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学界对情与采范畴的论析并没有因《文心雕龙》研究的深化而清晰起来,相反矛盾与分歧逐渐增多。因此,还原其主要范畴的应有之义,回归刘勰论述的意义原点,成为深化情采篇研究的重要理路。文章着重从文本出发,重新审视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采非文,文与质是采的两个维度;情非质,情是刘勰情性本体观的体现。这一研究有利于澄清当下的种种误读。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着眼于采,明确地将情采熔铸成情采这一独立的美学范畴。从哲学角度看,刘勰认为采与情同样出于天道自然,肯定了采是文章的本质属性;从魏晋文学现实语境看,刘勰看到了情采两伤的文学现实,并在致力于追求正采的努力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情采观。  相似文献   

3.
"情采"论是《文心雕龙》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之一,它集中体现于《情采》篇的论述之中,但全书的论文思想都以其为贯穿。学界有观点认为"情采"关系等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这种理解与《情采》篇内容有一定偏离。按《情采》篇本文,刘勰依"情采"论文,是以阐明作家创作的真诚为文、以情驭辞为主旨。刘勰提出作家应怀有真诚的情感,反对竞逐新奇地夸饰文辞,这是"原道"和"宗经"思想在创作论中的具体体现。"情采"在《文心雕龙》中是贯通全书的一条主线,具有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的双重意义,刘勰通过"情采"关系的论述,意在矫正文坛上浮艳的风气,建立朴实刚健的文风。  相似文献   

4.
刘勰《情采》篇论述“情”与“采”的关系,它们属于今人所说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一范畴。《情采》篇中的“情”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感性层面的情感因素,一是理性层面的思想因素,这两层含义彼此之间并不排斥,而是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情采》篇中的“采”指“文采”,其具体内涵有三点:有韵之文的对偶、声律、辞藻;经书等散行文的文采;作品中作家思想感情的色彩。《体性》篇提出“因内而符外”的观点,《情采》篇又提出“言与志反”的看法,这里看似相互抵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刘勰又认为由文辞窥测作者的性情,只能得其大端而已。  相似文献   

5.
本以刘勰《心雕龙》中独具特色的概念“情采”为中心,阐述了其内涵,并与“质”对比说明其意义所在。从而反映出刘勰对艺内容与形式的认识,同时亦可窥见魏晋南北朝时代艺观之一斑。  相似文献   

6.
岳爱华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43-44,51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着眼于“采”,明确地将“情”“采”熔铸成“情采”这一独立的美学范畴。从哲学角度看,刘勰认为“采”与“情”同样出于天道自然,肯定了“采”是文章的本质属性;从魏晋文学现实语境看,刘勰看到了情采两伤的文学现实,并在致力于追求“正采”的努力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情采”观。  相似文献   

7.
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刘勰论述了“情”与“采”之间的关系。用“情采”阐释“文质”,在儒家文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采”,构建了新的“文质”关系的范畴。本文从比较文学译介学以及变异学角度出发,分析施友忠和杨国斌两个全译本中关于“情采”的英译,对比两个译本在语言层面、语义层面及文化层面的差异,结合刘勰的“情采观”原义,对英语世界中“情采”的翻译及阐释进行观照,解蔽其中的“创造性叛逆”和变异现象,为建构中国文论的海外译介路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的一部文论巨著,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所论述的"情采"是《文心雕龙》中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情采"一词,一是情,一是采,情在采先。笔者分别从"情""采"及其互相关系这些方面简析刘勰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9.
关于诗文的文与质、情与采的看法 ,构成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历来是古典诗歌创作和诗学研究所重视的一个问题 ,对此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曾通过对“文与质”这一传统哲学和诗学命题的重新阐释 ,并结合古典诗歌史的发展实践 ,对“情与采”这对美学范畴也提出了新颖精到的独特看法 ,提出了一个“本色”与“绮丽”兼美的诗学命题 ,从而把中国古典诗学的文质观与情采观研究提高到了一个带有总结意义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情采》是《文心雕龙》下半部的纲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阐述了文章写作中应遵循的创作规范。刘勰以"情"(质)指称文章中的个人感性情绪和理性思考,以"采"(文)指代声律辞藻等一众写作技巧,以及文辞的扼要精炼。具体来看,刘勰将文章写作划为三个层次,一曰"质文并重",强调文章写作中内容、形式应相辅互济,不可有所偏废;二曰"先质后文",昭明内容与形式的主从关系,主张文采形式要为思想内容服务;三曰"为情造文",申明思想内容应出乎真情,辞藻文采应恰当适度,并强调设立正确的规范来表达情感,使文章既有文采又突出思想情感,既为情造文又臻于文质彬彬。  相似文献   

11.
"情采"--刘勰的艺术情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因素。从重视文学艺术对人的教化作用以达到社会秩序的合谐,到重视文学艺术的情感性和个性特征,使文艺理论的发展更趋全面,更符合艺术规律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采”这一范畴,对艺术情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对刘勰提出“情采”范畴的理论意义应进行认真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以“情采”为中心,形成了体大思精的理论体系,《情采》篇作为刘勰专门论述“情”“采”的文章,主要论述的就是文学作品的创作问题,其中包括“情经辞纬”说、“为情造文”说和“联辞结采”说三方面,分别论述情与采的辩证统一关系、“蓄愤郁陶”“述志为本”和“约而写真”的情的创作要求以及“贲象穷白”“控引情理”的采的创作要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刘勰独有的文学创作观,即以情为本,情采兼备,文质并重。  相似文献   

13.
“情采”可理解为真情之采,强调以真情为里的文采。从《情采》篇、《文心雕龙》、历史传承和时代文风来看,都是强调“采”字,刘勰也很难例外。刘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变异、创新的,其进步意义在于在可能的限度里反对时尚,提出文质两重的文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纠偏作用。《情采》篇依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情采说是刘勰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之一。它集中体现于《文心雕龙·情采》篇的论述之中。刘勰在文中集中而精辟地阐述了情与采的涵义、情与采的关系及如何做到情采并茂、文质并重等问题,提出了“情者文之经”、“联辞结采”的审美论。对写作和矫正文风时弊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建尧 《学语文》2013,(3):59-60
《文心雕龙·情采》是刘勰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胜”的创作风气而写的,目的是探索正确的创作道路。文章主要论述了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6.
“情”,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他已经自觉地肯定了人为审美主体,以“情”为审美艺术本质,注重情的表现和作用,形成了许多卓越见解。诸如“人禀七情,应物思感”(《明诗》),亦即“触兴致情”;“情固先乎辞”(《定势》);“情受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神思》);“情动而辞发”(《知音》)等等。在创作论方面提出“设情以位体”(《熔裁》),“酌事以取类”,“撮辞以举要”,“以情志为神明”(《附会》)。在创作态度上提出“为情而造文”(《情采》)。在鉴赏方面他从批评的角度提出“观文者,批文以人情”(《知音》)。刘勰以“情”构建他的文学理论大厦,注重情感个性表现,注重文学形式的完美,注重时代和文学的关系,注重文学评论的原则和标准。刘勰“凭情以会通”(《通变》)的审美观是深刻的感觉与精湛的思想契合。  相似文献   

17.
刘勰提出“为情而造文”和“为文而造情”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创作观念.其中“为文而造情”作为“为情而造文”的对立面出现,历来学者对“为文而造情”也持批判否定态度.其实,“为文而造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有必要对“为文而造情”加以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陆机的《文赋》与陆云的《与兄平原书》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阐发了当时诗赋审美化的一系列标准,反映了西晋文人的“美文”观念。刘勰是魏晋南北朝“美文”观的集大成者,《文心雕龙·情采》篇把美文分为“形文”、“声文”、“情文”三个层面。这种对美文特征的系统概括与二陆美文观的影响是分不开。“二陆”的“美文”观念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进行质性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对研究关系的警醒。文章从"局内人"更易产生的"共情"的角度,就"共情"对质性研究真实性的帮助、局内人"过度共情"带来的危害、如何准确利用"共情"来提高研究效度、研究者自身立场定位等问题进行探讨,强调在价值中立原则指导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共情"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徐培 《文教资料》2012,(32):1-2
中国传统诗论中的两个重要诗学范畴分别是"诗言志"与"诗缘情",在由"诗言志"向"诗缘情"的流变过程中,诗学观念逐渐由注重政教本位过渡到注重情感本位,这一诗学观念的演变与当时个体本位意识的复苏密切相关。本文试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潮分析"诗言志"到"诗缘情"的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