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战时记者》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背景下由浙江战时新闻学会创办的新闻学专业刊物。《战时记者》的出现为当时抗战报刊的制作,为战时报人、战时记者的素养提升提供了专业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本文以《战时记者》现存刊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战时报人在刊物上对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等方面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并对战时新闻实务研究的史料及其重要地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茅盾主编《笔谈》的若干史实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鸿祥 《出版史料》2006,(2):100-104
八年抗战,茅盾参与创办和主编过多种文艺期刊。其中,在香港编辑出版的《笔谈》(半月刊),32开,每期48页,虽薄薄一本,却是“对于鼓舞斗志、激发全体中华民族坚持抗战曾经起过不可低估作用”的刊物之一。(参见《国家图书馆馆藏抗战文献特别展》“展品介绍”,《旧书信息报》2005年8月15日)对于近现代期刊史、文学史以至中共党史研究,亦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这里,仅就该刊的性质、作者及作品等,参酌茅盾晚年回忆录《我走过的路》及其他相关文献,作若干史实性考辨。一、关于《笔谈》的性质已故香港学者司马长风论述“战时文坛”,曾将茅盾作为抗战中…  相似文献   

3.
刘威 《青年记者》2017,(11):114-115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全国各地开始恢复生产和生活建设.上海作为当时中国重要的城市,是反映民国市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缩影.上海文化界在战后迅速地恢复了生机,《上海文化》就是一份反映当时上海文化生活的刊物.从其创办到停刊,虽仅一年时间,但其关注当时中国的文化界动态,举办了上海文化界检讨座谈会、小报化周刊问题座谈会、战时战后文艺检讨座谈会、中苏文化检讨座谈会、当前教育现实问题座谈会、日本问题座谈会、新闻自由问题座谈会等,并在刊物上进行了跟踪报道,为民国文化业在战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研究上海和民国在抗战胜利后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来源.  相似文献   

4.
揭示抗战时期创刊于浙江金华的新闻专业刊物《战时记者》创办的历史背景与动因,介绍刊物出版的概况,分析该刊在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国新闻史、浙江新闻史与抗战史、战时新闻学等方面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化城"成为大后方的出版中心和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在颠沛流离的非常态社会环境下,文化的市场生存与社会责任的坚守显得更艰难可贵.《大公报》(桂林版)的诞生是抗战时局推动下的产物,承担着抗战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责任.对于抗战时期出版史的研究,因史料的散佚,而让诸多学者面临"无米之炊".抗战时期的出版广告则为我们打开一个研究战时出版活动的新视窗.本文试图从《大公报》(桂林版)出版广告这一视角切入,多维度考察抗战时期桂林的文化生产情况,探寻非常态环境下书业生存的策略以及复杂时局影响下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6.
张印举 《青年记者》2017,(20):112-113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千万儿童身心受到严重威胁.如何在战争环境下保育儿童成为政府和社会深切关怀的问题.为此,国民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战时儿童保育运动.本文以沈兹九创办的《妇女生活》为研究对象,对其刊载文章进行分析,以对抗战时期的中国儿童保育工作有更深入的认识. 《妇女生活》的前身是《申报》副刊《妇女园地》.1935年,受国民政府有关审查法规影响,《妇女园地》停刊.为使该刊物继续创办,编委会决定从《申报》独立独自办刊,并定名为《妇女生活》,于同年7月在上海创刊,由沈兹九任发行人和主编.《妇女生活》在抗战爆发后曾迁数地,最后被迫于1941年停刊,共发行100期,是抗战时期影响最大的中国妇女刊物.  相似文献   

7.
《东方杂志》是1949年前存在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性刊物,历时44年之久。从启导国民联络东亚、倡导东亚文化到接受新文化运动,刊物虽屡经坎坷。在对《东方杂志》早期选报到全面抗战爆发前编辑人员、刊物宗旨、风格等方面变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近现代期刊与近现代社会变迁的关系是:一份刊物,其发展的关键还在于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社会思潮的变幻;着眼于刊物的长远发展,使自己站在舆论的前沿。  相似文献   

8.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成为“孤岛”后,日本侵略军的魔掌伸入租界,对中国报纸实施新闻检查。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争取新闻自由并建立抗日宣传阵地,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挂洋商招牌的《译报》和《文汇报》先后于1938年1月创刊。郑振铎主编的《书评专刊》作为《文汇报》文艺副刊《世纪风》的专刊,也于1938年5月8日开始与读者见面,《书评专刊》每周一期,一共出了9期,至同年7月3日宣布停刊。郑振铎创刊《书评专刊》的目的,是为了建设和弘扬抗战文化,为神圣的抗战事业服务。在郑振铎执笔而不署名的《发刊词》里,开宗明义地说道:“战时的文化运动,不仅不应该停止,且较平时更为需要,一切战时常识及其它有关战事的书报,均为我们当前  相似文献   

9.
一、抗战大后方民歌民谣专题研究背景党的十七大以后,在中央有关领导和相关部委及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市委适时提出开发传承抗战文化、服务祖国统一的重大任务.重庆市委宣传部编制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规划纲要》,2009年6月,重庆市委召开三届五次全委会,把实施这一工程写入了《重庆市委全委会决定》之中,从而使此项工程成为写入《决定》的"第一个文化工程",作为建设长江上游文化中心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2010年5月,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按照《纲要》要求,将以重庆图书馆前身——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抗战历史文化遗址)为载体,联合重庆市有关高校、图书馆等单位,建设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  相似文献   

10.
徐雁红 《传媒》2024,(6):88-90
《中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重要刊物,该刊物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文化“民族形式”和文化抗战等诸多方面的宣传,让新民主主义文化深入人心,坚定了全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对改变根据地文化落后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从创刊到停刊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其在宣传先进文化、抵制错误思潮以及繁荣根据地文化上,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鼓词是一种大众化的中国文艺形式,抗日战争时期人们通过通俗的鼓词创作来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见证了抗战对中国的影响。梳理抗战时期的鼓词文献85种,从鼓词作品内容着手对抗战鼓词进行分类,总结其特色及价值,利用SWOT分析法探讨抗战时期颇具特色的鼓词文献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2.
《出版界》于1943年12月在重庆创刊,编辑者为"出版界月刊社",至1945年3月累计出版第1卷第1期至第2卷第1期。该刊较全面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出版界全貌,可为当代人研究国民政府的战时文化政策提供重要参考资料。本文全面揭示《出版界》的出版背景、文献内容、国内现存状况等相关内容,希望对想要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百态的读者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上海"孤岛"的党内外文化工作者出版发行图书报刊,在现代书刊出版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相似文献   

14.
浅议抗战档案在抗日专题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档案是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并流传和保存下来的文献、实物、照片等原始档案资料,反映了抗日战争的原始面貌,是抗战展览的珍贵实物。文章从抗战档案的权威性和史实性谈起,结合新四军纪念馆的展览工作,对抗战档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以将抗战档案中延伸出来的抗战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5.
文化传承与文化教育是图书馆区别于其它信息服务机构唯一特征,也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责。本文明确提出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学生价值观、传承大学文化、传播社会主流文化等方面的职责,并从构建图书馆文化体系、建立长效文化育人制度、培养图书馆员的文化追求、充分利用馆藏特色文化资源四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以期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文化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章研究抗战时期重庆全国出版中心地位的确立及其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抗战时期重庆出版机构的状况,如报纸、期刊、图书等出版情况,分析抗战时期重庆出版业的特点:政治性读物多、学术性读物多、文艺性读物多和“丛书热”;突出“时代主题”与“爱国己任”;寻求“夹缝生存”与“民众需要”的契合等。可以说,重庆战时全国出版中心地位的确立,在20世纪中国出版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许多图书馆学人尽管不能亲自执干戈以卫社稷,但他们在文化战线上一直积极从事着救亡工作,为抗战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沈祖荣、杜定友、李小缘、刘国钧作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图书馆学人和图书馆事业家,他们的救亡思想在图书馆学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们的言行对于抢救民族文化典籍,鼓舞抗战精神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国潮"视域下的主流话语意涵与表征分析,指出"国潮"主流话语囊括着鲜明的国家空间场域与当代时间实践,体现着正在孕育的一种新形态文化,即由商业消费文化表征、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内隐、当代年轻时尚风潮及主流媒体形塑的新型国家文化潮流。"国潮"视域下主流话语有其独特的动力空间,"国潮"行动主体具有实践的广泛性和多元的参与性的特征。"国潮"语态体现"国潮"认知和实践者共同的主动行为和态度指向,应积极争取最广泛的"国潮"行动主体,以"流行"为载体,打造"亲民态"和"年轻态"的传播语态;采撷民间网络场域的创新元素,发挥主流话语整合功能,促进"国潮"转型升级;重视"潮际"互动效应,建构人类新文明的文化交流语态。  相似文献   

19.
文章提出,重庆抗战历史文献中心以罗斯福图书馆的保护利用和重庆图书馆及全市收藏的抗战文献的保护开发为基础,搭建共同体系,展现抗战历史文化的立体形态,传递和表达抗战遗址与抗战文献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信息,将它们融入现代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以此加强社会民众对抗战遗址和抗战文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达到抗战历史文化的普及,抗战革命历史的传承,民族抗战精神的永续。  相似文献   

20.
亚美尼亚共和国《文化基本法》于2002年12月19日生效,该法从公民在文化领域的基本权利、中央政府以及地方自治机构在文化领域的职权、国家文化财产、国家与创作者关系、对外文化合作与文化交流等方面对文化活动给予保障,对亚美尼亚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