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明清微州妇女节烈现象是异常突出的。节烈妇女可以务出四个最基本的类别:节妇、贞女、烈妇、烈女。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行为在许多情况下相互转化,贞女、烈女与节妇、烈妇节烈行为的相互转化情况有所不同。这些妇女节烈行为的相互转化,实际上就是殉烈之义与家庭责任之间’权衡之后的重新选择。  相似文献   

2.
徽州多贞女烈妇明清时期徽州妇女的节烈观念最重,仅歙县一个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唐代有2人,宋代有5人,元代有21人,明代有710人,清代有7098人。清代休宁人徐卓曾说,徽州一府六县的贞女烈妇就占其它省的一半。徽州地区的方志文集中也经常提到女子钦幕贞节的风气。直到现在仍然矗立在徽州各地的贞节牌坊,就是这种历史现象的最好证明。徽州多贞女烈妇有以下成因:  相似文献   

3.
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徽州地狭人稠的地理环境,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形成了徽州人的特殊婚姻生活。“东南邹鲁”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徽州淳朴的民风,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大量节烈妇女其守节或殉烈行为产生不可忽视的家庭和社会影响。明清徽州节烈现象致使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更为突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损失。明清徽州节烈妇女坚守贞节,使自己赢得一定的社会威望,能有效地平息邻里争端,感化部分社会不良分子。  相似文献   

4.
明清贞节观念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时期,明清时期徽州节烈现象与其他地方相比,尤为突出。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明清节烈风气特别是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形成的原因,但普遍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清徽州节烈妇女的主观因素。其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对贞节伦理的守护、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对困窘生活的逃避以及留名传世的愿望等几个方面。明清徽州这种突出的节烈现象是贞节观念的强化,国家与徽州地方宗族所制定的各种相关制度和采取的措施,并结合女性自身的因素,共同产生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徽州妇女的节烈观念最重,仅歙县一个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唐代有2人,宋代有5人,元代有21人。明代有710人,清代有7098人。清代休宁人徐卓曾说,徽州一府六县的贞女烈妇就占其它省的一半。徽州地区的方志集中也经常提到女子钦慕贞节的风气。直到现在仍然矗立在徼州各地的贞节牌坊。就是这种历史现象的最好证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王传满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1):58-61,84
在人类历史上,贞节观念有一个从无到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自周以来,节妇烈女的绝对数呈增长趋势,宋代是个明显的界限,节烈妇女人数陡然增加,至明清而达到极致。明清社会,程朱理学居于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女性贞节观教育不断加强,女性节烈楷模产生广泛的示范效应。明清徽州,贞节观念正是通过以上诸种途径不断被加以强化,并得以普遍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明史·列女传》中记载了265位忠孝、节烈妇女,其中贞妇、贞女占有很大比例。本文试图以这些贞妇、贞女的守节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明代妇女的贞节观念,并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徽州妇女节烈之风盛行,然而对贞节烈妇的研究多停留在普通徽州女子身上,而忽略了徽州才媛这一特殊群体.徽州才媛虽如一支寒梅傲然挺立于清代妇女文坛,但由于受到新安理学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她们亦未能走出节烈这个封建羁绊.  相似文献   

9.
明清徽州节烈妇女的孝道、母道和妇道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徽州妇女自幼受到妇德教育,许多节烈妇女在丈夫去世后,忍受生理和心理上巨大的苦痛,艰难地支撑起破碎困顿的家庭,在孤寡无依的情境下,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承担起众多的家庭义务。她们不仅要侍奉公婆以尽孝道,抚养、教育子息以尽母道,也要为夫归葬并入祠祭祀和处理各种家庭内外事务以尽妇道。她们为自己的家庭,为徽州商业的壮大乃至为徽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0.
明清徽州节烈现象异常突出,这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节烈旌表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明清时期非常重视对贞节妇女的旌表。明清节烈表彰有严格的程序,按涉及的行政级别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表彰,级别愈高,其程序和过程就愈复杂。我们从徽州方志、谱牒等历史文献中可以发现中央政府旌表制度在地方的执行过程;中央朝廷对旌表条例的调整往往会得到地方的积极响应;同时,地方政府的表彰成为中央朝廷旌表的有力补充。妇女节烈旌表制度在徽州的有效实施,促进了明清徽州突出的节烈现象。  相似文献   

11.
笔者分类考察了《元史.列女传》[1]所载的贞节妇女生活状况,结合当时社会对妇女守节的实际认同程度,探讨了元代婚俗、政策、法律及理学传播等几方面对元代妇女贞节观的影响;认为终元之世,元代社会(包括妇女本身)的贞节观是比较淡薄的,只是到元代中期以后才略有所加强,体现出元代妇女贞节观的渐变特色。  相似文献   

12.
客家妇女的形象历来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赏。列女,作为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楷模,则集中、典型地体现了客家妇女的传统美德。本文着重考察乾隆《汀州府志》中的《列女传》,试图从列女这一特殊女性群体视角来加深对客家妇女形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明朝是产生节妇烈女的高峰朝代。《宣府镇志》记载的列女群体受边镇豪侠尚武风气及文化教育不够发达等因素影响,呈现出军烈属多、寿考不一等特点,映射出明朝中前期边镇列女的群体生存状态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张籍的诗歌《节妇吟》因其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在浩瀚如海的唐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本文就其三个英译本进行回译,对比研究各译本的得与失,以此来探讨中国古诗的英译问题,进而指出在翻译教学中引进回译这一概念有利于拓宽传统翻译教学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文人传奇《琵琶记》与民间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题材相同,但故事结局、剧作主题、主要人物思想性格等已发生了彻底转变。造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剧分别作为文人之作和艺人之作的不同。由于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赵贞女蔡二郎》与《琵琶记》在偏重于情感宣泄或理性思考、声讨或回护文人阶层的立场以及美学旨趣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赵贞女型”戏文模式在宋元时期经历了一个从形成到成熟之演变过程。从这个演化轨迹中,可以捕捉到当时社会婚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以及由此带给戏曲文学从主题到形式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元代妇女贞节问题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史·列女传》所载列女中受贞节观念影响自愿为夫守节的妇女为数廖廖,元代妇女离婚改嫁现象普遍,终元之世,妇女的贞节观念是比较淡薄的.由于政府政策、法律及理学传播的影响,元代妇女的贞节现在元中期后略有加强,体现出渐变特色.  相似文献   

18.
清代是贞节观念发展到极致的时期,新出现的慈善组织——恤嫠会或清节堂,旨在救济或收养那些贫苦无依的年轻寡妇。江西在清代共设立了4个清节堂,且最早的清节堂创立于1872年,在管理上是以官督民办为主,但官府并不直接参与清节堂事务的管理。清节堂有三种社会功能:收养贫困的贞女、节妇,保护自愿守节的孀贞,以及帮助入堂节妇抚孤养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