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和谐学校要实现"授者"与"受者"的和谐、管理与服务的和谐、德育与智育的和谐、"法制"与"德治"的和谐,通过公共教育资源平台,为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时代的和谐,创造教育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2.
一、依托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少先队工作的发展 在21世纪初,我校就已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办学理念的初步设想,并不断实践、积累、深化,形成了"和谐·发展"的新理念.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直以来,我校以"和谐发展"的理念统领少先队工作的开展,围绕"和谐发展"的理念,从"队员自身的和谐发展"、"队员与队员的和谐交往"、"队员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三个方面实施和谐教育,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队员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从"和谐建设"、"和谐管理"、"和谐服务"与"和谐发展"等几方面,谈谈对如何构建和谐图书馆的一些看法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张思勰  金钧 《科学教育》2006,12(6):47-49
教育的本质是追求一种和谐,"和谐教育"的基石是和谐的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是"和谐教育"的体现。从创造良好的课堂物理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心理场"、设计和谐的教学文本三个方面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并阐述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原则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全新命题.深入理解这样一个命题,必须对"党内和谐"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弄清党内和谐的概念内含、党内不和谐的成因、构建党内和谐的路径选择等问题,以期首先从理论上建构党内和谐.只有立足于理论上建构党内和谐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思考"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逻辑、"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维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依据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关于"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的有关论述,提出了"构建老年大学和谐文化是老年大学科学发展的关键"的中心论点,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用和谐环境文化实施"服务育人",实现老年大学"人与环境"的和谐;用和谐精神文化实施"教学育人",实现老年大学"人与社会"的和谐;用和谐制度文化实施"管理育人",实现老年大学"人与人"的和谐等等老年大学和谐文化"育人"的运作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和谐观",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和谐执政观、"遵礼崇仁"的和谐人际观、"和而不同"的和谐外交观等,不仅与我们的和谐社会的构想非常接近,而且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打造"和谐教育",创建"和谐课堂"成为全面实施"和谐教育"的重要保证.本文在阐述建构和谐课堂的意义基础上,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和实现民主、平等的教学过程三方面提出了建构和谐课堂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9.
服务育人、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创新发展等体现高校图书馆性质与职责要求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协调与统一,是高校"和谐图书馆"的主体内涵。其中服务育人是"和谐图书馆"的宗旨,以人为本是"和谐图书馆"的基石,科学管理是"和谐图书馆"的保障,创新发展是"和谐图书馆"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和谐德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谐德育研究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德育要素的整体联系入手,深化多层面教育规律的研究与运用,构建德育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德育的合力,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和谐德育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理为理论基础,传承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借鉴西方文化中"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公正即和谐"的文化思想,吸纳教育学、社会学中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万物齐一"与平等共生的和谐之美。和谐是老子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8):2+129-130
"树和谐之理,圆师生之梦"是松淡一中的办学理念。树和谐之理、就是树立"和谐"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和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家校之间、教与学之间、学科之间的和谐,学生身、心、智的全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社会理想之一便是"和谐"。从郭沫若来看,"和谐"既是《女神》彰显的社会理想,也是其强调的人生追求。"和谐"包括个体的"人的和谐"和整体的"社会的和谐"。个体的"和谐"需通过正视自我、追求自由、坚守平等、破旧立新、超越现实,以达到人的情感与意志、道德、信仰相和谐。社会整体的"和谐"主要通过将物人化、将人神化、人与物相统一、"天人一体"化,以促进社会政治体制的合情合理化,从而达到民族的复兴和社会全体的自由欢唱。  相似文献   

14.
"孝悌"、"孝慈"、"家和万事兴"的家教文化,"和为贵"的思想理念,"天人合一"的环境文化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基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和谐文化的元素,对实现家庭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老子<道德经>以自然和谐为中心,自然和谐是老子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自然和谐的本原是大道,<道德经>之"道"是确立道学文化和谐体系的内核.老子述"道"的本原和谐在<道德经>中主要有:生成和谐、品质和谐、构造和谐、内涵和谐、功能和谐等方面,是构成老子和谐理论的内在基础和宇宙生命存在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体育社会学和"和谐社会"的相关理论,论述了社区体育文化对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和谐"功能,探讨了强化社区体育文化"和谐"功能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道家与儒、墨、佛教和谐观的比较研究中,着重阐述了道家和谐观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意义.认为儒家的和谐思想,是整体和谐、群体和谐与道德和谐辩证统一的和谐观.墨家的和谐思想是以"兼爱"为中心、倡导社会平等的和谐观.佛教和谐观是一种陶冶心性、倡导众生平等的和平和谐理论.道家的和谐观则是一种崇尚自然无为、主张"和气生物"的"自然和谐"观.道家的"自然和谐"价值观对于消除现代社会的精神疾病、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清净优雅,对于保护自然资源不被滥肆开发是有积极作用的.它无论对于个人安身立命、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建功立业、治理国家等都将发挥其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孟子以"和"为理念,以"仁"为核心,提出由"仁"而"政",建立和谐社会的理论,包含了"人人和谐"、"天人和谐"、"君民和谐"以及"民主法治"的丰富内容。孟子的社会和谐思想与当今的和谐理论是相近相通的,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诸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和谐教育离不开和谐校园的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依靠"和谐德育"为导向和保障。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不和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必须在观念、功能、内容、机制等方面加以协调和优化,营造"和谐德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充满爱心阳光。  相似文献   

20.
<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应以"和谐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新课程基本理念也重视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学的和谐,和谐的教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多么令人憧憬的教学境界。新课改呼唤语文课堂的和谐,笔者将教学中发掘、创造、发挥和谐语文新元素的一些有益尝试阐述如下,以就教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