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2000---2012年江西省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高校教师普遍赞成高等教育改革,较高地评价高等教育发展成效,注重自身师德建设,关心学生,积极投身学校改革与发展;对工作和生活比较满意,道德认同度较高,师生关系融洽,心理状态良好。但同时,他们也受到个人、家庭、社会各方压力,使其陷入职业困境。为使高校教师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首先应高度重视高校教师职业观教育,进行积极引导;重点解决高校教师实际问题,使其看到职业未来;开展师德教育,增强其职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要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等教育和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高校教师面临着比以前更大的职业压力。客观认识当前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现状,分析压力源,探讨降低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方式,对保证高校教学、科研活动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压力要结合实际和时代特点,从改革和完善教师职业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确定工作标准量、注重心理健康保养、营造和谐工作环境等方面系统地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3.
调查384名珠三角地区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状况,结果表明:高校教师中,感受职业压力中度以上的占78.12%;压力来源主要是科研压力、生活保障和职业声望,其次是职业发展和体制改革;60.8%的教师表示职业压力已对自己心理、生理和行为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国际竞争、社会转型和高校改革给高校教师的压力值得关注,排行榜首的科研压力问题呼唤高校健全考核评估制度,青年教师的全方位压力需要社会和学校的人文关怀,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负面影响问题需多途径解决。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中,高校教师承受着职业压力是不争的事实,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竞争机制与教师职业压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认真分析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提出相应解决策略,才能有效降低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面临着比较大的职业压力。缓解职业压力需要分析压力的来源,工作负荷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都是影响教师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只有学校和教师个人都做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够做到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根源在于社会,包括:社会的深刻变化和社会对知识的需求、社会的信息化、社会对高校教师的期望、教育系统的改革、高校教师的多重社会角色、教师自身职业的不断社会化等。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我国高校教师遭遇到了越来越严重的职业压力。其压力主要来源于过高的社会期望和要求、教育改革带来的冲击、工资福利待遇偏低、不良的人际关系、教师自我发展要求和自我期望值过高等。因此,必须联系高等学校和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特点,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压力。  相似文献   

8.
梁海涛 《高教论坛》2012,(4):41-43,49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不断加深,高等教育质量要求日趋提高,高等教育功能日益扩大,高校教师担负的角色亦愈趋复杂,职业压力愈趋加剧。课题阐述了职业压力与教师职业压力,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形成的学校诱因,提出了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长期的职业压力所积累而形成的紧张心理状态。除教师的自我因素外,其形成主要包括社会原因、组织原因和职业原因。因此,通过改革教师队伍的组织和管理、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机制,以及加强教师自身的自我调节等措施,帮助高校教师摆脱职业倦怠,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主要针对高校教师这一群体,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高校教师总体职业压力感及压力来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承受着较大的职业压力,通过进一步分析,工作负荷重、自我发展的需要没有满足、经济收入低及学校不适当的人事制度改革成为高校教师重要的压力源。  相似文献   

11.
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无论在教学、科研以及身心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引发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因对策略,希望对高校教师缓解职业压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决定学校的发展前途。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主要力量,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校和教师个人都有责任探索和实践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共同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能力。教师要加强学习,积极参与科研,学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的发展,高校教师在工作和心理方面的压力日益凸显。高等学校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社会对教师期望过高、教师自身心理不适应是压力产生的三大主因。因此,要从学校、社会、教师自身三方面寻求化解压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由于经济、社会、心理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地方性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日趋严重。地方性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主要是受职业压力、角色模糊、职业认同感的消减、管理体制的欠缺及个人因素的影响等。通过外部环境及自身调节,可以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帮助地方性高校教师摆脱职业倦怠,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师职业是一个高知识密度、高压力的职业,承受着较高的社会期望,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我国巨大的社会变化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赋予了教师职业以新的内涵,高校教师既面临许多机遇,也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职业压力。本文主要针对高校教师这一特定群体,分析其职业压力的特点,试图探究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为教学管理者提供管理人才可借鉴的方法和途径,即如何减轻和解决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使其身心健康地发展,更好地实现其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6.
教师压力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教师在教育事业和社会工作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的同时,也承受着一定的职业压力.压力过大且得不到缓解,就会影响到身心健康、造成职业倦怠、引发职业问题行为,从而会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等.本文拟就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形成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从社会、学校及自身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校女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在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中,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压力,直接导致身心健康状况不佳.形成高校女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教育改革、学校管理、工作负荷、工作时间、专业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切实缓解女教师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可从社会、学校和个人角度分别进行相应的调适.  相似文献   

18.
作为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承受着巨大压力并陷入职业倦怠。教师韧性为缓解教师职业压力与倦怠提供了全新视角,具备良好韧性的教师能够在高压力与高挑战的情境下保持对专业发展持续的热情与动力。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通过对12位高校教师的半结构化访谈,得出情感因素、职业因素、人际因素和组织因素是影响高校教师韧性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教师韧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建议从增强教师情感调适能力、合理规划职业发展、重视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充分发挥组织功能等方面来提升高校教师韧性。  相似文献   

19.
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在学校发展中承担着多重角色,他们的素质发展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青年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不强等影响和制约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素质发展。因此,应依法落实民办高校教师享有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学校应为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空间和舞台;青年教师自身也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批学校转型,使教师承受着比其他职业从业者更大的心理压力。形成转型期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为:社会期望、学院办学层次提升、教育对象新特点、新的评价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使教师自身职业压力加大。为调适转型期教师心理问题,学校人事管理部门应强化对教师群体的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以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坚持发展性评价,变职业压力为动力;保障教师教育行为自主权;增强教师自身调适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