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夕阳,在《诗经·大雅·公刘》“度其夕阳,幽居允荒”中,义为“山的西面”;在晋朝庾阐的《狄室赋》“南羲炽著,夕阳傍照”中,义为“傍晚的太阳”;在晋朝刘琨《重赠卢谌》“功业未及进,夕阳勿西流”中,则比喻“晚年”。夕阳,指傍晚的阳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英语表达方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格(Figure ofSpeech)。所谓比喻,即用具体形象、通俗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比较复杂、抽象的事物或深奥难懂的道理。一个比喻通常由:“本体”、“喻体”和“喻词”组成。“喻体”是用作比喻的事物。“本体”是要说明或描述的对象。“喻词”是用来联结“本体”和“喻体”,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根据“喻体”、“本体”和“喻词”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及隐现,比喻可以分为明喻(Simile)和暗喻(Metahor)。  相似文献   

3.
一、把重点词句内涵具体化为一种情景,读懂文章内容。如:学习看图学文《鸬鹚》,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体会到整个画面表现的宁静气氛,理解课文是怎样进一步叙述鸬鹚捕鱼,湖面怎么依时间顺序由平静到不平静的过程。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我们就紧抠住文中的四个重点句子,指导学生把这四个精彩的句子内涵化为一个令人陶醉的“宁静”意境。分析第一句:“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夕阳”点出了傍晚这样特定  相似文献   

4.
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相似的事物来说明需要论述的事物。比喻在体育领域内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一些比喻词语如“关门”、“盖帽”、“鱼跃”,“鞭打”等俗语频频地得到使用和传播。在对语言有较高要求的体育教学中,比喻的作用也不应低估。  相似文献   

5.
释体势     
“体势”是《文心雕龙》的一个重要术语,也是刘勰美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范畴。对于“体势”,《定势》篇专门作了论述。“体势”的含义,众说纷纭。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刘勰对“体势”一词未从理论上给予明确的界说,而是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举例,加以比附和描绘。刘勰把这种写法叫做“图风势”(描绘“风骨”和“体势”)。这就增加了我们对“体势”做出准确解释的困难和产生歧义的可能。但是,只要我们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刘勰的各种比喻和描述进行合乎实际的而不是臆测的分析,那么,做出比较准确的解释,是可以办到的。近年来,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正在走向深入。在大家的研究基础上,我有一些看法提出来参加讨论,以就正于高明。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比喻     
为了说明教师职业的崇高,歌颂教师工作光荣,人们对教师作了许许多多美好的比喻,这对广大教师无疑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欣慰过后,突发奇想,不觉产生了两点感喟。其一,比喻只是取其相似之点,不可深究,因此千万不能照此办理。从某种意义来说,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如谓不然,请看:“教师是红烛”,仅取其奉献精神。教育学生固然是照亮别人,但教书育人者却绝对没有毁灭自己。相反,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恰恰是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较之物质生产者,岂不乐趣更多。如果说有消耗,那又有什么工作不需要消耗体力和精神呢?如果说熬白了双鬓,那么即使不工作的人也会“白丁少年头”的。  相似文献   

7.
恰到好处的师问生答,是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想问题的。但是对于机械、死板的提问,不仅不能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而且还会造成教师“进攻”,学生“防守”的这种“全攻全守”的对立局面。当前急需要改变这种陈旧、单调、启而不发的教学方法,这是师范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在教学中采用一幅挂图,一句生动语言,一种形象比喻、一个微妙的表情动作、一次精彩的示范,都可能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  相似文献   

8.
回喻是“A,不是A,是B”的一种崭新的比喻类型,它以“肯定———否定———肯定”相交错的形式构拟而成,具有“本体+否定中介+喻体”和“喻体+否定中介+本体”两种基本类型。其修辞特点是尺水兴波;修辞功能是升华物象。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人与自然的一种直捷的对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个生动而简捷的方式,是艺术想象与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中国的文学传统之一,就是不仅仅把比喻当做修辞的手段,而当作对生活本质的理解。理解了比喻,理解了联类无穷的艺术想象之奥秘,同时也就理解了象征、夸张、借代、比兴、点染等等众多的艺术手段,它们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有着各种内在的联系,比喻正好可以帮助我们举其一而反其三。  相似文献   

10.
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欧内斯特·海明威 关于“冰山”的叙述,见于记者乔治·普林浦敦对海明威的访淡录。长期以来,“冰山”的比喻一直被视为是在举证着一种含蓄的文风,如海明威本人近四十年的创作所形成的简约的话语方式。这种理解大约是建立在对“冰山”理论文字的简单认知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1.
我家的水仙     
徐康为  顾洁 《阅读》2006,(4):27-28
本的可取之处有两点:一是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写生动形象;二是小作将水仙“顽强不屈的精神”“不愿与人争奇斗艳”的品格展现得比较充分,所以末的感叹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2.
黄大权 《阅读》2006,(5):20-21
同学们,你们是怎样读懂一段话的?有没有好的办法?现在,我给你介绍一种读懂一段话的好办法,叫做“抓思路”。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就是作章时思想走的路子。教育家十圣陶老爷爷曾说过:“作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相似文献   

13.
比喻探究     
比喻是话语表达中不可缺少的修辞方式,一些语言大师对它的体会更为深刻。当代文学家秦牧就深有体会地说:“美丽的比喻简直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是一种什么化学药剂,把它投入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秦牧《艺海拾贝·譬喻之花》)  相似文献   

14.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人称“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工作。”唯其神圣,才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唯其受人尊敬,社会也对教师提出了高于其它行业的要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人们对教师工作的形象比喻。雕塑人的灵魂既光荣又艰巨,它是百年大计,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生死存亡之关键。不能律己,何以育人,这是全社会对我们的希望和要求。教师要不失重望,就必须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塑造完美的教师形象。 那么,完美的教师形象应是怎样的呢? “德高为师”,做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要有为教育事业献  相似文献   

15.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主题探究活动的尝试,于孩子于我收获都非常大,从中也获得了许多启示。启示一:从“学”到“做”,让孩子体验学习我记得一位教育家这样形象地比喻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学习是听过就忘记,看过就记住,做过才理解。”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孩子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在我们大四班进行的“神奇的火”的主题探究活动中.孩子从实验的操作中知道了燃烧的秘密,还通过与父母共同制作“火箭”大胆地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我们为孩子的亲身实践创设了大量的机会,努力使每一个活动都能成为有效的教育活动,因为这才是帮助孩子获得知识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径。启示二:从“教师”到“家长”,挖掘家长的潜在资源在探究活动的进行中,我发现一些对  相似文献   

16.
著名漫画大师丰之铠先生画了这样一幅漫画:一个泥水匠正在用一幅模具做泥人,千人一面出自这一幅模具,旁边大书两字——“教育”。大师用其深刻睿智的画笔暴露的是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实施的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关于应试教育,另有两个成语故事比喻:一是郑人买履,一个郑国人因为没有尺码而不能买到新鞋——应试教育时代因为没有通过考试而不能为社会建设甄别和选拔足够的人才;二是刻舟求剑,  相似文献   

17.
让童趣放飞     
一次练习,有一学生在一篇描写运动会场面的作文里写了这样一句话:“一声枪响,小明冲了出去,跑得比刀还快……。”可老师说“比刀还快”不符合逻辑,于是便改成了“离弦的箭”这样的比喻。离弦的箭我没试过,只知道小时用刀削铅笔经常把手划破,那种速度真的很快,没等你来得及反应,手上已是鲜血淋漓了。没想到我们这位小朋友却把刀和人的速度联系到了一起。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惊叹的句子啊!然而我们的教师没有宽容地对待孩子们,一律打叉没商量。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还能接受鲜活的语言教育吗?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上蹿下跳”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到处蹿蹦”。例如:“小松鼠上蹿下跳,寻找食物。”另一个意思是“比喻人到处活动(含贬义)”。例如:“他上蹿下跳,煽风点火。”有的词典写作“上窜下跳”。这种写法不妥。从表示动作来说,“蹿”是“向上或向前跳”的意思,“窜”是“乱跑、逃亡”的意思。所以,“上蹿”跟“下跳”是对应的;“上窜”不仅意思不明确,也跟“下跳”不对应。而且,“蹿”跟“跳”的感情色彩是中性的,而“窜”却是贬义的。因此,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写法,写作“上蹿下跳”比较妥当。是“上蹿下跳”还是“上…  相似文献   

19.
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而比喻则是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段,大部分英语习语都运用了恰当的形象化语言,通过不同方式来比喻事物。英语习语中的常见的比喻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明喻、暗喻、换喻和提喻。主要讲述这四种比喻方式及其汉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徐州市老年人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我国21世纪将面对的一大问题,体育锻炼是提高社会整体健康水平和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徐州市老年人体育锻炼情况的研究分析,使社会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现状有所了解,把“夕阳工程”建设得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