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汉代墓葬形制与墓前神道石兽的形成,不仅受制于汉代丧葬礼俗的直接因素,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由于其地域、传承、及其相关背景的不同,各地石刻造型均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汉代丧葬礼俗的日益完备,墓葬形制、墓前石刻的确立,为我国陵墓形制及石刻的形成奠定了一个最基本的轮廓。  相似文献   

2.
丧葬礼俗其实质之一就是人类对于爱的潜在表达。从爱所具有的情感、友谊、审美、欲望等四个特性为出发点,可以清楚地看到:羌族丧葬礼俗过程就是对羌族民众社会情感、道德情感、审美以及友谊情感的激发过程,即是对爱的激发过程,也就是爱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既表达了对逝者的爱,又表达了对生者之爱。羌族丧葬礼俗中蕴含的爱的教育给予我们几点启示:即爱的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前提,是推动人与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现实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茶礼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日常生活中,茶是一种重要的礼俗载体。尤其在古代,无论是待客、交友、婚嫁、祭祀、丧葬,还是家庭日常生活,茶都发挥着巨大的礼俗功能。茶礼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其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蕴含了大量的民族精神积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家》为例,从作品中展现的丧葬礼俗描写展开分析,探讨了丧葬礼俗的礼、孝的起源,分析了这些丧葬礼俗描写在作品中对人物塑造、情节铺进等方面的作用,总结了作家对传统思想的吸收、再现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回族的丧葬习俗依照《古兰经》的圣示而行,与伊斯兰教紧密相连。其丧葬礼俗不仅折射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宗教特征与特点,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下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丧葬礼俗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俗情与儒家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丧葬礼俗在五四时期受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批判,从而产生新式丧礼观。在新式丧礼观的影响下,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俗也发生了变化。这种些微变化打破了传统丧葬陋俗的凝滞状态,并不断向民间渗透,它最终必将引起丧葬礼俗普遍性与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张继芸 《考试周刊》2011,(19):37-38
丧葬礼俗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其历史同人类文明一样悠久。中西方的丧葬习俗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基于他们对死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本文以丧葬礼俗为切入视角,分析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影响。  相似文献   

8.
会宁传统丧葬礼俗与陇中地区丧葬礼俗文化一脉相承,多袭循古俗,祈求生命轮回,视死如生,老人亡故必祭之以礼,实行木棺土葬为安,礼仪甚繁,从程式到内容,形成了一套独具地域特色、自成一体的丧葬礼仪,反映了会宁浓郁的乡土风情和鲜明的地域风俗。俗话说:"五里一个风俗,十里一个乡随",本文以会宁南部地区乡村的汉族丧葬礼俗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丧葬仪礼程式、分析其文化现象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毕节地区布依族有着共同的婚姻礼俗范式,在其婚姻礼俗中积淀着浓厚而丰富的布依族思想、文化内涵,昭显着布依族的民族精魂;同时其婚姻礼俗又支持、坚守、作用于布依族的民族精魂,因而共同的婚姻礼俗范式体现出毕节地区布依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保障了在现代社会交融中,毕节地区布依族对自己民族的认同,由此体现出毕节地区的布依族仍是一个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人的一生中,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礼俗,特别是出生、成年、结婚、死亡这四个礼俗,可以说是贯穿了人的一生.但由于科技的进步,以及多元文化的交融,这些传统礼俗都逐渐发生了变化.其中丧葬礼俗相较于其他仪礼依然保留着较多的原生性,相应的,丧葬民俗音乐也就具有研究价值.在当今,学界普遍认为城市中丧葬礼俗的传统音乐出现严重缺失现象,那在...  相似文献   

11.
刘禹锡与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两位重要诗人,他们在生活经历和文学创作的情感表达上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禽鸟意象”的运用就是他们在贬谪的艺术表达上的一个共同点,他们把被贬谪的痛苦、对自由的向往 、对小人的机刺,以及强烈的怀乡思归之情,都含蕴在禽鸟意象之中,而成其贬谪创作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向大学生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大学生要加快社会化步伐,提高社会化水平,优化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素质,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抗击社会生活压力,树立竞争意识、效率意识,锤炼开拓创新精神,增强婚姻家庭责任感。大学生制订人生设计方案,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活动,策划人生资源的深度开发,有助于自觉地实现人生价值。人生设计要重点考虑培养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职业活动适应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心理与家庭生活调适能力等。人生资源的深度开发,应充分挖掘先天禀赋,优化心理素质,培养坚韧意志,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努力把学识转化为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以写实的笔法,塑造了一批丫鬟形象,揭示了她们的悲剧命运,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们的婚姻状况。婢女被视为主人的私有财产,主人可以随意奸占,同时其婚配也完全由家主决定,即使被收为妾也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地位。由于正常的婚配权得不到满足,婢女心存不满,往往会借出轨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随着婢女买卖的合法化,婢女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她们的婚配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4.
教师心理健康既有一般心理健康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内涵。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不良问题、角色心理冲突、人际关系问题和职业倦怠等。这些问题是在职业因素、社会支持系统及人格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我们应该通过调适工作压力,增强职业满意感;减轻负担,增强工作乐趣感;民主团结、积极拓展人际关系;加强人格锻炼,增强耐挫力;推进继续教育,增强调适能力来调适教师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This research examined children's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s as manifest in their seeing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parents as self-defining. Four times over early adolescence, 825 children (mean age = 12.73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reported on their inclusion of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parents in their self-construals as well as other dimensions of their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lthough there was continuity in children's inclusion of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parents in their self-construals, American, but not Chinese, children decreased their inclusion over time. In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he more children defined themselves in terms of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parents, the more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quality of these relationships mattered for their subsequent emotional functioning.  相似文献   

16.
浅析哲学视野中的教师需要与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对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重新认识的基点下,分析了教师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阐明教师在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功利、真善美、自身超越等的追求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教师自身需要的满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教师人格价值的实现会有利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源远流长的忧患意识,滋养着中国传统仕人的心灵大地,促成了其治道精神和为政规范的形成。展开其中的特殊话语,可以领略到传统仕人忧己、忧民、忧君、忧政、忧天下的鲜明内心景象,对今天为政者居安思危、科学治国理政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Single mothers' perspectives on selecting child care reflect their experience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 in a Head Start context. Mothers spoke of their motivations for selecting child care, their experiences of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Head Start teachers, and how their self-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were enhanced by interactions with Head Start staff. Such collaboration has positive effects for their children, their development as parents, and their development as individuals. Implications of their perspectives for teacher best practices are drawn.  相似文献   

19.
通过体育教学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精神状态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教学具有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功效,对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增强学生自信心,尤其是对抑郁、焦虑、强迫等倾向有明显改善作用,从而提升了的学生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0.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也会与父母形成代沟。作为父母,能够放手让孩子在诸如选择自己喜爱的服装上采取一定的自主权利,无论是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判断力以及和父母良好的沟通行为上都大有裨益。所以,对于赋予孩子自主选择服装的权力,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儿童教育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