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说"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的确,从物理发展的历程来看,物理知识是人类在长期不断的探索中获得和发展的;从个体认知事物的过程来看,主动探究可以说是个体的天性.如果认为物理教育必须遵循物理知识产生、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规律的话,我们就不难理解<标准>中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其实质就是一种回归物理和儿童本性的教育追求.在物理教学中,要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其有效途径之一就是用"表现性学习活动"来提升物理课堂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正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常听到学生说:"物理这门课,一听就懂,一考就糟"。出现这种"怪圈"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不认真听,知识掌握不牢固然是一方面,而教师也应找一下自已的原因。本文从教师角度,分析一些出现该"异常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一、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知识进行构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它必  相似文献   

3.
思想力"原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学生头脑中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这些知识与就成了他们提高思维判断能力等的重要参照。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好知识迁移规律,提高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尊重知识本身的生长规律,要在知识呈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知识的生长点,体会知识的相关性,帮助学生以逐渐生成的方式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读条件的必要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就隐藏在条件背后.初三"三角形"的复习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教学生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的机会.一、从整理知识结构说起复习课难上,难在学生都学过这部分内容,已经没有新  相似文献   

5.
反思"知识建构论"的教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知识形成角度,当前知识观上流行一种"知识建构论".反映在学校教学中,与之紧密相联的知识获得观,随即强调知识不具有传授性,只有通过建构式学习,学生才能获得知识.细究此说法,显然与长期教学实践探索出来的教学规律不相符.分析这种学习观的出现,其理论根源就在于过分肯定了"知识建构论"的教学意蕴,而忽视了"知识建构论"自身固有的理论局限性.坚持以辩证唯物认识论为指导,反思"知识建构论",则有益于重新认识知识形成和获得的机制.反映在学校教学中,则有助于澄清对知识传授的误解,以及认清知识传授与学生建构式学习观念之间相得益彰的教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正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基本技能、方法甚至行为等,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教育心理学上叫做迁移。迁移在教学上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运用迁移规律来设计教学程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一般的原理、概念、规律教给学生,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概括这些原理、概念、规律的方法,使之达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如何运用迁移教学方法,谈点个人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一、夯实基础知识,创设迁移条件我个人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以前掌握的知识和一般概念原理,对学习新知识有  相似文献   

7.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的设计,围绕"校园足球赛"这个情境展开,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列举的过程,在梯度练习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在拓展中发现规律。教师注重知识的关联,设计了三次小结和一次总结:小结列表和画图两种列举方法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小结例1和例2的列举策略的异同点;小结在列举中发现的规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总结在一到五年级数学教材中,用列举的方法呈现的知识,体会往昔是在列举中学习知识,今天是在列举中解决问题和探索规律。  相似文献   

8.
多年教学实践中,颇感头痛的是,初中学生总是很难走出物理现象分析的"想当然". 一、"想当然"现象溯因 1.物理知识本身抽象程度比较高 "物理知识并非是自然界实际存在的物质运动原原本本的照相,而是人们对它们进行思维加工、去伪存真、抽象出纯物理属性,抓住主要矛盾,构造出理想的物理模型和物理环境,进而用它们描述自然界物理现象和物理运动规律的一套理论."[1]物理大纲明确提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物理概念是某类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反映,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抽象化概括化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是物理概念的联系和发展.它们是物理学学科的基础,要想正确解释物理现象、真正解决物理问题,必须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学生之所以这么"想当然",就因为没有完全掌握物理知识.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遵循"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的教学规律,只要做到循序渐进,精讲多练,运用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能力,就能取得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规律探究问题既是对学生所学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数学计算、数学建模思想和数学应用意识有着重要作用.找规律并应用规律的数学问题,承载着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与提升.下面,笔者就中考常见的"数式规律"、"图形规律"、"动态规律"、"面积规律"与"坐标规律"等类型问题的解法,介绍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仅供大家参考.一、数式规律对于数式规律问题,一般解法是先写出数式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11.
长久以来,高校美术专业习惯性形成的教学规律:学生常规性的临摹,教师阶段性的画法步骤示范,教师传授常规专业知识,教师具体入微的具体化辅导。在这个规律中,教师是主体,教师一直在传授知识和技艺,学生仅限于学习记忆知识和掌握技术。学生没有充分发挥出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也就忽略了"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原则,认真贯彻"导中有学"、"学中有导"、"以练为主"的教学思路。下面就《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谈谈怎样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一、以旧导新,实现迁移数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将有关的旧知识进行优化组合,引导学生利用旧知来探究新知,促使学生由已知向未知转化,从而达到学习迁移的目的。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可…  相似文献   

13.
<正>一、介绍物理相关的感性材料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  相似文献   

14.
一、夯实主干知识,构建知识内在联系每年高考都是以"意料之外的情境材料",着重考查"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识"。无论高考试题的情境和问题设计怎样翻新,总可以在所学知识中找到与之建立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相关内容。复习中首先应立足基础和主干内容,弄清、弄透基本原理与规律,注重对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以不变应万变";进而将着眼点放在其迁移应用上,而不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过多的深化拓展。就知识掌握而言,追求深难而忽略基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物教学》2016,(6):59-60
<正>构建完善的生物教学评价体系,就必须准确地理解、科学地设置并描述三维目标。扎实地落实三维目标是研究评价三维目标的重要基础。1三维目标概述1.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就是指学生对本学科中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应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就对知识内涵的把握程度来讲,分为"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3个等级;就对知识功能的把握来讲,一方面要能通过知识的获取和内化过程促进健康的发展,另一  相似文献   

16.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一种"陈述性知识",是回答事物"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这两种知识的心理操作不同,有着不同的心理结构和形成规律.因此,习题课的教学只有按照"程序性知识"形成的心理学规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才能提高习题课的教学效果.本文将结合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介绍技能和策略的心理学规律以及促进这种心理结构形成的教学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感知--表象--概念"是儿童在认知中的一项规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学具跟这一规律相符合,学具能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课变为在课堂中主动地学习,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导学生去感知大量在直观上存在的事物,能使学生获得对知识产生感性的认识,形成所要学的知识的表象,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事物的学习过程中,最终能概括出所探索事物的本质,形成对知识的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8.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巩固知识的重要性都有精辟的论述.如,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论语》);夸美纽斯形象地把不巩固的教学比喻为:"把水泼到—个筛子里"一样.(《大教学论》114页);乌申斯基把复习称为"学习之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规律. 一、巩固知识,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有经验的教师把巩固知识贯穿到感知、理解、运用、检查等各个环节.而其中,清晰的感知和深入的思考是巩固知识的基本条件.凡是清晰感知和深入思考获得的知识,在大脑皮层中留下的痕迹就深,也不容易消退,这样的知识就不容易遗忘.而知识的运用和检查则可以强化原有的痕迹,它们也是防止遗忘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迁移有正负两种: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迁移规律运用恰当,就能使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能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这种效应叫正迁移效应;如果迁移规律运用不当,就会使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这种效应叫负迁移效应。在教学中每当遇到某两种知识在外形上十分相似而其本质却相异时,如果稍不注意,则其迁移效应往往是负的。  相似文献   

20.
张丽 《考试周刊》2013,(1):86-87
英语学习,归根结底是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而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当中,我们往往只重视"语言学习"而忽视文化学习。日复一日的语言知识的重复再现,让学生对英语课程在初中低年级学段就产生厌倦心理。而英文歌曲是治愈此"病"的一方良剂。将英文歌曲引入教学符合从感知到理解的认识规律,它把语言知识融合有趣的歌词中,将知识与趣味、抽象与形象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形象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