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柯 《新闻前哨》2013,(12):78-79
"把关人"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他的《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率先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他们只允许符合其价值标准或群体规范的信息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把关人"概念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选择的"把关"模式。"把关人"根据其所属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张鹏杰 《新闻世界》2014,(5):154-155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当下新闻传播的主渠道。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流中,党报等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渠道功能减弱,而内容生产者的身份被加强。在网络信息传递中,党报内容常常难逃被"二次编辑"的命运。党报内容的政治隐喻被不断强化,党报也经历了从大众媒体到"政治代言人"的"他者化"过程。这一改变对我们思考党报内容改革,应对时代挑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媒科技》2011,(1):32-33
尹鸿:总体上讲"三网融合"进程必将丰富内容的传播渠道、扩大传播市场。过去中国的影视市场基本是单一市场单一渠道,"三网融合"实现了终端的多样性,过去一次性线性传播,现在可能变成在多终端上,可以重复地,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大众传播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中的信息需求推出了移动媒体这类犹如"快餐"式的传播形式。移动播客就是其中之一。移动播客基于电信运营商的庞大客户群,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相似文献   

5.
李应宏  朱骐 《新闻窗》2012,(2):67-69
2005年以来,合肥、上海、辽宁、北京等地电台相继开播了故事广播。这种以播讲小说、评书和各类故事为主的专业广播频率,适应了信息多媒体时代传播渠道由"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转变、传播内容由"广播"向"窄播"衍化等发展趋势,满足了许多爱听广播、喜欢故事的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6.
张英 《中国传媒科技》2014,(23):102-103
融媒体时代语境下,信息传播平台和渠道日益丰富,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权也越来越凸显。在新的传播格局中,新闻记者被摘掉了以往的"无冕之王"称号,受众能够平等地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媒介传播要素之间的互动,而这无疑为电视新闻记者带来了巨大挑战和更高要求。基于此,本文在简要阐述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新理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7.
孙伟 《青年记者》2010,(19):20-21
北青传媒上市给北京青年报带来发展新机遇 1.主业:由平面媒体转型为新媒体 随着电子通信、互联网等新产业的迅速发展,全球纸媒体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依托互联网这一平台,信息传播及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传播技术革命使传播信息的数量呈爆炸性地增长,而被传统媒体人认为最有价值的版面和时段将因"产量"过剩而弱化,从而减少了传统媒体的市场占有率,降低了利润率.  相似文献   

8.
白璐 《新闻世界》2011,(4):172-173
在传统的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来选择内容阅读,而"地雷贴"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人们开始被迫传播信息。在"地雷贴"中的内容,不论好坏,都能在短时间内赢得大量的点击率,然而,随着"地雷贴"的不断泛滥,读者们对这类传播手段产生了免疫和抵制的能力,大众的能动作用再次逐渐显现出来。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在信息传播中,新闻作品是"易碎品",图书是"耐用品",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时仅仅是因为传播的介质或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如果加以适当转换,"易碎品"完全可以锻造成"耐用品"。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如何将引起大众关注的新闻信息成功地转化为畅销书,这是摆在出版人面前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网站、社交网络媒体、个人移动媒体、客户端等汇集下的大数据,可以更精确和有效地确立目标消费者、把握信息传播渠道、创作广告信息类型、预估广告传播效果,实现广告传播的最大效能。  相似文献   

11.
全新媒介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受众信息选择范围和获取渠道进一步拓展,带来传播分众化。面对激烈的新闻竞争,大众传媒如何着眼受众需求,及时更新传播理念、确立应对举措乘势而上,赢得主动,增强传播效果,达成传播目标?本期《专题研究》围绕"适应受众需求,转变新闻报道理念"的话题,就媒体怎样进行新闻视角、姿态、话语和表现方式的调整与创新,约请业内人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消息和新闻最本质的差异表现在传播渠道和传播面、公开性和保密性的区别。信息的传播渠道和传播面窄、公开性弱。消息的传播渠道比较信息宽、一般不具有保密性。  相似文献   

13.
网络流行体的“5W”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拉斯韦尔"5W"模式理论,从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四方面分析了网络流行体广泛传播现象的原因,并认为应对网络时代下"娱乐至死"现象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电视、报纸、广播凭借其传统媒体的强势地位,一直是报道重大时政新闻的主力军。每年的全国"两会"对媒体来说,都是不可错过的一道新闻盛宴。各类媒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网络媒体凭借自身的传播优势,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在一份调查中显示,有近30%的公众会选择互联网作为了解"两会"的首要信息渠道,另有20%的公众会及时的关注互联网上"两会"的信息动态。  相似文献   

15.
李岚 《声屏世界》2016,(7):41-42
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就是要以技术驱动为突破来实现质变与超越。实现"四多"即多媒体形态、多信息服务、多网络传播、多终端呈现,配合传统的传播服务模式向全业务服务模式转型。内容和产品的生产技术就是我们科技创新的核心,在核心的带动下,我们才能进一步实现传播渠道、智慧广电大生态的格局建设。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网络、移动终端等各种新媒体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受众获知信息的渠道也不断丰富,可以说,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人人参与的传播多元化时代.但是,无论何种传播媒体,其核心依旧是“内容”,即传播的关键在于信息,“内容为王”依旧是媒体发展的根基. 恪守“内容为王“ 传播媒体进入多元化时代,受众往往可以通过手机等自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多元化的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渠道,而信息传播的目的是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17.
王作金 《新闻通讯》2014,(11):56-57
所谓电子媒体,就是以电子设备为介质的信息传播媒体,主要包括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络,移动通信等。其特点是:信息量大、快捷、可以随时更新即时内容。基于新传播工具和技术,传播范围广,受众命中率高(利于窄众传播),交互性强,个人作为传播者的作用加大,整合了除人际传播外的其他传播类型。"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这一概念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普及,从以前的"跨媒体""多媒体"逐步衍生而成。在信息传播活动中,网络等电子媒体,的确存在报纸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因此对报业产生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8.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出现,单一媒介平台无法具备足够的传播力和掌控全部消费者注意力的能力,于是,"全媒体传播"的概念与探索应运而生。从全媒体的传播渠道来看,运用全媒体整合传播手段,可以协同不同的传播平台,对不同时间与不同空间的受众全覆盖,最大限度到达目标受众。以富阳日报为例,它是一张覆盖63万人口的区域报纸,去年以来报社通过及时组建全媒体中心,策划推出"全媒体大餐"。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谣言和真相是一对相互纠葛的矛盾统一体,真相一旦露面谣言就会退却,真相迟迟不露面,谣言就会见风蔓延。在当今这个信息传播渠道极为丰富的时代,谣言仍如幽灵般时时闪现,频频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给以传播真实、科学的新闻媒体工作者提出了严厉的拷问。发生在今年三月间的"抢盐"风潮清晰地为我们演示了谣言从兴起到消失的完整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善信息传播体制的警示范例,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新媒体环境下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的新思路,为社会大众营造一个清明而和谐的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20.
王雪桦 《中国出版》2013,(15):51-53
自媒体传播,尤其是微博等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平台,在传播渠道层面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垄断",从而使得自媒体全民传播的特点更加全面地展现出来。就自媒体的传播主体而言,在信息传播中集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于一身,因此通过微博等自媒体传播,用户不但可以满足强烈的信息需求欲望,同时还可以实现社会角色的主动性转换,从而满足话语表达等权利需求。因此,我国微博等自媒体用户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