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1961-2004年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格点资料,分析了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后冬至春季(1~4月)多雪年和少雪年发生的环流特征和雪灾形成的直接原因。结果表明,若北半球极涡中心偏向西(东)半球.青藏高原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500hPa高度距平场形成“西低东高(两高东低)”的距平分布型,850hPa温度距平场在青藏高原与中亚地区之间形成“北高南低(北低南高)”的分布型时,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后冬至春季容易出现多(少)雪年。研究结果还表明,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出现区域性雪灾年的几率为15.9%(7/44),而出现局部性雪灾的几率仅为9.1%(4/44)。  相似文献   

2.
罗显发 《青海科技》2009,16(5):39-41
本文从天气气候背景、环流形势、动力条件、热力条件及水汽条件等方面分析了2006年4月11德令哈地区出现的沙土和雪花混杂天气(简称"泥雪"天气),结果表明:新疆南部及海西西部大范围的持久的强沙尘天气为海西中、东部地区上空输送了大量的沙土,南支槽前西南气流为海西中、东部地区输送大量的暖湿空气,冷暖空气的交汇形成了德令哈地区的"泥雪"天气。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发生在2009年3月11日08时至12日08时青海省东部地区中到大雪降水天气过程,从高空环流背景、降水影响系统、物理量诊断、卫星红外云图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巴尔喀什湖低槽携带冷空气在东移南下过程中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是此次降水产生的主要原因,700hPa从四川经甘肃到青海省东部的东南气流向降水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物理量场的合理配置为此次中到大雪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4.
牧户是草原牧区的最基本经济社会单元,对气候灾害极为敏感。基于问卷访谈获取的第一手数据,本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牧区主要气候灾害的时空分布和区域应对措施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雪灾发生几率自东向西递减趋势显著,多次雪灾和多次严重雪灾分别主要发生在以锡林郭勒盟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中东部与南部和以呼伦贝尔为代表的东部地区;而降水量居中的内蒙古中部区域旱灾发生的几率略高于干旱的西部地区,尤其是在夏秋季节中部和东部牧区更易受到干旱的威胁;②旱灾发生时,牧户主要通过灾中转场放牧、购买草饲料、出售牲畜等措施应对,而雪灾应对措施则主要以购买草饲料为主,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相当比例的牧户采取了在秋季备足草料的预防措施;③政府采取以尽快恢复生活为主的实物帮助和以增强恢复生产能力为辅的资金帮助对应对旱灾和雪灾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 《情报杂志》2003,22(9):95-97
通过对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存在的信息化水平的差距、成因以及弥合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探寻中西部地区缩小与东部地区信息差距的数字化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存在很多具有共性的地方,形成了长三角产业集群。在科技发展领域也不例外。本文在前文对长三角地区科技实力总量水平及占东部地区比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长三角地区科技实力分行业的相关研究,揭示了这一地区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科技实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梯度转移理论,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存在着高梯度产业地区和低梯度产业地区,高梯度地区的产业会自发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对我国东西部整体经济和各项经济要素进行分析后,发现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东部经济极化效应愈加明显,东部的低梯度产业向西部转移的力度很小,相反西部地区资本、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等要素加速向东部地区集中,进一步减缓了东部传统产业的成本压力,使其竞争优势得以继续保持,延长了东部低梯度产业的生命周期,同时延缓了西部经济发展的步伐,造成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8.
2000~2009年拉萨地区大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风是气象上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虽然每年大风造成的危害不及洪涝、干旱、雪灾等气象灾害严重,但对于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等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本文选取2000-2009年拉萨地区3个测站的近10年地面自记风资料,探讨拉萨地区大风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近10年拉萨地区有一个大风高值年和三个低值年,平均3-4年为一个波段,2001-2004年大风日数明显减少。北部高海拔的当雄地区大风日数占整个拉萨地区的七成以上。每年的1月和2月大风最多,夏季大风最少。拉萨地区盛行偏西风,其中WSW和SW风最多,偏北大风极少。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我国西部地区相对落后,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对西部地区的发展研究和政策实施,至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自80年代初期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东部地区的加速发展,我国又形成了西部经济发展研究的热潮。十余年来,已经出版了  相似文献   

10.
黄健元  马冲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11):159-162
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存在很多具有共性的地方,形成了长三角产业集群。在科技发展领域也不例外。本文对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值和增加值、从业人员情况、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与支出情况、技术创新能力等科技实力总量水平及占东部地区的比重进行分析,为揭示这一地区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提出提升长三角地区科技实力的对策建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公路水毁是造成海西地区公路重要工程灾害之一,这和海西地区的恶劣自然、气候环境密切相关,也和一些公路的水毁防治措施未到位有关。本文分析了高原地区公路水毁灾害的特点,详细介绍了公路水毁防治的原则及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李凌云 《青海科技》2010,17(1):78-82
盐渍土在青海省海西地区分布广泛,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存在许多特殊问题。本文结合在海西地区格茫公路建设管理中的实践,分析了盐渍土作为路基基底及填料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筑路材料的影响,简述了盐渍土地区公路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浅议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的中观环节区域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议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的中观环节区域市场李志远改革开放以来,酉部地区经济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东部沿海相比,差距仍在不断拉大。这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和收入水平上,还突出地表现在市场发育程度上。尽管“绝大部分发达国家也都包含有一个或几个落后...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东部地区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与东部继续拉大,西部地区的开发,发展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一、资金外流局面的形成对改变西部“资金短缺”现象的挑战“资金短缺”长期是西部经济发展的一  相似文献   

15.
文章建立了科技产业化环境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各个地区的科技产业化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排序比较。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科技产业化环境好和较好的地区集中在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科技产业化环境不好和较差的地区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与新技术革命两大浪潮的挑战,我国东部然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将不得不适时进行战略调整。本文认为,高技术经济战略一方面反映了东部地区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也是东部地区抓住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机遇,全面推进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最优战略选择。在东部具体实施高技术经济战略过程中,首先要突破实施高技术经济战略的两个瓶颈,其次构建高技术经济战略的一个支持系统,从而武艺发展高技术经济的整体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海西地区许多水泥混凝土桥梁,在刚施工结束不久或已经完工的工程经过多年的使用,在比较潮湿部位,我们会发现在这些桥梁水泥混凝土表面有—层白色的象霜一样的东西,这种现象说明水泥混凝土受到了侵蚀,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海西地区属于盐碱地带,水泥混凝土发生碱,集料的反应和卤离子的侵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藏北雪灾主要环流特征及其等级划分与评估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1971—2000年30a的历史气候资料,总结分析了造成藏北雪灾的主要大气环流特征。并结合那曲地区畜牧业生产实际情况,提供客观全面的雪灾气候等级划分及评估标准,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直观的雪灾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已开始启动旨在把发展重点从东部沿海地区转向西部内陆地区的“西部大开发”计划。政府在1月下旬成立了由朱镕基总理领导的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并决定了加快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地区差距进行产业分解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的Moran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1997-2008年间我国31省区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结构特征与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东部与中西部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集聚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发展趋势,且在极化区域内通过集聚的路径依赖与累积循环机制,影响地区差距的演变.尽管以上海为中心形成的强强集聚区产生了正向增长极效应,但这不足以短期内完全打破两极化发展的分化现象.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考虑到了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事实与趋势,发现服务业对地区差距的贡献日益强化并可能成长为主导因素.因此,从长远发展看,要缩小地区差距,应加快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三大增长极的辐射效应;同时,应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优势,优化投资环境,培育强势产业,积极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分工合作,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