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词在产生之初具有任意性,一旦被广大群众所使用,它就被约定俗成了,不能再随意更改。新产生的词未来有两种命运——接受和不被接受。而接受的过程实质就是这个新词被大家约定俗成的过程。影响新词的约定俗成有内外两个因素,即本身合乎语言内部标准和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时要从意义层面为接受学习寻根固本,让学生在意义理解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对数学的实质建构. 一、接受应基于对数学概念的充分认识 数学概念是一种约定的数学事实,其基本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也就意味着很多概念并不是或者也不适合学生通过探究而得,需要通过教师传授而让学生接受.  相似文献   

3.
论民俗“约定俗成”的相关因素及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的“约定俗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约定”的对象,“约定”对象的产生,如何“约定”等因素,然至今无人对此作过深究。有鉴于此,本文对上述问题作了较具体的探讨。把握住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民俗“约定俗成”的含义、全过程,民俗的起源和形成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数学上约定俗成的内容非常多,这其中的有些符号和规定并非逻辑地发生,而是“毫无道理”。如果不经过别人或书本的告诉,可能他一辈子也创造不出来。对这些内容我们不妨采用告诉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地“接受学习”。但不是所有约定俗成的内容都不可以再创造。比如本次话题提及的对“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但这样的再创造活动具有多大的意义?如果仅仅从学生能否通过自己的发现和探索实现再创造来决定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再创造,我认为尚显肤浅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周霞飞 《科学教育》2006,12(1):56-58
数学问题总是源于某种数学情境;离开了数学情境,数学问题的产生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需要重视数学情境的创设。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善于分析学生的思维状态,将枯燥、抽象的数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有趣、诱人且易被学生接受的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乐趣。教师所设计的情境要尽可能做到既有启发性又不浅显,既有难度又一跃可得。对于一个教学内容,教师既需要创设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来…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决”教学的特征“问题解决”课题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人们对数学本质认识深化的产物 ,也是建构主义认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通过“问题解决”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一观点正在逐渐被大家所接受。我们认为“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有四个显著的本质特征 :一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也曾采用过一些问答式的教学方式 ,但在这种教学中 ,学生只是处于被动应答的地位 ,在教师指令性的提问之下 ,学生根本不可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丁兰 《成才之路》2009,(4):45-45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做数学”的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做数学”主张把注意力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内容方面转移到数学过程方面,是强调数学知识在人脑中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的教学,是把数学教学视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做数学”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做数学”并非过去的题海战术。“做数学”可以做习题,可以做与课堂学习有关的数学活动。可以像数学家一样研究数学。  相似文献   

8.
学具操作是学生通过有序的一系列操作,然后对操:作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操作的结果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综合与归纳,从中获得新的认识的过程。数学学习需要确定的思考对象,这个对象可能是操作的“结果”,可能是操作过程中某个“环节”,也可能是操作的“前与后的对比”等,也就是说学具操作既包含了数学学习所需要的“内容”,同时也存在教学所不需要的“成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具操作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处理,从操作中提取或预留给学生数学学习所需的“对象”,集中学习时间,提高学具操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中有一类客观性较强且约定俗成的知识,通常被称为“数学规定”,诸如一些数学概念的命名、符号表达、书写格式和运算法则等。审视“数学规定”的教学,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定”的必要性、有效性、系统性和延展性,促进学生对“数学规定”的深度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实施以来,与“语文日记”类似的“数学日记”逐渐火热起来,教师们都想通过数学日记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由于过分强调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和学生的感受,效果往往不理想。日记是每天一记,但对于数学而言,这是不现实的。写数学日记也是需要灵感的,有好的内容、题材,学生才有话可写,所以把数学日记一词改成“数学随笔”,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数学大师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进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不宜直接使用数学语言作为讲授语言。而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将数学语言转化为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语青.  相似文献   

12.
1 数学教育中德育的意义 德育,按照一般的广义理解,不仅指道德教育,也包括世界观和思想品质的教育,数学教育中的德育不太被人重视,一般人认为,学数学的学生需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数学教学并不包含德育成分,不涉及思想政治和伦理道德问题,这个领域只有数学对象的“真”与“美”,不涉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在指出:“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和重要方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种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多年来,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上学生们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求知欲和表现欲,彼此交流,共享资源,实现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了发现和成功的快乐。一、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感受学习快乐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并且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  相似文献   

15.
一、利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确定学习的起点1.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增强学习的直观性。教学中经常发生的现象:“我听懂了,但很快就会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地理解了。”通过实践活动,用学生自身智力去消化数学,对数学体验更直观,使数学领悟与生活的联系更具体。如在“数量关系”教学中,“单价、数量、总价”比较抽象,但这方面的生活经历是很丰富的,课程设计可采用“小鬼当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长指导下去商店购买商品,在买卖的过程中去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践活动直接地体现了数学学习过程,密切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真正体验了数学就在身边。2.利用熟悉的生活情景,增强学习的类比性。生活情景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被约定俗成了的过程回忆,它能带给学生共同的经验与感受。如小明从一楼上到三楼需要6分钟,那么从一楼上到六楼需要多少分钟?学生很容易说出:12分钟。其实答案是错的。他们忽视了从一楼至六楼,要上五个楼层的楼梯;需要15分钟。让他们的生活情景在数学学习中重现,同时激发许多类似的新想法,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二、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拓展学习的空间1.展示过程,变示范性教学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  相似文献   

16.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法”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中心课题。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一直停留在知识型的教学模式上。教学中,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灌输与记忆,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和探究,不善于将这一过程中丰富的思维训练因素挖掘出来,也不善于将知识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方法加以暴露,学生学到的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知识。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接受现代教学思想。而教学思想转变的核心是对“教”与“学”关系的处理。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反思过去的数学教学,我们太多地强调让学生接受建立在记忆层次上的数学事实,学生掌握的只是“是什么”。虽然大部分教师也重视了让学生懂得“为什么是这样”,但其目的仅停留在让学生确信这一数学事实(知所以然)的层面上。应该指出的是:获取知识过程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是比结论更重要的一种知识。新课程理念强调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对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一、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创”字上下工夫。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教师应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广阔背景中建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形成一系列数学概念,这些数学概念的真理性又返回数学实践中接受检验。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概念经过了不断的发展与变化,正是这种概念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地实现“同化”与“顺应”,认知结构不断重组、优化,学生的思维得到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不断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效改善教学模式,积极学习并运用新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以此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将分享式教学模式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立足于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它是一种在现代教育理念运用下所衍生出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如今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做中学”也是目前小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将“做中学”与分享式教学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数学问题的感悟。基于此,本文主要提出了“做数学”视角下构建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邵喜珍 《上海教育》2013,(14):33-33
作为一所超过80年历史的中学,青岛二中一直坚持“自主与开放”的办学特色。2001年,学校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国际化课程引进的探索。探索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挑战,也不断在克服困难。一是理念的挑战。山东被称为“高考大省”或“教育大省”,在这种环境下引进国际课程,家长感觉接受起来很困难。教师会认为让学生花费精力接受这样的课程不值得。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