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字出现的较早,在甲骨文中已有。后经过金文、小篆,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不仅衍生出一大批以目为部首的汉字,而且还与盾等部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目"的语义场,足见古时候人们对目的重视。但至今未有人对此详细研究整理,从文字文化学方面,并参照相关的甲骨文、现代汉语大字典目旁字,初步给予《说文.目部》字一个立体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国家语委规定汉字主部首201个,附形部首99个。这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创的540部首差异很大,而有些字的归部也不一致。这些"差异"和"不一致"在实际应用中引起了一些不便,在理论研究上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以《现代汉语词典》中"月"部字为例,分析"月"部字的来源及存在的问题,并类推其他部首,希望进一步规范现代汉字的部首检索系统,使汉字部首及字的归部更趋合理和科学。  相似文献   

3.
《汉字部首浅析》(潘自由编著,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是一本结合识字教学解释汉字部首的专著。全书约10万字,共解释了常用的部首231个。解释内容有部首的名称,原来的读音,篆体字形(有的是甲骨文、金文的字形),本义,演变,在合体字中的构字作用以及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4.
根据徐中舒先生《甲骨文字典》,以“口”为偏旁的甲骨文数目为56字,如:问,《说文》:[问,讯也,从口门声。];唯,《说文》:[唯,诺也,从口隹声。]咸,从口从戌,《说文》:[咸,皆也,悉也。从口从戌,戌,悉也。]。以“目”为偏旁的甲骨文数目较多,如:目,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按照六书理论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本文从解说体例、分类、编排和文化内涵四个方面对《说文解字》的"目"部字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中的部首"酉"和"畗"存在着纠结,文章结合文字学的有关知识,梳理了两个部首之间的关系:"酉"的变体是"畐",以"酉"为偏旁构成了"福"字,"福"的古文是"畗"。  相似文献   

7.
读了黄华静、陈元康《谈谈多部首字的检索》(《语文知识》1996年第3期)一文,很受启发。不过,关于多部首字的检索规律,我的看法同黄、陈二位老师的看法不尽相同。多部首汉字的检索,确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比如,有时同一个构字成分,在一个字里作部首,而在另一个字里不作部首,像“龙”在“龚”字里作部首,而在“笼”字里不作部首;有时一个合体字只取一个构字成分作部首,像“拢”取左不取右,“顶”取右不取左,“雾”取  相似文献   

8.
汉字部首“止”的形变初探□四川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刘志国“止”的甲骨文就像趾头分明的脚掌形。因为人要靠脚行动,所以“止”在古文字中代表着人在行动中的脚部特写。直接以“止”为部首的字比较少(《说文解字》“止”部只有23个字),但是正如康殷先生指出的那样:“...  相似文献   

9.
《龙龛手镜》的部首主要承袭《说文解字》而来,少数部首为其首创。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龙龛手镜》242个部首的来源,并通过讨论与部首相关的问题,来揭示《龙龛》部首设置的特色:一是部首字在正文中是否作字头,二是部中之字如何安排。  相似文献   

10.
从殷商甲骨文到秦小篆,古"埶"字经历了一个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多年的演变过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以字形已有重大讹变的小篆作为分析字形、探求字义的依据,释"埶"为"穜"(种植),这个释义不可靠。本文从分析古"埶"字初文﹙甲骨文""字﹚的形体结构入手,据形索义,进而考察其用例,以验证通过据形索义所获得的字义是否正确无误,再用先秦典籍中的有关语言材料加以印证,然后作出自己的结论。结论认为:甲骨文""字的本义是"黍、稷等人工栽培的草本粮食作物的幼苗及其生长趋势",简言之,就是"禾苗及禾苗的长势"。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说文解字》空部首的存在持有不同的观点,但都未揭示其真正的原因。《说文解字》在编撰上坚持部首字与其从属字形义相依、凡有从属字者必单独立部的双重原则,导致36个空部首字无部可归而"落单"。许慎为了使所定部首成为一个完整封闭的系统,使部首统摄所有的字,使每个字都归入相应的部首,只好让36字自立为部,于是出现了空部首。采取归并的办法取消空部首,或者通过构字功能来解释空部首存在的原因,都不妥当。  相似文献   

12.
对于《说文解字》部首的研究,前代学者在分部缘由、字序排列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近些年有学者开创了从部首出发,系联同义字和相关义字,从整体意义出发来研究《说文解字》的新方法。通过对24个许慎在释义中使用"持"字的手部字加以分析,从本义出发、系联引申义,比较了被释词间的词义异同和引申方向及规律,同时显示了汉语复音化的早期形态,为复音词研究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13.
了解《说文》部首的产生及其特点,对于理解《说文》的体例和内容,有很大的作用,部首,是按汉字形体而划分的部类,许慎将结构具有相同部分的字排列在一起,以相同的部分作为部首,例如“赴、趋、趣”等字,都有相同部分“走”,所以“走”成为这些字的部首,《说文》严格按照“六书”的体系,将9353个字的篆文,依照形体结构加以分析归类,从中概括出540个部首,部首的确立,使《说文》所收的字各有所属的部首,540个部首可以统摄《说文》全书所收文字,许慎选取一个形体而统领众多的形体,这是对文字学的一大贡献,这有助于人们对字形结构的分析、理解.  相似文献   

14.
多部首字的检索,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种复杂性具体表现在——一、有些多部首的字,几个部首都能检索到要查找的生字。办法多了反而没有了办法,中学生因之而犹豫。如“前”字,计有“丷”“月”“刂”等三个部首。《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能通过“丷”与“刂”部查到该字;再如“电”字,《新华字典》同《现代汉语词典》都能由“乙”部“田”部检索到它。这  相似文献   

15.
释“方”字     
方子剑 《文教资料》2014,(35):17-18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方"字的本义为"併船也",但从"方"字出现的其他文献资料及辞书中,"方"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如果能够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进行比较,将形训和义训相结合,则能论证有关"方"字的合理解释,还原"方"字从本义向引申义转变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16.
(?)字甲骨文中屡见,前人多与(?)字一起释为“见”.实际上,甲骨文中(?)与(?)有别,(?)是“见”字,(?)则是(?)的异文,以释“望”为妥.“望”字甲骨文多从竖目作(?)(《铁》222.1)(?)(《存》7.2)(?)(《粹》》》1108)(?)(《后》1.10.3)等形,但也有从横目作(?)的(见《明藏》499、《缀》334、《京津》4386、《佚》654、《七》x28、《屯南》135、2234等).所以我认为,甲骨文“望”、“见”之别,不在目的竖(?)与横(?),而在人的立(?,  相似文献   

17.
汉字的检索法有:部首检字法、笔数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音序检字法等,这几种检字法都不便使用.常用的部首检字法,缺点很多.第一,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规范.以权威性的工具书《辞源》与《辞海》为例,两者部首的数目不同、同一个部首有的笔数不同、有的同一个字收归不同的部.如《辞源》共设242个部首,其中16个为《辞海》所没有;《辞海》共分282个部首,其中42个为《辞源》所没有.“阝”在《辞源》为三画;《辞海》为两画.“委”字《辞源》归入“女部”、《辞海》收入“禾”部,“思”字《辞源》归入“心”部,《辞海》收入“田”部.“章”字《辞源》归入“立”部,《辞海》收入“音”部.第二,部首繁多,很难记全.第三,有的字很难区分属于哪一部.由于这些缺点,部首检字法使用起来非常不便.  相似文献   

18.
<正>《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保留了姓氏文化在内的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邑部字非常有代表性,深刻反映"以地为氏"的内涵。一、邑的指代范围邑的指代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邑广义上指人口聚居的城邑。邑甲骨文字形为,上为囗,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示人口聚居的城邑。邑也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540部中,共有5个具有重文性质的部首,亦有与之对应的5个正篆部首。重文性质的部首是对应正篆部首的变体,其统属的部下之字在形义关系上更顺服重文性质的部首。重文立部更好达到部首字与从属字之间形义相依原则,亦符合《说文》始终贯彻的有属字者必单立一部原则。在语言文字历时流变缓慢发展时,重文立部之举与后世字书处理变体部首分立附列亦有联系。  相似文献   

20.
《说文解字》同形复体字按是否充当部首字而分为两类,其结构方式和表义特点在总体上没有区别,其差别在于有无统属字。随单体归部的同形复体字没有统属字,充当部首的同形复体字至少有一个统属字。有无统属字是许慎确定部首的一个基本原则,同形复体字单独立部的原因是其另有统属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