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开平矿务局的创办和发展,是唐山城市文明的起源,使唐山具备了城市兴起的必要条件,为近代唐山城市的兴起提供了契机。开平矿务局的创办和发展,对近代唐山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没有开平矿务局的创办和发展,也就没有唐山这个在中国近代铁路史和工业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的工矿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代西安延续了都城选址的地理基础,因而城市的发展受到历史时期地缘政治结构的影响。本文从城市发育的地理基础入手,探讨了地缘政治结构下近代西安城市的定位及其演变的区域空间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难点,但是中世纪的欧洲发展又对近代资本主义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城市和大学,它们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还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勃兴之地.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有着相通的精神,渗透着自由和自治的理念,对近代社会影响深远.本教学...  相似文献   

4.
近代唐山文化体育事业的兴起与发展,是城市近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涵。在唐山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中,近代工业企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积极的建设者和参与者。  相似文献   

5.
唐廷枢兴办近代工业的一系列举措,推动了唐山经济社会的变迁,促进了这座城市的兴起。他对近代唐山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唐山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冉茂昌  陈荣燕 《华章》2007,(6):91-92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近代知识分子也经历了一个整体性的裂变过程.近代知识分子的演变趋势表现在:一,知识阶层的城市化和对城市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二,由政治型知识分子向各类专业的知识分子转化.其职业分布状况也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向适应,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气候和自然条件迵异的大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步入近代,伴随着开埠通商和近代机器大工业在部分城市的兴起,区域城市间的发展差距日趋拉大。在区域上近代东部通商口岸城市和西部内陆城市的不同命运呈现了强烈反差。造成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和历史地理环境、交通环境、政府政策以及人口的流动等因素密切相关的。通过揭示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的艰难历程,对当前政府部门制定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近代以来中国区域中心城市兴起及优先发展的原因、条件进行探讨,以深刻揭示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历史特质,为当今新形式下中国城市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需要城市文化理论的支撑。益阳作为中西部地区比较典型的一座中小城市,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经历了城市发展时期城市文化跌落的痛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近代益阳城市文化的兴起,具有其经济转轨、政治斗争激烈、贯通东西的特殊地域位置和特殊文化背景的影响等多方面的背景和契机,回顾与总结近代益阳城市文化兴起的原因,有助于以益阳为代表的中西部中小城市在当前的城市化大潮中重构自己的城市文化,建设和谐城市。  相似文献   

10.
从古代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过程中,欧洲社会出现了城市和产生了城市法.城市的兴起有经济、社会、政治、宗教和法律等多种因素,而城市法及其观念则是最内在的因素.促进城市法产生在于城市的管理制度,即商人自由与司法独立,以及城市的特许地位,这是法律发展的特别道路.城市法具有共有特征、世俗特征和宪法特征.城市法的基本制度、理论和思想,对近代西方法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在内外双重压力之下,中国共产党人在前人经验基础之上继续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其间,中国共产党揭示了近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前提,阐明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提出了引领中国真正走向现代化的纲领。这一阶段的探索为中国真正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既成为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胜利的物质保证,并使广大抗日根据地居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又对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的文化内迁是中华民族为抵御外敌侵略、取得抗战胜利所作出的被动选择。从总体上看,文化内迁保存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全民族持久抗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对迁驻地而言,内迁文化促进了三峡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建设,推动了三峡地区教育现代化事业的起步与发展,催生了三峡地区精神文明的整体“跃进”等。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西南地区大规模的建设有两次:一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二是在三线建设时期。抗战时期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西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本文拟对这一时期的西南建设做一述论。  相似文献   

14.
习仲勋军事统战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期初步形成,在抗战时期逐渐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全面成熟,在解放初期主政西北时达到了"炉火纯青"。这个发展历程,既是习仲勋军事统战实践历程的体现,也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与政策发展历程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战时兵工内迁保护了中国兵工事业的基础和精华力量,形成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最大的兵工生产基地,构建了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战时兵工生产体系。同时,重庆兵工厂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近八成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使重庆成为了抗战期间中国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和战略物资供应地,支撑了国民政府正面抗日战场的武器装备供应。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日矛盾双方的特点,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辩证地阐明了持久战的具体战略战术,论述了战争中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持久战>中的辩证法思想是指导抗日战争夺取最后胜利的理论武器,对我们今天探讨和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农业是晋绥边区经济的主体,日寇侵略严重破坏了边区农业发展。边区政府和农民多措并举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就,促进了经济发展,满足了军需民食,为坚持抗战并取得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抗战期间,为发展农业生产和治理水害、坚持抗战,晋察冀边区政府制定农田水利建设条例和暂行办法,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显著成就,促进了边区农业发展和粮食增产,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作为抗战时期唯一的高等教育专门期刊,《高等教育季刊》探讨了战时大学的本质和功能、课程、导师制等高等教育领域诸多问题,同时在宣扬国内外高等教育动态、学术研究消息及教育法令方面也不遗余力,对我国抗战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所刊文章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富有史料价值,生动记述了抗战时期教育高等教育发展的情景,为我们研究抗战时期高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晋西北抗日根据把安置移民和难民作为根据地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项长期而重要政策。这一政策的执行,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繁荣;形成了互助互济的良好社会风气;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动;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对增强党的凝聚力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