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启动,中国电视产业被推向了风口浪尖,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各种电视节目热闹喧嚣,给电视界带来了诸多思考的空间。本文通过梳理2010年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重要会议综述等文献,试图整合中国电视业界及学界对电视实践的各种论述,以期描绘出2010年度中国电视研究总体状况的脉络图景。主要  相似文献   

2.
王婧  张歌燕 《东南传播》2010,(7):154-156
2009年年末至2010年的现在,电视交友节目在荧屏上火爆一时。本文以2009年收视率排名前五位的省级卫视及首先开播新一轮电视交友节目的山东卫视旗下的各档电视交友节目为样本,通过对此类节目兴起的背景、呈现样态、特征等内容的分析,发现新派电视交友节目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场偏离了"情感"和"交友"主题的电视真人秀。  相似文献   

3.
蔡懿 《视听纵横》2010,(3):100-101
2010年3月《新周刊》大型主题活动"电视在哪里——2009中国电视榜"中,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新闻评论节目《九点半》主持人钟山被该杂志冠以最有血性民生时评主持人殊荣。  相似文献   

4.
夏冰  韩笑 《新闻世界》2010,(8):179-180
2010年中国迎来了"三网融合"元年。在此背景下,电视媒体思索自身未来发展之道,北京台网络互动春晚是一次积极的探索,在节目整合、节目形态、与受众互动等方面都显示了对传统电视娱乐节目的创新。这次有益的尝试启发了我们对未来电视娱乐节目图景的设想,即以创新为基石、以互动传播为动力、以多元节目营销与推广为助力的新型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吴琼 《声屏世界》2011,(5):38-40
2010年的电视圈异常热闹,300多部电视剧和种类繁多的综艺节目让观众应接不暇。《非诚勿扰》《中国达人秀》等一系列"零门槛"节目的迅速走红,以及明星娱乐、选秀风潮的日趋平淡,预示着中国电视已经提前进入了"后选秀、后综艺"时代。纵观往年的电视台竞争,央视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可撼动,湖南卫视的老二位置也无人动摇,其他卫视你争我夺的只是"季军"地位。  相似文献   

6.
朱芳 《新闻窗》2011,(6):125-126
2010年7月25日东方卫视正式拉开了《中国达人秀》这档草根选秀的大幕,该节目一开始,就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成为2010年自《非诚勿扰》来,第二档给中国电视"投放炸弹"的电视节目。在仅仅播出四期时,就达到了成熟节目才能达到的收视高度与节目关注度,尤其是第四期的收视率竟达到全国平均2.83,上海地区16.49,成为了暑期最受关注的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7.
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开幕,使媒体和受众一同进入了"世界杯时刻"。以电视为主导的大众传媒通过对世界杯这一典型"体育媒介事件"的报道,为受众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生活空间。南非世界杯期间,中国电视体育联播平台CSPN开辟了一档全新的世界杯播报节目《苏东世界播》,节目以1+1+1的模式开辟了世界杯解说的另类风格。世界杯,不仅是一场球迷狂欢的盛宴,更是一个媒体展示的舞台。  相似文献   

8.
进入5月份以来,大型电视选秀"2010快乐男声"中出现的"性别反串"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5月初,成都唱区刘著等人"男扮女装"反串,接着,广州、武汉、长沙、宜宾、南宁等地出现了类似现象,俨然成风。"男扮女装"的反串表演者被贴上了"伪娘"的标签,迅速在网络蹿红。  相似文献   

9.
“策神”汪涵的主持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成功2004年,湖南卫视秉持"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率先提出全力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这也是国内所有电视媒体中,对自身品牌进行清晰定位与形象区隔的第一家。也正是这样的一个重大改革,揭开了湖南卫视收视率创新高的序幕。尤其是2009年湖南卫视全年收视率位居全国第二,创下新高。  相似文献   

10.
我们就社会结构与电视属性的分析显示,一种社会结构与此种社会结构中电视传播的属性存有明显映射关系。此种映射关系不仅体现在市民社会"三元"结构与西方电视属性的关联中,更体现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中国电视属性演进的关联中。中国电视属性演进在极大受益于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对未来社会结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2010年中国电视市场大环境相对稳定,常态时期的电视收视总量保持稳定,"内容为王"继续引导竞争方向,不同层级间频道竞争更加激烈.本文通过对2010年电视收视市场动态的分析,可以为透视电视市场现状表象后的动因提供诸多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翔 《新闻实践》2011,(2):53-55
纵观2010年的中国电视荧屏,电视真人秀节目依旧应接不暇,让人眼花缭乱。 电视选秀:竞争激烈创新生存 2010年暑期,诸多卫视纷纷上演选秀大战,而在激烈的收视竞争背后,一直饱受争议并被诟病的电视选秀在传播形态、环节设置、主题选择等方面较之以往都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媒科技》2011,(1):69-69
"三网融合"不断推进和深化着媒介融合的进程,不同终端相互之间的深度融合与互动正在形成。以Google Tv为例,该平台是由谷歌公司在2010年5月推出,旨在将网络与电视深度融合,把互联网内容全面引入电视设备,是一套完全开放的互联网电视平台。Stua rtSpiteri先生是谷歌日本和亚太地区广告平台业务的负责人,这个平台由Double Click、富媒体及其他平台业务组成,专注于互联网广告领域。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中国电视文化的娱乐功能不断凸显,不仅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而且趋向于泛娱乐化的趋势。除了各种综艺娱乐节目充斥屏幕外,严肃的新闻也开始被娱乐化,"真人秀"节目雷同泛滥,具有厚重感的历史也被戏说,电视文化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本文对此现象作一探讨,呼吁电视媒体应该弘扬人文精神,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初,中国电视研究领域曾经有过一场关于电视表达应以画面为主还是声音为主的激烈论争。这场论争缘起于业界和学界盛行的"画面崇拜"现象。当时,电视传播实践中实际遵循的原则是"以画面为主,声音加以配合",强调画面在电视表达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民营电视产业是在民营经济政策和电视媒介政策的双重约束下发展的。我国民营经济政策的整体大环境一直不利于民营电视节目公司的成长。"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和"制播分离"以来,我国的媒介政策环境逐步宽松,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中,中国民营电视产业的政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与其他媒介相比,中国电视的发展是超前的,目前 中国电视台的数量可以说是世界第一,连媒介管理者有时都说不清楚中国到底有多少家电视台,以至这几年有关减少中国电视台数量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研究电视的人都知道,电视台的会多,一方面说明电视台钱多,另一方面反映了年轻的电视媒体充满改革的活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电视学者时统宇仅仅根据他一年参加的各种电视研讨会,就写成了一篇回顾电视变革的文章。 中国电视发展之所以超前,与中国特殊的国情有关。比如中国是最重视家庭的,而收看电视正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过去那种集体收看电视…  相似文献   

18.
徐帆 《视听界》2010,(3):72-74
引言:电视的主体性与"中国模式" "戴着围脖,看东方卫视春晚直播"——虎年大年初一,在新浪微博首页的显著位置,这则广告传递的信息及其呈现的趋势,正好应和了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在2010年初所说的,"(广电部门)要打破传统节目生产方式,更好地汇聚网民力量、依靠网民智慧"。  相似文献   

19.
柯锦煌 《新闻世界》2010,(6):215-216
本文从文本层面的"善"和"真"出发,对国产电视情景喜剧"喜剧不喜"的原因进行了反思。笔者认为,只有回归电视本位和情景喜剧本位,才是电视情景喜剧令观众笑口常开的奥妙所在。  相似文献   

20.
陈伟 《新闻实践》2013,(12):39-40,41
核心阅读:从2003年开始我国出现电视选秀这种崭新的节目形式,其后便迅速占领了各大频道周末的黄金时段,成为最为流行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在经历了"七年之痒"后,第一季《中国好声音》以"正能量"而逆势取胜,再造了选秀节目的声望,似乎给后选秀时代的电视节目提供了一条突破重围的路径。2013年,第二季节目更是强势起步,带来了无人可及的"中国好收视"、"中国好影响"。为什么一档音乐节目会有如此之大的社会价值?在全媒体时代、大数据趋势下,或许打通电视和互联网的一种解读,是其中的要义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