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挫折也美丽     
一块很丑很丑的石头,经过不断地打磨,就会变成美丽的宝石。同样的道理,一个平凡无奇的人,经过艰苦地磨炼,也能成就卓越的人生。下面这篇小文以童话的形式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浅谈中学语文教材的审“丑”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实生活中,丑只能引起人们的厌恶。可是,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如果能够正确地理解这种丑,并通过典型化的手法,巧妙地表现这种丑,使它成为生动的艺术形象,那么它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丑,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形象来说,它却是美的。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就存在着许多“丑”的形象,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正面形象的鉴赏,而忽略了对“丑”的形象的分析。其实,“丑”的形象也是艺  相似文献   

3.
“美”乌鸦     
夏非 《小学生时空》2014,(11):33-33
很久很久以前,森林里住着乌鸦、孔雀。它们生活得很好。 乌鸦一大早就不声不响地收拾着其他动物吃剩的食物残渣。孔雀看见了,就说:“你这只丑乌鸦,竟然在吃垃圾!哈哈哈哈……”乌鸦说:“我虽然丑,但是我天天为小动物收拾吃剩的东西,你不能取笑我!”孔雀傲慢地说:“你就是丑,就是丑,专吃那些没用的东西!”乌鸦很不服气,就去找啄木鸟来评理。  相似文献   

4.
依照黑格尔的辩证美学,鲍桑葵《美学史》对"丑的理论"做了历史性的梳理与批判,认为丑与美的辩证统一才能全面地显现理念,由于世界之矛盾地生成的最高目的是至善、绝对公正的持存性系统,所以,没有绝对的丑,只有相对的丑,而且如果没有丑,美的具体变化就不能产生。  相似文献   

5.
艺术丑角是艺术家把生活丑角作为描写对象,抓住生活丑的本质,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提炼创造出来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渗透着艺术家的否定性评价,从反面肯定了美。同时,生活丑获取了和谐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构成了具体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就成为反面艺术典型,从而又艺术地表现生活中的丑。象葛朗台、夏洛克、泼留希金、别里科夫、奥楚蔑洛夫、阿Q这些典型的丑角艺术,就是巴尔扎克这些大师们“取得了这个‘丑’或那个‘丑’,能当时为它变形……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便化成美了。”(罗丹语)通过这个典型化,将“丑”很“美”地表现出来。这种反面形象,中学语文中是很多的。教师在讲授这些丑角形象时除了申述他们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外,笔者认为,以这些丑角形象作为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示范  相似文献   

6.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公认现实美是文学作品反映的重要对象 ,分歧主要产生在丑与文艺的关系方面。早先人们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是现实丑能否作为文艺作品的表现对象 ,现在人们则把重点转向了追问文艺作品为什么要表现丑 ,或者说丑在文艺作品中有什么价值。众所周知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文艺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从审美关系上来把握社会生活的 ,它的价值取向的内在规定是审美。这一点必然会深刻地制约和影响文艺作品对现实丑的反映。因此 ,要想对上述问题做出有效的解答 ,就不能置文艺的审美之维于不顾 ,而去孤立地就丑言丑…  相似文献   

7.
丑女孩是茶     
丑女孩是一杯清淡的茶,她既不浓也缺乏醇香,只是那么平凡,那么清淡,独自一人看春来秋去,云卷云舒。茶没有酒的香醇、饮料的甜润,只是那么平平淡淡的,等待有心人来品尝。只可惜世上的人多半喜欢酒和饮料的甘醇,而无瑕仔细品尝茶的滋味。丑女孩常常默默无闻地做一些事,而且每件事都做得尽量出色,只是她太平凡了,别人在欣赏完后常常忘了她是谁。可丑女孩从不计较这些,她只要看见自己亲手做的事有人欣赏就足够了,对于别人是否记得她,她从不在乎。因为茶就是这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为人解渴。丑女孩从不矫揉造作,她总是那么平凡和…  相似文献   

8.
“美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之谜。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的研究者们虽然运用了最现代化的方法,在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取得了比前人更可喜的成就,但是,寻找美的本质的最佳定义的目的仍然没有达到。原因究竟何在?有人说,是由于没有象研究“美”一样认真地研究“丑”。我以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本来,美与丑是两个对立概念。但在实际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与丑却常常结伴而行,而且,有些事物或现象就同时具备着美与丑两重性。稍一留心,我们就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来说明,任何时代,任何艺术流派和艺术门类,都不仅不能缺少美,而且不能缺少丑。可以说,美与丑它们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丑,就无所谓美,反之亦然。因此,离开了丑去孤立地探求美,是得不到美的。如果能从丑中求美,就能鲜明地感受到美的特征领略到美的意义。美与丑这种事实上的依存关系,美学家们都看到了,而且也都承认,但在美学研究中却往往只关心美而忽略了丑。  相似文献   

9.
衣衫     
人们都喜欢美而讨厌丑,可有些时候,我们却很难一下子就把它们分辨出来。开始时也许会有人说丑就是美,美反而是丑,但人们知道真相后便肯定不会这样说了。因为,美的东西永远是美的,丑的东西永远是丑的! 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个小故事,做一个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人吧!  相似文献   

10.
丑女孩     
丑女孩坐在没有阳光的角落里,没有镜子,丑女孩说──我找不到我自己。 丑女孩喜欢玩着自己既不乌黑也不光亮的发梢,两手总腼腆地扯着衣角。 丑女孩不愿照相,她说──每照一次相我就忍不住想哭。 丑女孩的箱底压着那朵很好看的花;箱底还有许多漂亮的发卡,以及雪白的长丝带,紫色的连衣裙,还有一个带锁的日记本。 丑女孩爱哭,一句加强语气的反问她就忍不住眼角的泪水。 五女孩不爱笑,但一句很平常的问候她就满脸堆上灿烂的阳光。 丑女孩呵,你为什么总以为你自己很丑呢?你没有拥有镜子的勇气,我说你很美你却说我骗你讥讽你。 哎,…  相似文献   

11.
完美     
我到一个花园去参观,看到园中的花正盛开,树都苍翠,忍不住赞叹地说:“这些花和树是多么的美呀。”花园主人笑起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丑的树,也没有丑的花。不要说是这花园,即使是路边的花树也都是很美的。”花园主人的说法令我感到意外,确实,世上没有一棵树是丑的,也没有一朵花是丑的,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相对于一棵树或一朵花,作为人的我们就显得有各种分别:是非、善恶、高低、美丑……高尚得像一棵树,完美得如一朵花的人,是多么少见哪。我深信,花与树的完美,是来自于它们不会有丑陋低俗的意念;因此我深信,人如…  相似文献   

12.
梁好 《湖北教育》2009,(12):14-14
《东施效颦》(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选自《庄子》,课文通过东施盲目效仿西施,反增丑态的故事,告诉人们不切实际地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真正的美是自然的流露,而非矫揉造作。这篇课文编排在《美与丑》单元,该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正确地对待美与丑,树立自信心,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激发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热情。  相似文献   

13.
狮子扑水     
徐贤  雪娃娃 《家庭教育》2007,(6X):I0010-I0011
狮子是百兽之王,所有的动物都怕他,他一发怒,大家就会逃得无影无踪。 狮子爱听好话,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称赞他相貌俊美。其实狮子长得很丑,只是他从没有见过自己的长相。  相似文献   

14.
“丑形象”是语文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丑形象文本”进行美学探索,对于挖掘语文教学的审美内涵、拓宽语文审美教育的渠道以及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就语文“丑形象文本”的类型、特性和审美本质进行探讨,以期对它的基本审美特征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15.
对“以丑为美”说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就有的以丑为美的说法是一种认识的误区,是由于把艺术等同于美和把视觉的丑与丑的形象的文化价值的美混为一谈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片段组合式作文因能集中而快捷地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与画面.将生活中的真善美丑与作者的喜怒哀乐清晰而简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因而在各种类型的作文考试中不但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就连阅卷老师也开始乐于接受这种形式.高分作文更是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承认美的力量的同时,不能忽略丑的力量,它们在持续对应中,平衡我们的感觉。正所谓,有丑作为参照,才能凸显美,没有丑,也就评判不出美。美与丑的这种关系,使我们不得不正视丑。在文学文本中,为了凸显矛盾,使情节跌宕起伏,作者常常塑造美的形象,又塑造丑的形象。读者在进行审美的同时也应对"丑"进行判断、品评、  相似文献   

18.
《甘肃教育》2006,(6A):63-63
在非常实在的应试教育制度下,不仅仅学生是受害者,老师也深受其害,应试教育实际上对老师是一种夺命的机械游戏。各级领导要看学校的成绩,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了,一好百好,即使你有“丑”,也可忽略不计,一好遮百丑。于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老师就有了许多不得不做的夺命游戏。  相似文献   

19.
与MM交锋     
我从小就忌丑如仇,小学三年级,班主任分配一个丑女孩与我同桌,我上第一堂课就用钢笔划清了界线,为这事,丑女孩告状给班主任,班主任告状给我妈,我妈就揍了我一顿。说我人细鬼大。我咬着牙没有掉一滴眼泪,我不会为一个丑女孩掉眼泪的。  相似文献   

20.
泛论丑     
在艺术发展史上,浪漫主义把丑带进了艺术,随着艺术实践的发展,丑在艺术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丑时问题至关艺术创作、艺术评价的美学原则,因而有必要进行探讨。 一、丑与审美 提起丑,人们自然会想到乖讹、畸形,不自觉地把丑排斥于审美对象之外。给人往往以为丑的东西不能成为艺术的材料,其实不然。清代刘熙载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艺术大师罗丹也说:丑的东西可以在艺术中变得极美。可见:丑与美并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