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窝头会馆》是作家刘恒的话剧处女作,虽然是第一次写话剧,还是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表现主旋律上,刘恒的创作体现了新的变化。主旋律很容易使人想到高大全、假大空的文学形象和文学作品,然而《窝头会馆》却避免了这样的弊病,在展现建国前后特殊时代风貌时,作者把落脚点放在永恒的人性上,剧中的人物显得生动可感,"对主旋律的探索能悄悄抵达观众的心"。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的《卞昆岗》属于创作还是译作?徐志摩是否译过《死城》?最近,凡尼同志在《徐志摩简论》中肯定这两部作品均是徐志摩的“翻译作品”(《诗探索》一九八○年第一期),但据我所知,事实并非如此。《卞昆岗》是徐志摩和他的夫人陆小曼合写于一九二八年的一个五幕话剧剧本,写的是“山西云岗附近一个村庄”的石匠卞昆岗的生活悲剧。最初发表于《新月》月刊第一卷第二、三号,署名“徐志摩陆小曼合著”。一九二八年七月上海新月书店出版了《卞昆岗》,并且附有余上沅的序。余序具体地介绍了徐陆二人创作《卞昆岗》的合作情况:“他的内助在故事及对话上的贡献,那是我个人知道的。志摩的北京话不能完全脱去峡山土话,有时他自己也不否认,《卞昆岗》的对话之所以如此动人逼真,那不含糊的是小曼的贡献,——尤其是剧中女人说的话。故事的大纲也是小曼的;如果在穿插呼应及其它在技术上有不妥当的地方,那得由志摩负责,因为我看见原稿,那是大部分志摩执笔的。”一九二九年中国戏剧社准备再版《卞昆岗》,该社丛书广告说:“徐志摩先生的诗文我们都读  相似文献   

3.
肖洛霍夫是苏联著名作家,他创作的《静静的顿河》获得了196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陈忠实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白鹿原》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通过对《静静的顿河》和《白鹿原》的比较分析,我们可看到陈忠实在小说的创作思想、人物形象塑造和审美价值追求等方面都受到了肖洛霍夫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潘军的先锋小说在文坛影响甚大,从《日晕》到《风》显示了他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轨迹,标志着他的长篇先锋小说创作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浅谈西方文化对曹禺话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话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对外国戏剧的学习和借鉴。综观其话剧创作,基督教文化、希腊悲剧、易卜生、莎士比亚和契诃夫等西方文化和戏剧家的创作对曹禺的话剧影响最大,曹禺的话剧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6.
1.1986年7月18日《文汇报》发表了朱大可的文章《谢晋电影中的缺陷》.以此文为发端,继而李劼等人带着超前意识开始了对所谓“谢晋模式”的巨大的冲击.他们以批判的锐气喊出了:谢晋的时代已经过时.随后《语文导报》、《文论报》、《电影新作》等报刊杂志展开了争鸣和讨论.在这股咄咄逼人的气势下,“上影集团”不甘示弱,组织了“文艺大众化问题”的专题讨论.更令人惊讶的是一向以务实著称并首开新时期电影走向世界先河的著各导演吴贻弓终于把憋了一肚子的火.在上影故事片创作人员会议上发泄了出来.写了《要做一个真诚的,热爱人民的电影艺术家》(《电影新作》1987.6)一文,强烈地批评了“超前意识”是“摆出一副教师爷的架势,时代和人民都不会买他的帐”的慷慨陈词.并对谢晋的创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如果将来历史证明我是笨蛋、低能儿.我心悦诚服地接受历史的审判”.2.毋庸置疑.谢晋曾是影坛上拥有观众最多的导演,他“以影片主人公为中心机智而巧妙地向四周振荡,激励出片中席间人们无数热泪.”(《文汇报》1987.8)可以说他拥有十亿观众.早在1985年全国十九城市“电影民意测验”与“电影专家咨询”的比较中已证明了这一事实,来自北京、上海、广洲、武汉、哈尔滨、成都等十大城市一千七百多名各类观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五年间,创作了收集在《呐喊》、《彷徨》里的小说.他那些史诗式的作品,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以及“五四”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他那些作品所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无不鲜明地体现出他那清醒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光辉.“五四”运动前夜,鲁迅开始了新文学创作.一九一八年五月,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社会吃人的本质.小说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一针见血的揭露,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篇“意在暴露家族制和礼教的弊端”的小说,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因而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斗争.  相似文献   

8.
托尔斯泰是一位有着强烈死亡情结的作家,多数评论家及托尔斯泰的研究者都认为1880年是其创作的分水岭. 他从《三死》中惧怕死亡、逃避死亡的生命观发展成《伊万· 伊里奇之死》中用爱来驱散死亡的阴影、以爱为基础的生命观,这种转变对他的以博爱为基础的幸福学说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变形记》中寓言化倾向相当出色,为其他表现主义流派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本文以小说中格里高尔这一寓言角色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卡夫卡小说创作的寓言化特点,结合他自身的遭遇,进一步表现以格里高尔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的不幸. 以人的异化开展主题研究,深入挖掘《变形记》的价值,以期更加贴近卡夫卡这位现代文化大师深邃、崇高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一、《复活》的创作史 《复活》(1889——1899)创作于托尔斯泰(1828——1910)的晚年,这时的作家巳完全背叛了本阶级,成了宗法制农民“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和代言人,因而,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他转变后的世界观及其尖锐的矛盾。 《复活》的素材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曾任检查官的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雨果小说《九三年》与话剧剧本《九三年》并置,通过平行线索之间的双向比照,抽取几个有价值的比较点:戏剧性、戏剧节奏、文化意义与时代精神,直接引入文本肌质与细读分析的佐证,探询话剧《九三年》移植小说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2.
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花生。他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异国,作品的宗教氛围浓厚。独特的题材领域和创作风格使他成为新文学运动初期有影响的作家。他从小受家庭的影响,思想中积淀了关注民生疾苦、国事安危的爱国民主意识。在激烈动荡的时局冲击下,许驻山1928年发表了《在费总理的客厅里》这篇小说以后,改变了他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他直接面对中国社会现实,小说创作背景从异国、乡野转向北平、广州等大都市,资本家、官吏、城市贫民、乞丐、游民—…·出现在了他的小说里。许地山的创作走上了现实主义道路。短篇小说《春桃…  相似文献   

13.
德国艺术歌曲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抒情性的浪漫主义风格歌曲.舒伯特,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人生只有短暂的三十一年,但却谱写了德国艺术歌曲的永恒.《菩提树》就是其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一首.作曲者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为听众描绘了一个流浪者独在异乡旅途中的心理波折,把一首歌从音乐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这不但体现了作曲家的创作理念,更反映出作曲家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著名诗人、诗评家晓雪作品研讨会于1995年12在北京文采阁举行.冰心、王蒙、艾青、臧克家、张光年写信、题词表示祝贺.李瑛、王巨才、唐达成、袁鹰、张炯、谢冕等70多位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出席.晓雪不仅是我国当代创作活跃、成果丰硕、风格独具的少数民族诗人、散文家,也是在诗歌美学研究和新诗评论方面见解独到、颇多建树、影响深远的诗歌评论家.40多年来,他创作出版了17种诗集、评论集和散文集,长诗《大黑天神》、诗集《晓雪诗选》、诗论集《诗的美学》等先后在全国获奖.晓雪的创作是二十世纪云南文学的重要收获.这次研讨会后,我们高兴地收到了当代著名诗人、中国作协理事,曾任《诗刊》主编的张志民先生在研讨会上的发言稿,收到了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理事、曾任《文艺报》主编的谢永旺先生的发言稿,还收到了著名文学评论家,《民族文学》副主编白崇人先生的发言稿.我们将三位先生的来稿作为一个小辑在“二十世纪云南文学研究”的栏目中推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结构和章法有着深刻认识。就结构言,他指出《金瓶梅》不同于《水浒》《史记》,具备有机整体的艺术结构;就章法言,他在金圣叹之后加深认识,具体总结了《金瓶梅》的章法经验。这些认识对于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谭盾作为当今华人在国际乐坛上的领军人物之一,他所创作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大胆的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创作手法,使作品独特、新颖。对此,本文就谭盾钢琴作品《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的创作技法与演奏技巧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最具忧患意识的历史家,他倾注毕生心血创作的《史记》就是他深重的忧患意识的产物.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普遍存在于中国艺术、美学乃至史学、哲学之中,并形成中华民族代代相续的深层心理结构.晚清的刘鹗曾有一段话十分集中地概括了这一文化现象:“《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所谓“哭泣”者,正是指弥漫于作品间的忧患情绪.刘鹗在这里将《史记》与《离骚》、《庄子》、杜诗等并举,说明他对《史记》中所蕴藏的太史公的忧患意识有深刻的感受.其实,不单是刘鹗,两千多年来许多目光深刻的学者都看到司马迁著《史记》决非单纯记录历史,他在记载历代政权的兴衰变迁和帝王将相的荣辱沉浮的同时,处处流露着自己对社会、现实、人生浩大而深广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正是司马迁真实地记载历史,敢于大胆批判现实的思想基础,是他自强不息、发愤著书的精神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关汉卿是善于塑造众多女性的剧作家,在现存的十多种杂剧中,除《单刀会》、《西蜀梦》、《裴度还带》、《玉镜台》和《鲁斋郎》外,其余各剧主角都是女性.这决非偶然,同他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元代曾一度废除了科举制度,知识分子断了进身之道,但关汉卿也不愿像写出了几个神仙道化剧的马致远那样,无官做就走仙路,而是以创作杂剧为业,面对现实,反映现实,还有同他的社会地位、个人情趣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时人被分  相似文献   

19.
余华小说自1991年《在细雨中的呼唤》进入到他转型后的新时期,无论认知角度亦或叙述方式都有些改变。本文以他的后期作品《在细雨中的呼唤》、《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来分析他创作时以平和的方式来缓解苦难,及面对灰色世界时他表现出的一种虚妄姿态。  相似文献   

20.
《龙须沟》是老舍创作道路新起点的重要标志,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解放初期最有影响的优秀作品之一。《龙》剧通过对解放后,北京市人民政府整修龙须沟的描写,反映新旧社会的本质差别,歌颂新社会、表达人民群众对新社会的热爱,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感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饱满的政治热情,所以《龙》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他创作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