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从建国后的17年,除去"文革"10年,到新时期以来的17年中,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虽然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爱国主义始终是它一以贯之的主题,而且随着社会的大变动、大发展,这一主题又不断丰富、不断深化.具体表现在:一是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英雄观念发生了变化,由"英雄化"向"非英雄化"转变;二是浪漫精神的谈化和深沉忧思情感的强化;三是爱国激情的阐发更富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色彩.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爱国主义仍然是文学创作的主旋律,非但不能淡化,而且还应该进一步强化,以消除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救助主题在当代文学语境中,由于性别的差异,男女两性的话语言说方式及叙事模式的截然不同。同样是异性救助,在男性话语里其模式是得救──背弃,而在女性话语里是无望的困守和被迫的放弃。话语方式的不同,其实是认知倾向和隐藏其后的权力机制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汉画像中有许多以英雄神话为主题的图像,以不同的叙事模式描绘出多彩的英雄世界,隐喻着汉代人对于英雄的信仰。试从汉画像图像叙事对于空间与时间的不同处理方法入手,分析其英雄神话图像不同叙事模式中的表现手法,从而探寻汉画像英雄神话图像所创设出空间的独特文化意义,进而建构出汉代人英雄崇拜的独特精神情感。  相似文献   

4.
"英雄"崇拜和"英雄主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千百年来永恒的主题之一。作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记述了创业帝王、武官猛将、文臣参谋、侠义刺客、仁义游侠等五类英雄,各类英雄记述又表现出了不同的叙事特征。这些英雄叙事给人以悲壮美、雄壮美、崇高美等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5.
救助主题在当代文学语境中,由于性别的差异,男女两性的话语言说方式及叙事模式的截然不同,同样是异性救助,在男性话语里其模式是得救-背弃,而在女性话语里是无望的困守的被迫的放弃,话语方式的不同,其实是认知倾向和隐藏其后的权力机制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论《亮剑》的英雄塑造对传统军旅小说的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亮剑》在英雄形象塑造手法和英雄认同标准两个层面而展开的讨论。其英雄塑造手法的翻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承接以理想英雄为中心的人物叙事模式的同时对传统叙事模式进行颠覆,在继承革命历史传奇英雄塑造手法的同时对先前的手法进行消解。《亮剑》的英雄认同观念的变更主要表现为泛政治意识和文化兼容。  相似文献   

7.
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塑造了各式各类的“英雄”形象,其中,作品用笔最多的正面人物是圣子式的“英雄”史天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圣徒型的人物”,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品行端正、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意志坚强、百折不挠,但也有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他实际上是一个组织或一种观念的体现或化身,这一形象对丰富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廊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经历了抒写理想的当代文学的衰落之后,新写实小说通过对冷静、客观、平民化的叙事方法的新选择,将沉重、苍凉、平实、困惑的现实人生纳入小说主题之中,使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更贴近平民生活,更真实,更具体,更具质感。  相似文献   

9.
高师院校当代文学课教改探议孙时彬在高等师范文科教学中,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当代文学是最具有动态性的课程之一。当代文学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文学自身的涵量也在不断扩大。同时,文学观念的更新、批评理论方法的多元,也导致了对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10.
宗教救赎叙事不仅拓展了文学的言说空间,也为文学意义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价值参照。宗教救赎叙事进入到文学创作中,使得中国文学呈现出多种文学形态,这无疑丰富了当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粗略的比较来探讨宗教救赎主题的定义和表现形式;以宗教救赎主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发展概况为例,探讨宗教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学创作是以什么方式来表现宗教救赎主题的。  相似文献   

11.
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塑造了各式各类的"英雄"形象,其中,最为"耀眼"的是撒旦式的"英雄"陆承伟:他是一个具有多方面的智慧、才能和具有"高大全"特点的"英雄",但他的"高大全"是一种颠倒了的"高大全;"他是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新兴阶层的代表人物,是一个矛盾复杂且颇具争议性的新形象;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金融资本家形象。  相似文献   

12.
金庸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武侠小说创作大师,他的作品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法充分展示中国古代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其笔下的英雄人物形象虽然个个特点鲜明,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真正的英雄必须是为国为民的大侠。所以,对全庸先生笔下的英雄形象进行一番系统的梳理和讨论,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Rosenak has shown that contemporary Jewish education must negotiate the tension between relevance and authenticity. For those who embrace authenticity as a goal, education is often mediated through heroes--who are ideal cultural types. Such education is hampered by the diminution of heroes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The hero has been replaced by the role model, and the aspiration to be like the hero has been replaced by individualism.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dea of heroes in education both in the philosophic literature (Taylor, McIntyre, Rosenak) and in various aspects of Jewish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ing a look at wider American Jewish culture in this regard. A brief comparison to Israeli Jewish education is also included, where similar tensions and dilemmas are found.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军旅学创作正日益陷入一种无人喝彩的困境之中,其原因来自于对一些基本主题的思考过于狭隘和功利。死亡、英雄和时代是军旅学必须关注的母题:首先,对死亡主要着眼于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歌颂,较少作道德意义上的反思。其次,当代军旅学对英雄的理解过于狭隘,从而导致英雄话语的危机和被大众的厌倦。第三,关于时代,当代军旅作家们过于强调了学和现实的关系而影响了人性思考的深度。因此,拓宽视野和深度发掘是当代军旅学必须面临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塞莱斯蒂娜》是15世纪末西班牙艺复兴萌发时期出现的一部惊世骇俗之作。该作品在创作上有三大突破:作在传统训诫禁欲的幌子下传达了一种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人主义新思想;在已有的戏剧名目下开创了近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先河;首次将一位社会下层人物作为主角请进学殿堂。《塞莱斯蒂娜》是一部同时具有颠覆及构建双重意义的学奇作。  相似文献   

16.
"文化英雄"的自我指认 --电影《英雄》的泛本文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以影片《英雄》诠释了他的英雄观,打造了当下的新概念英雄,即英雄当“胸怀天下”,从而标示出其文化身份,实现了其“文化英雄”的自我指认,使得这个精巧文本具有了泛本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一个精神巨人,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多年的创意。他有生命的本能和来自音乐的精神力量,对命运阻力不妥协、不屈服,交织着堂·吉诃德式的喜剧色彩和西绪福斯式的悲剧精神。所以,克里斯多夫是多重人格的英雄。  相似文献   

18.
英雄崇拜是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塑造英雄形象是战争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我国当代战争小说叙事中,英雄形象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符号,英雄形象的塑造、英雄史观的变迁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与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密切相关,与当代作家对人和人性的关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对于文学史的研究一直是整个文学研究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富有学术意义的话题。本文是一篇史料述评性的文章,主要集中评述1985-1988年间关于当代文学史研究的诸种观点。那既是一个对当代文学史讨论相对集中的年代,又是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参照价值的观点的时代。将这些观点在这里集中评述,可以使我们重回那个时代的语境,或许会激起我们关于文学史写作新的灵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