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社区体育指导、体育产业经营开发及休闲体育等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口领域,这些领域用人单位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方面存在偏差,课程设置体系与市场需求的人才类型不匹配,社会实践资源较少,不能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打下良好基础,从而导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相似文献   

2.
为了促进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教育输出与社会实际需求对接,对目前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的尴尬境遇、职业素养培养的边缘化、低效性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研究认为: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存在着教育输出与社会需求脱节,职业教育中职业素养教育缺失,学生对本专业不自信等尴尬问题;培养方案中涉及职业素养培养较少,就业指导环节中未能真正体现职业素养教育等因素导致本专业职业素养边缘化;上层引导不够,教师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不够,把职业素养培养置于现实职业活动之外促使本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低效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对我国现有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使该专业的课程方案设计不够合理,以及就业方向不够明确,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不乐观。因此提出社会体育专业应根据社会需求,把培养目标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技能指导型”高级专门人才,以便更好地为全民健身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4.
赵辉  赵芸娜 《精武》2014,(36):104-104
高职院校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培养面向体育产业、健身行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职业技术和专业技能,这就要求高校体育专业课程必须适应其需求,加强对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本文以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改革为例,通过具体的课程改革实践,提出:体育类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定位应以就业岗位技能为出发点,根据岗位技术能力要求合理设置教学任务和考核评价体系,通过采取与工作过程相近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实现由学习到工作的过渡和转换。  相似文献   

5.
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指出问题根源在于教育与实践脱节,专业与职业脱节;必须以职业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导向.从职业化培养的角度,审视<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认为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体育社会工作方向暂不易作为职业方向培养;培养规格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规范>的区分度不明显;课程设置缺乏依据说明,对运动技能关注不够;多方向和多头开设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继而影响学业修读和就业.提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化培养应该以运动技能的推进为主线;在具体培养规格上,应该采取递进形式对学生提出规定要求.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推理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进行探索。研究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开发与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专业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核内容紧密结合,形成符合职业标准的"双证课程",构建四层次一体化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与逻辑分析法,对江苏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与比较研究。研究认为:江苏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方向主要以经营与组织管理、健身指导和教学科研从业人员为主,并将人才类型定位为复合型、高级复合型人才和专门人才的高校居多。专业定位较高,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各高校培养目标与要求雷同现象普遍,缺乏特色等问题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校体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粗放式人才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健身要求。本文通过剖析现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认为:高校必须设置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方向,变集中培训为有计划培养;制定满足健身需求的培养目标;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及资格认证模式;构建高校同社会进行信息沟通的高效传递链;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再进修、再培训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群众健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山东省开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13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状况进行研究,普遍存在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科学性较差、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提出山东省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操作型、技能型、服务型"的人才培养原则,各校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定位特色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优化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和评价系统,提升社会体育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及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3+1"教育模式本质的研究,认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整合"3+1"教育模式能使学校、学生、合作单位实现三方共赢,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整合"3+1"教育模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符合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能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和完善,因此这种整合方式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12.
论社会评价与体育社会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社会评价理论尚不成熟,体育社会评价理论尚未建立起来。讨论了社会评价和体育社会评价的概念,认为体育社会评价由功利性评价和生存性评价或可持续发展评价构成,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就是体育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武术的社会地位如影相随地不断调适,以达到武术对人类的服务。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各个社会阶段中国武术所处的社会地位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武术尚未被完全人化的文化形态,保留着相当多的“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等自然因素。在未来社会,人类通过武术的习练,使人类实现自身自然化。它的人性价值实践的领域,是人性回归复原的中介,是人性锤炼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体育社团:社会支持与社会压力的缓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耿敬 《体育科研》2008,29(1):59-62
社会压力的缓解和释放时需要各种社会支持系统给予帮助的。体育社团的活动不仅可以通过各种运动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缓解社会压力,而且作为一种社会子系统,它可能是在政府、市场等社会支持主体日益弱化以后,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5.
体育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等,表明体育为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但体育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困惑与忧虑,例如,一些不加控制的商业化问题,滥用兴奋剂问题,体育官员的腐败问题,体育消费的奢侈问题,体育暴力问题等,已渗透到整个社会中.对体育的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控制,本文从社会控制理论提出控制的途径、控制手段等内容,对体育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社会结构发展变化来看,竞技体育的发展将会受到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变化的影响.当代群众体育特别是老年人体育应予以重视.在致力于全面推进中国社会现代的进程中,体育的社会发展,应理顺和处理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社团的分类及对体育社团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团在我国现阶段获得了飞速发展 ,对社团分类的研究当是我国研究社团问题的一个切入点。社团分类的一般研究对于体育社团的发展、体育社团分类乃至整个体育社团的理论研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对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内涵,提出社会体育事业需要从理念和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对社会体育转变社会治理方式的“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途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运动员社会网络及社会支持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培养运动员的特殊体制和方式,使得我国运动员具有独特的的社会网络结构,也使其社会支持性具有独特性,研究我国运动员群体的社会网络以及了解其社会支持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实际的现实背景,系统论述了中国运动员的社会网络结构特征;从社会支持的定义、内涵、分类和理论模式几个方面阐述了运动员的社会支持理论;又对我国运动员社会网络下的社会支持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空间是女性休闲体育行为的实现载体,为女性休闲体育主体实践和社会建构奠定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和制度基础。社会空间视域下的女性休闲体育行为主要研究女性身体空间社会建构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以探求社会空间、身体消费及女性休闲体育行为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从空间的主体实践与社会建构角度探索身体、空间和休闲体育的理论关联与实践路径,诠释当代女性休闲体育行为中身体、生活与关系等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整合与再生产机制,剖析身体赋权、生活型塑与关系再造对女性休闲体育行为的空间基础与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