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武举考试对象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其中八旗蒙古武举制度对于清代的蒙古族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是清代武举制度的一个亮点.文章对蒙古八旗武举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管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清代武举考试对象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其中八旗蒙古武举制度对于清代的蒙古族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是清代武举制度的一个亮点。文章对蒙古八旗武举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管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蒙古族教育史上清代八旗蒙古武举是重要的一页。本文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将清代八旗蒙古武举的管理措施从考生、考官、考场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以供后来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蒙古族教育史上清代八旗蒙古武举是重要的一页。本文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将清代八旗蒙古武举的管理措施从考生、考官、考场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以供后来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八旗武学是清代学校教育和武科举考试的重要特点,八旗武学承明之旧,除承续前代武学内容,也相应增加了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历朝历代武举考试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结合历史学家对此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试图在研究清代武举问题的前提下,对清代八旗蒙古武举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陈力 《兰台世界》2014,(9):98-99
在清代,“不分满汉,但问民旗”,旗人的政治地位很高。旗人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就享有诸多特权,不仅满、汉二榜分别录取,而且有固定的中试名额,保证了他们广泛参与政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景志辉 《兰台世界》2014,(3):143-144
本文依据历朝历代武举考试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结合历史学家对此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试图在研究清代武举问题的前提下,对清代八旗蒙古武举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八旗驻防是清代特有的一种军事制度,在明代以前,军队驻防地方大多为戍防险要,并未形成制度化。满洲兴起。在固有的八旗制度基础上,结合明代戍防的做法,创建了一套独特的军事驻防体系。营口地区是当时八旗驻防要地,设官驻兵,垦地戍边,对于清代营口地区的政治稳定和农业经济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清代,"不分满汉,但问民旗",旗人的政治地位很高。旗人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就享有诸多特权,不仅满、汉二榜分别录取,而且有固定的中试名额,保证了他们广泛参与政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万历二十九年至四十三年(1601-1615)创立的满族兵民合一的军事社会组织,后来发展成完整的制度,对清代历史发展曾起过重要作用.满族作家杨钟羲在<雪桥诗话>中,对八旗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叙述,既保存了清代有关八旗的珍贵史料,又寄托了作者深远的现实关怀,还对清朝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八旗骑射是满族人在明代末年,乃至整个清代一个重要国策,对于满族人夺取全国政权,巩固满清统治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文章对八旗骑射在满清中的重要地位和崛起历程进行分析,对八旗骑射的衰落原因和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编辑的《清代满汉关系研究》,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清代268年历史中,满汉关系始终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这一关系的演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王朝的兴衰,而且对近代中国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是有关清代满汉关系的学术论集,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丛书·晚清史论丛之一,16开共670页,分为清初满汉关系、八旗制度与满汉关系、边疆治理与满汉关系、晚清满汉关系、档案与文献等章节。  相似文献   

14.
秀女排单     
王澈  霍华 《历史档案》2007,(1):F0002-F0002
挑选“秀女”是清代皇帝独有的挑选后妃的制度,始于顺治年间。清代的后宫,上至皇后,下至宫女,都是用“选秀女”的方式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但挑选的办法和秀女们在宫中的地位是不同的。一类是八旗秀女,3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备后妃之选或赐婚近支宗室;另一类是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她们中虽然也有一些人最终升为妃嫔,但承担后宫杂役的,都是包衣之女。清后期,包衣三旗女子应选宫女时,不再称“选秀女”,而是称为“引见包衣三旗使女”。因此,能够成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每次引看时,满、蒙、汉军八旗的应选秀女以旗为单位,根据各旗秀女人数的多少进行搭配,通常是5-6人站成一排,但有时也有3-4人一排,其至有1-2人一排的。  相似文献   

15.
王刚 《历史档案》2023,(1):90-98
清代驻防旗人的满语能力因族群、地域的不同而存有一定差异。最迟至雍正年间,南方京口、福州、广州三地的汉军旗人已基本无熟练掌握满语者。乾隆初年,南北各地满洲、蒙古旗人满语能力的急剧衰退成为普遍状况。乾隆中后期,在绝大多数驻防地区,日常熟练使用满语者所剩无几。清初的八旗驻防点大多未曾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乾隆二十年(1755)之后,各驻防地普遍兴建满文官学,并由驻防官员严加督查,大力强化满语文教学。然而,几乎所有的八旗驻防点均处于汉文化的强势包围之中,满语等旧俗并不具备长期保持的条件,官方创办的满文教育实际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6.
位于今吉林省东端的珲春,与朝鲜仅隔一图们江,其东南与俄罗斯以通肯山向西南延伸的山脊分界.珲春在清代属满洲祖先的发祥重地.基于珲春处于中、朝交界,边务日繁,而且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清朝在此设置了驻防.本文主要根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试就珲春驻防的设置原因、建置、兵民生计以及当地卡伦的设置等问题.作一梳理和论述,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历史档案》2006,(4):82-82
《孟森著作集》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 孟森(1869-1938年)被史学界誉为近代清史学派的开山祖,他从1913年开始,相继发表有关清代历史的专题考证文章,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其清史研究成果,主要在于对清先世源流考定、满洲名称考辨、八旗制度考实、雍正继统考证、清初史事人物考辨等,对明清史研究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傅林祥等编著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一书,2013年11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依据《清实录》及《东华录》,《东华续录》,《清会典》、《清会典则例》和《清会典事例》,已经出版的各种清代档案,政府公报,《清一统志》及各种地方志,以及奏议汇编和清人文集等原始资料,并充分参考、吸收了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清朝地方行政制度  相似文献   

19.
在清朝乾隆年间,旗人修谱之风大盛,这与当时的政策导向和历史大背景直接相关。除了皇帝大力提倡之外,谱书成为显示旗人身份、凝聚八旗子弟向心力、激励后人上进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陈力 《兰台世界》2013,(21):19-20
相对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汉军成立的时间晚了许多。八旗汉军诞生于皇太极时代并不是偶然的,除了汉军的技术优势之外,汉军成军与皇太极大战略和皇帝专权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