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汪家悲剧的动因植根于其家庭的深层结构之中。汪妻和汪母的存在颠覆了汪文宣的男性权威并剥夺了其话语权力,进而造成汪自身精神与肉体、思维与存在等的多重分裂。汪文宣经不住这反复地撕裂,生命缘此而走向终结。汪的毁灭最终完成了这幕家庭悲剧的塑造。  相似文献   

2.
巴金小说《寒夜》所展现的是抗战后期“大后方”的一个最平凡的家庭悲剧。悲剧主人公汪文宣、曾树生夫妇和母亲——汪母、儿子小宣,抗战后由上海来到“陪都”重庆。由于反动当局的腐败政治和投机狂潮造成的通货膨胀、民不聊生,致使无数如汪文宣这样正直本分的知识分子小人物挣扎在死亡线上,并最终导致了这个家庭的悲剧。评论者都认为,《寒夜》的家庭悲剧的社会根源是根本的,但在论述这个家庭悲剧的内部原因时,又各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个家庭悲剧如果从婆媳双方来说,曾树生应该负更大责任;也有人认为,从作品整个倾向看,作家更同情树生,婆母是要负更多责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寡妇道德与寡妇道德下母爱的异化这两个角度,分析了汪文宣与曾树生的爱情悲剧,认为寡妇道德下汪母的异化母爱导致了家庭专制和自私人格,由此形成了汪文宣的“儿童化”人格,从而失去了曾树生对他的爱:也正是因为汪母的家庭专制和自私人格,引起婆媳之间无穷无尽的憎恨与争斗,造成了汪、曾的爱情悲剧,直接导致了家庭破裂。同时汪文宣的怯懦、忍让和对家庭权威的认同,以及汪文宣主体性的匮乏与成长中的阉割,也是导致汪、曾爱情悲剧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4.
汪母存在的价值必须通过他者-汪文宣得到外射。汪文宣独立人格的缺失使汪母担负起守护汪文宣的家园的责任。与此同时,汪文宣独立人格的缺失又促使曾树生反抗这种守护试图出逃。于是,多种破坏性因素诱发,最终导致家庭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一《寒夜》是巴金一九四六年底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九四四年冬至一九四五年冬,生活在国统区重庆的一个小知识分子的家庭悲剧。一九六一年,作者在《谈<寒夜>》一文中说:“从前一般的忠厚老实人都有这样一个信仰:‘好人好报’。可是在旧社会里好人偏偏得不到好报,‘坏人得志’倒是常见的现象。”作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个家庭悲剧,为那些生活在国统区的小人物“伸冤”。让人们看见蒋介石国民党  相似文献   

6.
一《寒夜》是巴金的又一力作。其主题,历来就是重复作家本人的话:“我要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受苦来谴责旧社会、旧制度。我有意把结局写得阴暗,绝望,没有出路,使小说成为我所谓‘沉痛的控诉’”。“造成汪文宣家庭悲剧的主犯是蒋介石国民党,是这个反动政权的统治”。也即“通过人来鞭挞制度”。因为这一主题是由作家本人概括的,故而被称为定论。但是如果从作品本身的实际  相似文献   

7.
巴金的中篇小说《寒夜》,再次把激情投注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身上.关注着他们在艰难的人世问的浮沉命运.是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主题。主流看法是:“巴金在这个小公务员的悲剧中总体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罪恶.从而具有极大的批判力量。”作者本人也说:“罪在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罪在当时重庆和国统区的社会”。嗽而。细读全文。本人认为造成小职员汪文宣悲剧的固然有当时黑暗的社会政治因素。而人性的弱点,人心的隔阂也对汪文宣的死亡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寒夜》讲述了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最终走向破裂的悲剧。在社会与家庭的重负下,男主人公汪文宣在人到中年后的诸多尴尬和无奈中毁灭,女主人公曾树生试图振作、不甘屈服地出走。这对知识分子殊途同归地成为《寒夜》中的悲剧性人物。这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9.
小说《寒夜》在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夫妻关系上,曾是“最小利益得到者”。因此,其夫妻的二元对立模式被倒置,汪文宣的男性权威被颠覆。被颠覆的痛苦使汪“自觉”地走上了自我折磨,自我戕害,自我毁灭的人生旅途。同时,在这场没有策划者的颠覆活动中,没有人尝到成功的甜蜜,却都分尝了失败的苦涩。作为颠覆者的曾树生象汪一样痛苦不堪。  相似文献   

10.
电视剧《渴望》曾风靡一时。时至今日再回头审视,或可发现许多新意蕴。在文化大革命中,人们一切美好的向往都只能存在于“渴望”之中,现实的一切则都搞得阴差阳错。“好人一生平安”只是善良人们心底悲怆的呼喊.好人不得好报成了当时社会的通常现象,善良如刘慧芳者也活得那样苦不堪言,最终被撞成残疾,将悲剧推向了极致。《渴望》的最感人之处也许是讴歌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这对经历了十多年“恶”大行其道的人们来说,无异于久旱的甘霖。在“文革”结束后,人们渴望“善”的回归,电视剧《渴望》正是这种呼唤的最强音。今天我们有理由渴望:不再人为地制造悲剧,使人们都能像“人”那样过上正常的、有尊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沈毅 《现代语文》2009,(12):122-123
安娜的悲剧不仅让托尔斯泰神伤,也让各国读者心绪难平。这是一位聪慧、美丽、善良、执著而又敢于抗争的女子。她有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可是却嫁给了头脑僵化、思想保守、虚伪成性的“官僚机器”卡列宁。与弗龙斯基的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生活的追求,也一步步促使其走向悲剧的边缘。她的悲剧既不是基于性格的个人悲剧,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婚姻家庭悲剧,而是一个源于社会的家庭悲剧和源于家庭的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12.
独特、灵动、意蕴深厚的人物描写是《寒夜》匠心独具之处,它展示了在黑暗社会中痛苦挣扎的灵魂和小人物的悲剧人生。无论是忍辱负重的社会零余者汪文宣,还是渴望在繁华与自由里飞翔的曾树生,他们都是在希望与幻灭中漂泊的天涯“同命鸟”。《寒夜》中各类小人物痛苦的心路历程和悲惨命运具有典型深刻的时代特点,他们折射着抗战时期民族的兴衰、人生的荣辱、知识分子命运的沉浮,因而具有悠远的文学意味。  相似文献   

13.
胡书涯 《考试周刊》2011,(19):22-23
小说《寒夜》通过描写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的日常生活,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悲惨境遇。即以抗战语境下汪文宣、汪妻曾树生、汪母三个主人公的人性冲突为主线,开辟了婆媳斗争的写作母题,更投射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从家庭的悲剧升华至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悲剧”这一美学概念最早由西方介绍到中国并被运用于文学研究,是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开始的.王国维在大量吸收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并对其进行继承和改造,形成新的悲剧美学思想.主要从人生痛苦本质的描绘——“真”、无用之用的审美观——“善”、彻头彻尾的悲剧——“美”三方面分析《〈红楼梦〉评论》中的王国维悲剧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河北自学考试》2006,(12):16-16
一、简答题 1.简析巴金《寒夜》的悲剧艺术特点。答:(1)作品以抗战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描写了汪文宣等普通平凡的小人物,唱出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哀歌:通过小人小事的悲剧,揭示出普遍性的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先生曾说过:“将我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这一来,我的过去痛苦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不幸故事上,方得到了排泄与弥补。”或许这便足《边城》注定是个悲剧的原发点吧!品读《边城》,能从文中品出悲剧的三重况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交织在湘西古镇,铸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凄美的《边城》。  相似文献   

17.
“心灵独语”是《寒夜》主人公汪文宣诉说自己独有感受、发泄自己心中哀怨的“无声的语言”,这种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最能在动态的情感运动中一步一步地深化作品的思想主题。这里通过对《寒夜》主人公汪文宣心灵独语的深入分析,阐释形成这些心灵独语的深层次原因及由此演绎出的悲剧主题,从而领悟作家对知识分子和民族命运关注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8.
通才徐渭出现在中晚明是一个谜,决非一“奇”字所能解释。徐渭的个人命运遭遇,可谓偃蹇痛苦,但这还不是徐渭痛苦的根源;从文化思想史来看,王学在转型时期留给传统士人的先验悲剧,才是徐渭的痛苦之源。二者之间,后者是渗透于前者之中的,故徐渭的悲剧显然是一种“命运悲剧”。关于徐渭为何明知科考束士不能考出真才者仍反复科考,为何反复自戕,为何终身追求“理道”而“理道不明”等相关悬疑,都可以从王学留给徐渭的先验悲剧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9.
曲巍 《华章》2013,(20)
《寒夜》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社会悲剧小说,小说的背景首先奠定了作品的悲剧性;小说的主要人物汪文宣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其悲剧性格主要体现为情与理的冲突和希望与现实的落差;而汪母和曾树生的婆媳矛盾,其根源在于新旧文化的冲突,属于文化悲剧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中外文学史上,呈现过无数部绚丽多姿的悲剧作品。它们以深沉的社会思索和独特的艺术典型,在揭示悲剧的命运和控诉产生悲剧的时代上,不仅有着一种震聋发聩的社会认识力量,而且具有一种凝重的历史审美价值。柔石的《为奴隶的母系》,就是一部蕴含着丰富的悲剧美学特征和美学意义的作品。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对悲剧给予如下的概括:“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和伟大人物的灭亡”。这就是说,构成悲剧,必须是合理的、正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物,陷于不幸、痛苦或灭亡。这些悲剧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民真的、善的、美的品德、愿望和要求,他们或为正义、为真理、为人民利益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或为个人的幸福和生存权利而艰难地挣扎,最终却陷于毁灭。这种不幸、痛苦和灭亡,并不是由于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