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位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专家在谈“朗读教学”时指出:“语文教学若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练习,也就不能算完整的语文教学;若使用朗读流于形式而没有发挥朗读作用,也就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圆满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我觉得这话极有道理。在课堂上,教师只要给学生机会,他们是会在自己的琅琅读书卢中展示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周登朝 《福建教育》2005,(11A):20-22
新课程大力倡导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体验”、“感悟”,于是众多教者蜂拥而上,课堂上“体验”、“感悟”之风盛行。一片热热闹闹的说读评议声中,似乎忘记了培养理性思维也是阅读课堂的教学任务之一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理性思维的教学价值,让体验活动和思维活动如车之两轮,并驾齐驱,相信可以给课改波涛中的弄潮儿们以适当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都很注重朗读,但在指导朗读时方法却很少,多是让学生读了再渎,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成为教师很头痛的一个问题。这次在郑州举办的“全国小学魅力课堂教学大赛暨第三届名师大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上课老师指导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让听课老师很受启发。  相似文献   

4.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习作家柯灵的散文《巷》。开始,教师配乐朗读,把学生们引入清幽的意境。应该说,教师安排的这个环节还是很不错的。接下来,教师教学生认生字、词,给课文分段。之后,教师提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其中一个问题是“你们说,小巷美不美?你们喜欢小巷吗?”在众多的听课教师面前,学生们表现得很“乖”,异口同声地说“美”,说“喜欢”。  相似文献   

5.
重视过程教学是现代数字教学的一大特征。重视过程教学给数学课堂带来的变化是明显的,表现在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方式转变了、体验深刻了……这较传统、机械、沉闷,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而言,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这其中也有值得深思的问题,那便是当教师们把所有的精力和兴趣都倾注于“活动”和“过程”本身时,学生是否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呢?  相似文献   

6.
<正>小学生爱说、爱读、爱表现的特征决定了朗读这一教学形式在课堂中的高频次运用。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朗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主动品味文本语言呢?笔者利用“猜学”这一手段,将“猜学”与朗读结合,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朗读不落俗套,实现进阶。  相似文献   

7.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第一要义,《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语感增强,心灵受到震动.情感得到熏陶。思维得到培养,语文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朗读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学生小学阶段进行重点培养。运用质疑、求解、感悟、创造的朗读有效性策略,课堂评价从情感体悟、想象的个性化不断超越.教师们在朗读教学上有长远的眼光和个性化的方法,追求朗读教学的创新与发展,让琅琅书声成为有效课堂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8.
重视过程教学是现代数学教学的一大特征。重视过程教学给数学课堂带来的变化是明显的,表现在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方式转变了、体验深刻了……就传统机械、沉闷、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而言,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这其中也有值得深思的问题,那便是当教师们把所有的精力和兴趣都倾注于“活动”和“过程”本身时,学生是否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呢?  相似文献   

9.
纵观阅读教学现状,“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的理念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朗读”作为语言实践的重要形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更是得到老师的青睐。日常教学中书声阵阵;不同层次的公开课教学中,“感情朗读”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朗朗书声不绝于耳。“思考”、“倾听”、“言说”、“写”……这些“佳丽”于是顿失颜色。因为学生动笔,课堂会沉闷;学生静心思考,课堂没有情趣;老师讲解,那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如感情朗读来得气氛热烈,让听课者和学生情绪激昂。岂知课堂上热热闹闹的,下了课学生的心里却是空空荡荡的。  相似文献   

10.
刘淑萍 《湖南教育》2003,(16):49-49
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细看。如第一课的《香山红叶》,我就用火红的彩纸剪成一片片树叶,进行“一片一片一片”和“红叶满天”的演示。这样,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为学生理解句群的意思作了铺垫。由于化静为动,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说得头头是道。反复朗读韵文,让学生理解。首先把纯拼音句群抄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自由读句群,给每个学生读的机会。一方面复习了汉语拼音,一方面培养了认读能力。然后,指名读,读后集体评议,教师范读,进行正音,指导读准确。之后,分小组读,同座交换读,选出朗读较好的上讲台读,让学生讨论评议是否读得准确、有感情。这样以…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要注重朗读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参与文本学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可以这样说:一个不善于引导学生读的课堂.永远都不是好课堂.课文朗读教学的好坏对于课堂教学效果能否提高有着一定的意义.本文就新课程下如何实施朗读教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各年级的要求中明确规定: “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功。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课题《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策略》,也为了向大家呈现一节较好的校级教研课,在语文组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对《树和喜鹊》这篇课文进行了两次试上。这两次朗读教学效果反差很大,不仅是我给学生上课,学生在朗读策略探究上也给我上了一课,使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3.
一、引导学生说普通话《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当中,我发现学生读课文、回答问题都是用本地方言土语.结果,好多字的音都读不准.还有的同学读书唱读.当我用普通话给学生讲课时,有些同学听不习惯,说这是“洋话”.让他们用普通话读课文,他们很不好意思,说不出口.据此,我安排了一些给汉字注音的训练,结果大部分同学给“方案”的注音是“f(?)ng n(?)n”,给”实事求是”注的是“Shi Si qi(?) Si”、给“逃避”注的是“t(?)o pi”等.当他们在字典上查出正确读音后,才领悟到;方言土语的音都与普通话读音对不上.学生认识到了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愿意说普通话了.  相似文献   

14.
刘芳 《山东教育》2013,(12):35-35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感情朗读课文。老师们也都很重视感情朗读的指导,可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指名学生读完课文,让学生评议读得怎么样,好多学生会说,XX读得好,因为他读得有感情,老师也会赞许地点头。这看似答到了点子上的评议,其实太笼统,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知阅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此加以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朗读的量。由于一节课的时间很短,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把时间过多地花在朗读上,这样导致很多学生成为考试的强者,运用知识的弱者,我觉得这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我觉得应该在课堂上留点时间给学生读书,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以在整堂课上都听到  相似文献   

16.
可以说,朗读是一种生动的富有情韵的课堂活动;也可以说,朗读是一种活泼的形式优美的教学手法。优秀的朗读教学设计应确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应尽善尽美地让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熏陶。这样看来,“还我琅琅读书声”还只是一种层次较低的教学要求,我们可以尝试着对此加以优化和进行深化。如下面的做法:一、习点精粹指的是在教学设计中非常关注朗读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安排精到的、符合文体教学的、符合课文情境的学习点。如《使至塞上》的四个“习点”:吟读———体会情味译读———理解内容背读———积累语言说读———飞扬神…  相似文献   

17.
课改的春风已经在我校驻足3年,作为学校的首批实验教师,我已切实感到课改给我带来的教学新理念,以及课改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的新方法。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这个已经有了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又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了一名“新”教师。一、课改首先让师生关系由“师道尊严”变成合作关系过去的课堂上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主动,学生被动。通过课改实验教学,现在已基本达到双方主动的格局了,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强烈,学生都能动起来,每节语文课都是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度过的,或者是在学生畅所欲言、意犹未尽中结束。记得在教《大熊猫》一课…  相似文献   

18.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文章,将书面语言通过声音加工成生动活泼的口语,是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朗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语言,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较快,而且说话有条理自然流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不进行朗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感悟文章,理解文章。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指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这将会给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谈谈对朗读教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秦晓红 《考试周刊》2014,(52):33-33
语文课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学校安排了大量学习语文的时间,有一支学历合格、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队伍,进行听、说、读、写的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语文课堂缺失琅琅读书声,课堂上读的环节越来越少,教师要鼓励学生选好朗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相似文献   

20.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走,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从而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在课堂上好动,好奇,好表现。因而,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插话现象”应该说在每个地区、每所学校以及在每竹课堂上都可能存在。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了疑问,遇到了新奇的现象,以及较强的好胜心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学生在课堂上插话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