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陈忠实的《白鹿原》自问世以来就被看作是一部“民族秘史”,有着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与关中的地域文化共同塑造了《白鹿原》的精神内核,其中儒家文化对其影响尤为深远。小说的核心人物白嘉轩是传统儒家文化坚决的捍卫者和守护者;小说中最重要的权力场域——祠堂更是完全依照儒家文化所派生出的宗族思想来运行的。儒家文化对《白鹿原》的塑造是全方位的,既参与了其人物性格的养成,又赋予了小说鲜明的历史意识。研究儒家文化对《白鹿原》的塑造,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认识小说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陈忠实的《白鹿原》展现给我们一个民族近百年的历史巨变 ,作品在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方面均表现出了明显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通过《白鹿原》中女性的整体形象分析陈忠实等男作家的男权思想。我们认为,《白鹿原》中多角度地再现了一夫多妻制,表现出作者对一夫多妻制的潜意识推崇;作品突出地表现了女人的物性和工具性,并且用美貌、贤良等男权审美标准评判女性,女人的凶死命运也表现了宗法制度仇视女性的价值倾向。《白鹿原》还采用了典型的男性化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4.
《白鹿原》《四妹子》《长袍先生》《梆子老太》等是陈忠实先生的代表作品,陈忠实在他的这一系列作品中为我们展示了独具魅力的秦地物质生活民俗文化。通过对陈忠实小说与秦地物质生活民俗关系的探讨,能进一步了解关中地区其它民俗文化所形成的社会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问世以来,受到社会,尤其是文坛的极大关注。历经荆棘丛生、吉凶难卜的道路终于走上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奖台上,贾平凹浩叹这是“上帝的微笑”,足见出《白鹿原》的艺术分量。《白鹿原》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提供的艺术信息是相当丰富的,但一个令人欣慰的重要信息却被人们忽略了: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时期以来的悲剧艺术在小说领域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6.
1992年出版的《白鹿原》是一本长篇小说,它也是我国小说中家族母题叙事中意义重大的文学作品。其重要意义在于在爆发的五四运动中它是一篇在母题小说中具有人性的救赎和叛逆的模式,而且它还揭示了在我们中国的家族制度崩溃时最常出现的一种必然的特别的现象——家族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分流和抗衡。因此研究《白鹿原》的家族母题叙事,完完全全可以从小说里面看出当时旧中国处于一个什么状态,当时旧中国下面的封建家庭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7.
每一位作家的作品都体现着自己的风格特色。陕西作家的作品,语言特色尤为突出,其中又以陈忠实的《白鹿原》为代表。陈忠实在《白鹿原》中,使用了原味十足的本土词汇,具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使语言、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色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反思和坚守──《白鹿原》主题解读沈庆利透过《白鹿原》深层的本文结构,我们不无惊讶地感受到了两个表现得如此强烈却又不那么合谐的音符:文化的反思和坚守。吃惊之余,疑惑的产生是必然的:陈忠实能够把它们协调得很好吗?笔者正是带着这样的好奇,走进《白鹿原...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学界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对小说的读者和后世的文学创作有深远的影响。哈代的悲剧观是他的文学作品创作的根源,这种悲剧观在《卡斯特桥市长》这部小说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本文主要对哈代和《卡斯特桥市长》进行简单的介绍,而且分析了哈代悲剧观产生的原因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雾都孤儿》的哥特式创作策略研究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哥特式写作手法的起源与特征,分析小说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在创作《雾都孤儿》这本长篇写实小说时,运用哥特式创作写法的技巧和策略。综合多方面,哥特式创作写法在《雾都孤儿》中的应用是具有较高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结构和章法有着深刻认识。就结构言,他指出《金瓶梅》不同于《水浒》《史记》,具备有机整体的艺术结构;就章法言,他在金圣叹之后加深认识,具体总结了《金瓶梅》的章法经验。这些认识对于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台静农小说创作受鲁迅先生影响很大,同时也显示了自己的创作个性。他的小说集《地之子》与《建塔者》各有特色。前者主要通过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乡土文学的启蒙主题,后者侧重运用主观抒情的笔调讴歌了革命先驱者的献身精神。从《地之子》到《建塔者》,是作者自身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是追求进步向往光明的青年台静农的“精神证词”。  相似文献   

13.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和深刻的主题而备受关注。然而对于作品的所采用的陌生化的写作技巧和主题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笔者运用俄苏形式主义理论细读文本,对《我弥留之际》中叙事技巧和展现主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于福克纳所采用的表现结构和主题进行研究,笔者得出结论,《我弥留之际》这部作品使用陌生化的创作方式,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在故事内容和读者之间设置障碍,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知,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实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展现了人类对于真理的渴求以及生命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老人与海》(TheOldManandTheSea)是海明威后期的力作 ,是海明威实践其创作原则的最高成就。《老人与海》一方面渲染桑提亚哥的悲剧性特征 ,一方面又淋漓尽致地描绘他的硬汉行为 ,即“小说企图表现人在注定的失败面前如何保持优胜者的风度。  相似文献   

15.
莫迪亚诺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法国新寓言派小说的代表。纵观其小说,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回忆与找寻。2007年出版的《青春咖啡馆》是莫迪亚诺创作的第25部作品,本文将围绕《青春咖啡馆》中"找寻"的主题,寻找神秘女子露姬的生活足迹,探讨生活在60时代的战后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6.
古典章回小说《隋炀帝艳史》为明末世情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实际,简单论述《隋炀帝艳史》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环境描写方面,更有人物塑造、簿册异人等结构情节的影响。《隋炀帝艳史》的成就虽无法与《红楼梦》相提并论,但它给《红楼梦》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启发性,《红楼梦》的伟大在于继承前者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因而小说才有了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80后”作家安东尼的作品《这些都是你给我的爱》深受法国著名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小王子》的影响.两部作品均赢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并创造了销量神话.通过比较两部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从受众角度来分析作品热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肯尼利创作于1982年的《辛德勒方舟》是一篇控诉纳粹法西斯罪行并歌颂人类正义情感的长篇小说,后被改拍成电影《辛德勒名单》,并夺得六项奥斯卡奖项。对《辛德勒名单》这部小说的研究大多从历史与阶级意识、创作手法和主人公心路历程的视角出发。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及文本、译本细读基础上,对《辛德勒名单》所展现的后殖民写作主题进行探讨,总结其主题如何通过主人公的身份认同使该小说获得更大成功。  相似文献   

19.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著名作家哈代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最有争议的一部小说。它揭示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种种社会问题,对那个时代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主人公裘德的情欲婚姻和精神婚姻都以失败而告终,归因于其夫妻关系处理的不当。其子时光被生母当做包袱丢给裘德后又与继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饱受社会的不公,裘德身上承载了太多的伦理重荷而无法释放。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分析《无名的裘德》中所呈现出的各式各样的女权伦理关系,揭示小说中的感情体验。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围城》里面的精言妙语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读《围城》不能只注重情节而忽视语言。笔者发现《围城》的创作语言是具有陌生化的艺术特征的。整篇小说的创作和语言处理方面无不闪现着陌生化的光芒。本文就试从比喻,夸张和对话设置三个方面来展示《围城》语言中的陌生化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