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从"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翻译研究的学术视野,并且为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思考和认识问题的新视角。文章分别对西方翻译研究和中国翻译研究从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进行了评介和分析,并对中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把翻译研究从纯语言层面解放出来,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空间,拓宽了视野,开拓了领域。然而文化转向后期所呈现出的无所不包的研究倾向使得其研究缺乏重点性、一致性和连贯性,学科边界和学科独立性日益模糊,翻译研究本体面临被替换的危机。本文通过对文化转向的哲学渊源、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影响进行分析,反思翻译的文化转向和文化学派研究,探讨当今翻译研究发展趋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3.
施秋蕾 《考试周刊》2008,23(22):205-206
纵观两千多年的中西方翻译研究史,翻译理论家们研究探讨的问题基本都集中在两种语言文字的转化层面上.直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即"翻译并非在两种语言的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两种文学(和文化)传统的语境下进行的.译者作用于特定时间的特定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学、文学理论和文学翻译的关键性因素.1990年代之前语言视角的文学研究非常薄弱,成果有限,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的语言工具观,仅仅在语言形式的层面上研究文学不可能深入到文学的根本问题,不可能认识到文论术语、概念和范畴的话语意义,也不可能认识到翻译作为语言转换所造成的文本差异性.1990年代之后,由于受西方现代语言学、语言哲学、文学理论、翻译理论的影响,文学研究在语言的层面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文学理论话语研究、文学问题关键词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言思想层面研究、翻译文学及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意义和作用研究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目前语言视角的文学研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文学语言问题的史实清理与理论问题、文学话语与文学理论关键词问题、翻译文学与文化和文学交流的问题、文学语言的诗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文学和文学理论具有广阔的学术前景.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兴起,使得翻译领域出现一系列变化,体现出浓烈的女性主义色彩。这一特征,在翻译所涉及的语言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本文就从语言层面出发,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从根源、体现到相应的女性主义翻译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翻译问题这一概念入手,以功能翻译学目的论和"功能加忠诚"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语用层面、语言层面和文化差异三个层面来探讨如何解决德语新闻汉译问题的处理方法中的"取"和"舍"。研究表明,功能翻译理论思想切合新闻文本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周苏萍 《黑河学院学报》2024,(2):111-113+117
汉英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加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得如何正确英译政治文献中的中国特色词汇成为无法避免的难题之一。以“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为代表的翻译方法与策略未能在翻译实践中将语言层面的操作与文化层面的取向统一起来。翻译写作学将翻译原则与方法进行梳理,提出“直译、意译、归译”三分法,并修正长期以来对“意译”的误解,将翻译中语言与文化的操作进行统一,既简化了翻译原则,又为同一原文衍生出多种不同译文提供了合理解释的依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翻译效果,从而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翻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呈现"文化外求"的横向开拓特征,从社会、历史、政治等多种角度对翻译全过程进行宏观的、外部的研究,使翻译研究范式从纯语言层面上抽离,转向探讨文化层面影响和制约翻译活动的各种因素。这种研究给翻译人才的培养开拓了新的视角,为外语人才翻译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本文在梳理翻译学文化转向的缘起和发展的基础上,详细界定和分析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翻译能力,并挖掘了翻译学文化转向对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各个翻译子能力所能提供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语用学转向"和9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生,中国翻译界的学者们才开始把眼光从"文本研究"转向"主体——人的研究"。由此,译者主体性便成了翻译界日益被关注的课题。但由于研究者们对"译者主体性"的过度张扬,却忽略了其制约的一面,导致关于"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的研究略显不足。而且就其研究结果来看,多数都是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简单探讨和主观判断,很少有人就具体的译例进行实证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相关论说,采用对比研究与个案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萧红作品《手》的两个不同时期日译本的比较,从语言文化层面来分析翻译结果不同的原因。旨在阐明译者主体性受自身的双语功底、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性别文化心理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德国浪漫主义学派的语言和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宝贵的翻译思想史遗产。文章从翻译思想史发展的视角对德国浪漫主义学派的语言与翻译观及其历史延续进行了综述和评析,并探讨了其语言和翻译思想史意义,希望能为当前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新阶段的生态翻译学将西方生态主义、东方生态智慧与翻译理论的哲学有机结合,为中国优秀特色文化传播翻译提供了新视域和新方向.对《中国日报》文化类报道进行进一步研究,从翻译思路角度对文化类报道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其独特的翻译思维,即不拘泥于静态的语言差异,而是从生态学层面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求同存异的思路及文化共生的生态人文关怀,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进行了良好的文化互动和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探究字幕翻译的特点,从目的论翻译理论角度研究字幕翻译策略问题。中西方在语言文化、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译者往往需要"背叛"原文,做到真正的高层次上的"忠实"。为了达到让外语读者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对原文的进行创造性翻译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由于传统文化等客观因素以及译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翻译中的误译是不可避免的。而后殖民主义理论以批判的策略,引导翻译研究从语言的层面迈向了广阔的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给予翻译深刻而具现实意义的揭示。我国的翻译研究要全面反思中外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差异,从而找出一条基于本民族文化传统又借鉴到西方先进翻译理论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4.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参照行为学理论,提出了翻译行为和翻译两个概念,指出翻译行为的性质。采用功能派倡导的倾向于翻译功能的"从全局到局部"的研究方法对科技翻译进行描述研究,可以将宏观层面的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与微观层面的句法结构和用词技巧结合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5.
旅游文本是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但当前旅游文本的翻译问题层出不穷。基于诺德的翻译误差四分法,本文主要从语言层面、语用层面及文化层面对汉英旅游文本翻译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译者和相关部门两个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王自玲 《天中学刊》2007,22(6):101-103
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研究给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活力,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使得国内的译学研究从语文学范式的传统翻译研究和西方结构主义语言范式的翻译研究得以发展到现在的解构主义的多元化的翻译研究。翻译文化学的研究并不是从翻译文本或翻译过程等某种单一的翻译形式入手进行孤立的审察,而是要把翻译置于大文化研究系统之中,进行全面、多层而深入的理论性和综合性研究,以构建独特的翻译文化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薛娇娇 《海外英语》2014,(5):263-264
在以往的翻译研究中,研究者多是从简单地从语言层面进行分析,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一些学者开始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挖掘表层语言下人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生产体验,这种研究方法的变个性变化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认知语言学展现了人类认识和语言上具有共性的一面,为"可译性"及其解决途径提供了依据。该文尝试从认知的角度研究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过程,根据分析提出"文化负载词"可译,并分情况讨论其译法上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翻译语言特征是语料库翻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英译汉翻译语言特征的研究共时层面研究多,历时层面研究少;词汇、语法层面研究多,语义层面研究少.历时视角和语义层面是今后一段时期英译汉翻译语言特征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零翻译"较好地解决了翻译实践不同层面上的不可译问题,具有创新意义。经过探讨翻译学界比较关注的不可译问题,得出结论:任何"不可译性"都是相对的。基于不可译性的成因,即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因素,通过例证对"零翻译"现象进行了简要概括和分析,旨在为"零翻译"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译论以原文和作者为中心,译者处于边缘地位,依附于作者而存在.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得到了关注,译者的主体性成为译介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本文借助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分析译本语言的翻译特色,并认为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到作品的阐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都充分彰显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