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杜若松 《新闻爱好者》2011,(14):137-138
女性文学的早期研究应本着历史真实的态度,中国近代重要女性期刊《妇女杂志》因此进入研究视阈。小说《黄鹂语》的文本细读向人们揭示了女性叙事仍然被男权思想所遮蔽,从文本主题、文本结构、人物塑造等各方面都被陈规旧律所束缚。而女性文学也在文学的缓慢进程中艰难发展。  相似文献   

2.
《左传》是我国首部以编年为次序、以鲁国十二公为传主,系统记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文史作品。文章在概述《左传》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梳理了两千多年来关于《左传》文本与作者的主要学术争论,甄别《左传》流变过程中的22个关键文本。  相似文献   

3.
由小说《陆犯焉识》改编而成的电影《归来》,通过转变文学作品中的叙述结构、叙述方式,重塑主要人物形象,实现了影像对文学文本的置换和再造,媒介的转换使电影文本具有了不同于文学文本的意义世界.电影淡化了文学文本中政治与人生碰撞下知识分子苦难命运的主题,凸显了影视作品所擅长的恒久而温情的爱情话题.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陆犯焉识》的电影改编,厘清电影媒介与文字的区别,分析媒介转换所带来的文化意义的嬗变.  相似文献   

4.
哈佛所藏《世说笺本》1826年日本刻本和哈佛、韩国所藏《世说新语补》1586年刊本是配套的训诂书,前者为笺注本,后者为被笺本。从文本内容看,《世说新语补》和《世说笺本》均具有较好的文学价值。《世说笺本》不仅有与传统训诂一致之处,如以释词为核心,也注重解释单字,也解释句意、段意、语法、修辞、文体等。同时它也有自己的个性,即两用史注之法。征引训释成果时,除了采纳中国学者旧注之外,也精采日本学者的训释成说,显示出其作为日籍著述的域外特点。打破了传统训诂不引文学评点的惯例,在其广征史籍、中日、传统小学文献的同时,也精简录入并注解文学评点,甚至自身也加入文学评注。  相似文献   

5.
初云玲 《今传媒》2011,19(1):69-70
在《东方杂志》45年的生命历程里,刊登大量教科书广告和杂志广告,《东方杂志》的广告式文本颇具现代性。这些广告涉及图书、食品、药品、保健品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现代文明的门面标记"。《东方杂志》的广告文本既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也反映着政治生活某些方面。广告使《东方杂志》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从改编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出发,可以把1960年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出品、李翰祥导演的《倩女幽魂》,视为对蒲松龄《聂小倩》的跨媒介改编和对“传统”的重新阐释。作为“南来文人”,导演李翰祥所处的历史脉络,与《聊斋志异》的文学文本和跨媒介改编后的影像文本之间,充满了深刻的互文关系。影片《倩女幽魂》制作所借助的媒介、语言、修辞和文化氛围,构成传统文学文本的影像化再阐释的基本依托。影片《倩女幽魂》映射出20世纪中期中国香港一代知识分子,通过重新阐释中国传统,从文化心理和身份认同上坚守中华血脉,来对抗殖民压制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7.
朱筱倩 《东南传播》2017,(12):72-75
女性是中国塑造对外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纽约时报》作为美国三大主流媒体之一对中国女性一直有所关注,为了厘清《纽约时报》对中国女性形象传播的实质,文章借助场域理论,对该报涉华女性报道进行文本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该报对中国女性形象传播存在负面倾向,该倾向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社会两个议题上;女性多以积极的公共角色出现,职业分布以服务行业人员和创作者为主;相较于以往外媒对中国女性的报道,该报报道的中国女性从家庭走向了社会。文本分析表明该报所建构的中国女性形象有向多元化转变的趋势,但仍是以负面报道为主。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情况,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在《国风》160篇作品中有52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质朴自然,流露出上古女性真实的心声.本文立足于女性视角,以《诗经》中的《国风》文本为依托,遵循"思春—相遇—相思—相会—出嫁—新婚—丈夫远役—被丈夫抛弃"的情感历程,对《国风》中上古女性恋爱婚姻相关诗篇进行解读,还原那一个个灵动鲜活的女性形象,发掘她们闪耀的女性思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对经典文本《春秋》的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历史哲学的意义上,《春秋》不是编年史,而是历史。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上半叶,在华外国人阅读、摘译(节译)和研究《京报》文本成为其了解中国政府和社会状况的惯常做法。本文认为,《中国丛报》的《京报》英译译者群体在实践中业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编译策略与技巧。通过剖析和总结经典的《京报》英译文本及其跨文化传播规律,为深入研究19世纪上半叶在华外国译者之翻译活动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毕琳 《东南传播》2016,(8):141-143
社会新闻中呈现的女性形象较为丰富,因此能较为充分地反映社会问题。本文以《申报》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调查和文本分析,总结出《申报》塑造了怎样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研究《申报》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媒介呈现的女性形象,并进一步探究媒介塑造出此种女性形象的深层原因和影响,从而论证大众传媒在两性平衡中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创刊5年的《南方人物周刊》为研究对象,以其“封面人物”栏目的报道文本为参照,主要从文本叙事视角和文本写作风格两个方面,分析其文本构建特色。  相似文献   

13.
刘腾雪 《视听》2023,(9):80-83
《脱口秀大会》凭借内涵深刻的文本建构、独特新颖的节目形式以及借助各大传播平台的助力,成为一档现象级综艺节目。从节目话题、话语表达以及广告文案三个方面的文本特征来看,《脱口秀大会》契合了受众的解压心理、好奇心理,引发了受众的情感共振,但是也存在着文本内容同质化、娱乐化的现象。因此,要辩证地看待节目的文本内容,探索节目在文本方面行稳致远的成功路径。  相似文献   

14.
田莺 《新闻世界》2009,(12):107-108
本文对《新青年》的媒介文本分析进行梳理,并反思当下对《新青年》研究的缺失与需要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5.
阳清 《图书与情报》2007,(3):122-125
《论语》是以语录为主要形式的哲理性散文,故而全书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文本的语言特质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论语》语录形式的差异性,直接决定其记载、描写人物之文学价值和艺术功能的高低。《论语》所采用的人物独白、人物品评、人物交流、客观叙述等多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亦通过不同的语录形式来付诸实现。总而言之,语录与人物的和谐统一,共同造就了《论语》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模拟文本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被模拟文本的信息,故可与被模拟文本形成"镜鉴"关系,成为理解彼此的重要参照物。学界就《过秦论》的分篇有二篇、三篇两说,参照模拟《过秦论》而作的《辩亡论》,知其原当分为上下二篇,而非上中下三篇。《史记》之《陈涉世家》所引乃上篇;《秦始皇本纪》所引则为下篇,但经过了司马迁的增损。其中,《本纪》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至"攻守之势异也"一段与《世家》重出,恐系东晋时窜入,非原本所有。  相似文献   

17.
王丽萍 《青年记者》2007,(14):30-31
近年来,一个被统称为情感倾诉类的栏目先后登上了多家都市报的版面。如武汉的《楚天都市报》开设了“讲述”栏目,郑州的《大河报》开设了“都市倾诉”栏目,《东方今报》开设了“男左女右”栏目。该专栏一经出现,就备受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青睐,阅读率较高,市场效益看好。短短几年,该专栏就迅速风靡大江南北的都市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是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联系《龙舟会》创作的时代语境和历史的伦理现场,具体阐述和探讨《龙舟会》文本所承载的伦理内涵,从而深入把握王夫之具有启蒙意义的进步伦理观。  相似文献   

19.
《八旗文经》是八旗文章的总集,承载着"文以经国""重振风雅乡邦"的文学价值。实现《八旗文经》所蕴涵的多层次的文学价值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被后来的满族作家群所传承,《八旗文经》在满族文学史、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新修订《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定》的发布实施有助于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文章从词频和主题两个层面对新旧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有较大差异,通过对其差异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了新文本在明确管理职责、落实电子文件管理和促进利用共享等方面具有的亮点,最后指出其在监督检查、科研档案人员以及定密、降密和解密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