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硬新闻(Hard News)和软新闻(Soft News),是西方新闻界老生常谈的两个基本概念。西方国家一些著名大学新闻系的写作教材中,对“硬”、“软”新闻的研究仍在继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界也逐渐加强了对这两种新闻的研究探索。与其他各个领域的报道一样,军事新闻亦有“硬”、“软”之分。具体分析和宏观把握军事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关系,对于改进完善军事新闻采写手段,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知识社会学建构的视角反思西方主流媒体对于“阿拉伯之春”与“占领华尔街”两次社会运动的报道,认为依靠其强大的技术条件与传播能力,西方主流媒体遵照自身的社会结构属性与媒介报道规则建构了“适宜报道的社会运动”.但是由于现今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这种传播霸权正在被“另一种现实”所打破.  相似文献   

3.
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是一家立足阿拉伯、面向全球的国际性媒体,享有“阿拉伯的BBC”和“海湾CNN”的美誉,其总部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自从1996年11月开播以来,半岛电视台迅速崛起为当今世界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新闻媒体机构之一。它以不同于西方主流媒体的“另类”视角和报道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个突出的例证是,BBC、CNN等西方主流媒体在编前会上讨论的常规问题便是:今天“半岛”的头条是什么?关于这个新闻事件,“半岛”说了什么?  相似文献   

4.
2006年,襄樊日报积极发挥主流媒体功能,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正面宣传,一手抓舆论监督),“抓两头”(一头抓中心工作的宣传,一头抓民生新闻报道),增强内容影响力,收到了良好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主题报道是做大做强正面报道的重要方面和有效途径。主题报道在配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时,坚持“高度”与“贴近”相统一,宣传规律与新闻规律互相作用,就可以形成强大的正面宣传舆论声势,有效地引导与形成和谐的社会舆论。转变理念,找到共振点主流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配合中心工作的正面宣传其规  相似文献   

6.
汪波 《传媒观察》2006,(2):33-34
“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这两个互为相对的孪生词语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管理、采编从业人员和理论研究都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术语了。如果追问一下人们挂在嘴边的“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到底是指什么时,其大部分概述可能就是:“正面报道”就是“报道正面”,就是指报道“好人好事”;“负面报道”就是“报道负面”,就是指报道“坏人坏事”。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新闻管理部门在监督新闻媒体工作时可以简单地统计出,每月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正面报道”为百分之多少,“负面报道”又为百分之多少。一些西方人士也据此引发出中国的新闻界只准报道“正面——好的”消息,不准报道“负面——坏的”消息的议论。  相似文献   

7.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我们国家新闻工作的不可动摇的主方向,可是,有的人就以为“正面宣传”就是新闻媒体的一切,不允许媒体进行舆论监督,不让发“批评报道,认为“批评报道”是揭露阴暗面的,是“反面报道”,并使出种种“条条”加以限制。其实客观事物总是存在两重性:成绩与缺点、主流与支流、正面与反面等等,所以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舆论的监督作用不能偏废。  相似文献   

8.
杨柳 《新闻界》2012,(5):7-12
西方学术界认为媒体在抗议运动报道上遵循边缘化“抗议范式”.本文以伊拉克战争为例,通过研究《纽约时报》反伊战报道框架建构特点,验证“抗议范式”的适用性.研究发现,“抗议范式”大部分内容已不适用于《纽约时报》反伊战报道,《纽约时报》反伊战报道在框架建构方面存在诸多“非边缘化”特点.本文证明了西方主流媒体抗议报道“抗议范式”的局限性,为探索西方主流媒体抗议报道及反战报道框架建构开辟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主流媒体长期坚持的宣传方针和报道原则。但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受到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大力冲击,网络媒介的飞速发展使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形见绌,主流媒体的一家独大地位和传播优势也被网络媒介所蚕食或者超越,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与日俱增。在这种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速度飞快,途径多样,受众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广,口味越来越刁钻,作为主流媒体,如何创新宣传方式,做好正面宣传,守住阵地,发挥应有作用,是我们要积极应对的难题。作为一名媒体从业人员,本文笔者试图就西安广播电视台如何做好正面宣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马笑清 《传媒》2016,(17):61-63
2015年9月3日,备受关注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以下简称中国阅兵)在北京举行。新闻媒体在媒介事件面前往往都凸显出其职业性的敏锐感,国际主流媒体对此次阅兵争相报道。BBC、路透社、《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日本时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时代周刊》等媒体对阅兵传达的自信和平信号予以积极评价。而《华盛顿邮报》和《印度时报》等媒体坚持在意识形态框架内报道,“舆论一律”的专注于阅兵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和思考。笔者将《华盛顿邮报》对中国“9·3”阅兵和法国“7·14”阅兵(以下简称法国阅兵)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应对西方媒体“话语霸权”,提升我国媒体国际话语权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1.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圆满结束之后,大多数西方媒体对这次开幕式做了正面报道。不过,没过几天,西方媒体对北京开幕式的报道就不那么正面了。  相似文献   

12.
戴恒曙 《新闻世界》2009,(11):89-90
“负面报道”是通过反映和暴露社会阴暗面,来达到促使公众警醒、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负面报道”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媒体的报道思想、报道角度、报道手法。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记者编辑如果妥当地处理“负面报道”,就能够发挥“负面报道”的正面功能,对公共利益以及社会健康运行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多从正面报道”——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听得最多的一句话。的确,我们的事业,虽然碰到不少困难和挫折,总是在发展,在前进。多从正面报道,反映了我们事业的本质和主流,能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坚定对未来的信心。向新闻工作者提出“多从正面报道”的要求,其真理性是无可置疑的。但多年来,在按这一要求报道的实践中我感到有的同志、特别是负责“把关”的同志,对“多从正面报道”的“多”字,在理解上似乎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媒科技》2008,(6):I0029-I0032
2007年10月8日,新华社正式开通了2008奥运报道专线。中文专线全称为“2008奥运报道专线”(简称“奥运专线”),英文专线全称为“Beijing Olympic Games News Service”(简称“BONS”),能够覆盖平面媒体、广电媒体和网站、手机等新媒体。  相似文献   

15.
“多从正面报道”——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听得最多的一句话。的确,我们的事业,虽然碰到不少困难和挫折,总是在发展,在前进。多从正面报道,反映了我们事业的本质和主流,能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坚定对未来的信心。向新闻工作者提出“多从正面报道”的要求,其真理性是无可置疑的。但多年来,在按这一要求报道的实践中我感到有的同志,特别是负责“把关”的同志,对“多从正面报道”的“多”字,在理解上似乎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以正面宣传为主、高扬时代主旋律,既是党报必须履行的神圣职责,也是党报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原则,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正面报道”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通俄门”事件后,美国民众开始体认到西方媒体也存在“认知战”。2017年“假新闻”(fake news)被评为柯林斯词典年度热词。假新闻与欺骗成为美国政治心理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黑色宣传、灰色宣传是假新闻早期的表现形式;新技术使发布假新闻的主体、渠道及其动机都发生了改变,假新闻的内容生成、传播结构更加复杂,假新闻成为美国发动“认知战”的有利条件。“认知战”的作用是模糊民众认知标准、降低媒体信誉及达到国际舆论中间地带的消失。当前西方国家政党竞争加剧,黑色宣传反噬成为美国内部政党、企业、社交媒体乱象的根源,政党争斗与媒体乱象也成为美国后全球化时代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金跃华 《今传媒》2016,(5):42-43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公信力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当前传统主流媒体公信力下滑,探究其“短板”,应该从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突发报道、虚假新闻等新闻实践中最常见的这四个方面去分析,补长媒体公信力建设“短板”的策略也蕴含其中.  相似文献   

19.
美英新闻刊物形形色色,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如时事报道、社论、述评、特写、广告等。本文所讨论的重点是新闻报道(news story,news report)、评论(comments)和特写(features)等。口译新闻除遵循一般的口译原则外.还应遵循其独有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0.
许燕 《新闻知识》2005,(12):46-47
新闻的客观性原理(news objectivity)在20世纪20、30年代就上升为美国主流报道理念,并逐渐演变为西方新闻业界的职业规范和报道规则.这一报道理念的确立,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一个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客观环境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变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