷,但認為中國文化的人文特點並不以確立終極信仰為條件,則是無可争辯的事實。也可以說我們重視崇拜,不重視信仰。不敬祖宗的罪过比褻凟神明要嚴重得多。從根本上說,中國缺少有利於宗教發展的合适的土壤。佛教所以能夠在中國立足,那是因為佛教經过了漫長的中国化的过程。佛教的本義是使未覺悟者獲得覺悟,基督教則可以說是覺悟後的信仰。佛教是自性假定,从自我出發;基督教是他性假定,从上帝出發。佛教追尋的是果,基督教追尋的是因。比较起來佛教更接近中國人的傳統思維特性。正因為如此,我們寧願撇開困擾明清之際各派傳教士之間的“禮儀之争”,而對利瑪竇開其端、湯若望继其後的探索基督教与中國固有文化相融合的嘗試,給予高度評价,並充分肯定湯若望在這探索的路上所扮演的多重角色的意義。  相似文献   

10.
道安“本无”思想初探黄夏年释道安(314—385)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佛教学者和僧团领袖。他七岁开始读儒家经书,十二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道安聪敏慧悟,大小乘兼备,有很好的佛学功底。他後半生致力於大乘佛教的般若空学说的理论建设,曾专门“会本”...  相似文献   

11.
抒情論是1949之後影響中國文學研究甚深的一套叙述,兩位主要倡議者陳世驤與高友工都有比較文學的背景,都有漢字“抒情”西洋文學lyricism的對照背景。然而,“抒情”此詞語原本源自屈原辭賦,而詩以抒情,情以證道,此爲儒家的詩教要義。《詩》《騷》是中國詩歌的原型,本文同參《詩》《騷》,探討詩教藴含的詩、道與人格修養的關係。《詩經》强調詩人之心即一國之心,即天下之心,詩用以體現人性的文化風土性格;《楚辭》則體現了人性的幽深與超越的向度。《詩》《騷》的抒情義建立在形氣主體的基礎上,詩的展開即介入自然與人性的氣化氤氲。本文稱《詩經》學與《楚辭》學所主張的情論爲原生抒情論。  相似文献   

12.
1935年前後,獨立社最初社員相繼離開北平,社内人事被迫調整。新晋社員裹,張忠紱成爲胡適因應國際局勢的左膀右臂。作爲後獨立評論時期社内唯一的國際問題分析專家,前者携其專業知識和學術素養,恰好契合彼時胡適研究遠東局勢尤其是中日關係的急切需求,影響了他對日思想的重構。反過來,胡適遴選張忠紱於1937年9月共同赴美開展國民外交一舉直接促使後者"棄學從政"。諸此交互聯結,其内在邏1首推於"權勢網絡"本身的發展流變。同時,進入共時性脉絡中既豐富了個人研究,也得使該時段大歷史進程得已更多的闡釋空間和張力。  相似文献   

13.
程巢父 《中国文化》2007,(1):151-153
集句是中國傳統的讀書人在做詩之外别創的一種韵語文學樣式。所谓“集句”,就是集古人之成句以爲詩。這須是讀詩、做詩達到爛熟程度之後始能駕馭的一種體裁,非初學詩者所能爲功。宋人沈括的《萝溪筆谈》說:“王荆公始爲集句詩,多者至百韵,皆集合前人之句,語意對偶,往往親切過於本詩,後人稍有效而爲之者。”但王安石還不能算是首創者,晋朝的傅咸嘗集《詩經》句以成篇,是集句不始自荆公的碓證。  相似文献   

14.
显然,无论从时间序列还是从逻辑序列上看,梁漱溟(1893-1988)都可称现代新儒家之首,同时他又是如艾恺(Guys.Alitto)所谓的“最后一个儒家”,因而可以说他是一位儒学的继往开来者。  相似文献   

15.
宋立林 《中国文化》2023,(1):299-309
徐復觀將中國文化特性定義爲“心的文化”,并認爲“心的文化”乃是一種“形而中學”。其對“心的文化”與“形而中學”之獨特詮釋路徑,於新儒家群體中獨樹一幟。徐復觀高揚“心學”這一道德主體建構之路徑,對孟子、荀子、莊子及宋明心學之疏解極細密而深入,既出新解於陳編,又爲心學開生面。其强烈的現實取向,使其詮釋非虚無縹緲形而上的玄思,而是與現實社會共呼吸的的生命哲學。  相似文献   

16.
“内向超越”的观念最先是由余英时先生在三十年前提出①,当时他称之为“内在超越”,以与西方的“超越”(tranSCendenCe)观念相较,後者别称为“外在超越”。他指出,无论在中国抑或西方文明,价值源头都被认为是先於天地或超乎人间的:在中国它是“天”或者“道”,在西方则是柏拉图的“理念”或者基督教的“上帝”。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過對於宋代新儒學、文藝復興、存在主義、美國社會批判思潮、當代新儒家等五個人文主義運動的分析,指出它們都具有保守、復古的意味。但其所以如此,前兩者是由於歷史原因,後三者則是由於自十七世紀以來,科學革命所導致的科技飛躍發展造成;并由是進一步指出:人類四百萬年來的整個進化歷程都是由(廣義的)科技變革所推動,而此歷程目前已經達到一個突變點,今後人與人類社會整體的變化將顛覆過去五千年人類文明所累積的人文觀念,面對此不可測之巨變,人類必須對本身今後之命運加以深思并作出抉擇。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而善是其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大学》所言“止于至善”,说明善乃儒家最高的道德理想,求善的核心价值的形成与儒学的长期浸润密切相关。当然,我们讨论中国文化中善的思想,也决不能够忽略道家。  相似文献   

19.
李翱的思想倾向与韩愈基本相同,但在政治主张与哲学思想方面却有自身的特色。他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对现实政治与民生疾苦表现出强烈的关怀,同时致力于儒学理论的创新。他对佛、道二教的批评比同时代人更为理性,善于吸取其中的理论精华,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内容。李翱于儒家众多的经典中,着重表彰《中庸》、《大学》、《易传》、《论语》、《孟子》。其《复性书》以儒为主,综合佛、道二家(特别是佛教)的思想,加以创造性的熔铸,形成一种较为系统的心性理论,补充和完善了儒学在心性论方面的不足,丰富了儒家思想,开启了宋明新儒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據近年出土的簡帛古書以及諸子學研究成果,重新考察錢穆先生的《先秦諸子繫年》,指出此書中存在一些問題。但更重要的問題是此書對於諸子生卒年代的推定,標準不一,而且只能得出一個大概的結論,不具有確定性。在今日如要探求比較有確定性的諸子年代,應該從錢穆先生所提出過的考察諸子游仕年代着手,而不必過度執着於生卒年代的考證或推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