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智力活动有着强烈的影响。非智力因素中的兴趣是最直接最活跃的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兴趣高的学生成绩往往优于兴趣低的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就可以不成为负担,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那么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1、寓教学于操作之中动手操作是儿童非常感兴趣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利用直观教具,在示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如教学“同样多”的概念时,让学生摆实物:第一行摆6个圆片,第二行摆6朵小花。…  相似文献   

2.
(正比例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对“量、相关联的量、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等,这些正比例概念中的基本元素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仅仅按照教材中的两个例题,照本宣科,教学效果不理想。本学期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按以下三步进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动手操作,建立表象1.让学生拿出若干圆片,每行摆5个,先摆2行,再摆3行、4行、5行……学生汇报,多媒体大屏幕显示:行数2345610……圆片总数101520253050……2.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得出:在每行圆片数一定的情况下,所摆圆片的总数与摆的行数有关,行数越少,圆片总…  相似文献   

3.
以下谈谈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一点体会。 一、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有序的操作 操作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对学习的内容通过学具的操作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等活动。对知识产生直观的认识,提高自学能力。进行操作实践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注意遵循有序性原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达到操作目的。  相似文献   

4.
一、要明确数学操作活动的目的数学操作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材料、文字材料的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去获取一定的感性经验。因此,数学操作活动的目的一定要明确,要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数学操作活动。例如:教学“同样多”这一数学概念时,教师可让学生从准备的学具中先拿出3个圆片摆成一排,再拿出3个三角形片对着圆片一个一个地摆,摆好后让学生体会圆片和三角形片同样多。然后让学生再拿出5个正方形片摆成一排,并在第二排摆三角形片,要求三角形片和正方形片同样多。学生通过多次动手操作来体会“同样多”这一概念,既满足了学生好操作活动的特点,又加深了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教学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50~51页例8、例9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照课本“复习”的要求摆圆片,然后按以下的程序组织教学过程: 一、操作学具,感知“倍”“份”之间的关系。 1.教师布置学生拿出12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3份或4份,并思考“每种分法中,每份有几个?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幻灯显示正确算式及给学生作填空练习的填空题:12÷2=6,可以说把12平均分成___份,每份是___;反过来,也可以说___的2倍是12。 2.教师要求学生照“复习1”的样子摆圆片,思考:如果把第一行看成1份,这道题的问题应该问?用什么  相似文献   

6.
谌登玉 《贵州教育》2010,(10):36-36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理念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引导、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很多问题:有“经验”的教师会把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分类,适时引导学生开展几次探究活动,搞几个专题训练,结果探究问题成了“探究题海”;或仅限于探究性学习的“一招一式”,其操作流于形式;另外,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结果性知识的获得,而忽略了探究的过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无从谈起。笔者以为,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7.
【课例简析】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与正叙的应用题的区别在于,题中的第二个条件正好与正叙的相反,因此,学生容易犯见“多”用加,见“少”用减的错误。教学时教师应加强操作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对题目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比较,帮助他们确定正确的解答方法,以避免发生上述错误。【导学设计】一、复习准备1.操作活动①:让学生第一行摆8个圆片,第  相似文献   

8.
一、重视动手操作,加强感性认识,突破教学难点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通过实际操作,进行直观演示,可加强学生对解题思路的感性认识。如在教学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可以安排以下一组实际操作练习: (用磁性黑板演示 )  第一行:○○○○○○○○   第二行:第一行比第二行多摆 3个,第二行应摆多少个 ?  说明要求后,鼓励学生尝试。并问:第二行应摆多少个 ?为什么 ?引导学生这样想:因为第一行圆片的个数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和第二行个数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比第二行多的部分。它把第二行圆…  相似文献   

9.
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年纪小,还不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及事物的数量关系,有时还听不懂老师的问话,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答非所问”或“问而不答”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数学老师应把从小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具体做法如下: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新编一年级教材(北师大出版)中很多知识的讲解是用图表来表示。用看图、操作、口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指导效果更好些。例如,20以内进位加法P74教学图。我让学生对照图表摆圆片,先摆9个黄的,再摆3个红的,从3个红圆片中拿1个和9…  相似文献   

10.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同老师一起摆圆片。在第二行摆8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数量是第一行的4倍。第一行应摆几个圆片呢”  相似文献   

11.
在整个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简单应用题是基础。学生正确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关键,是要把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四则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将应用题反映实际问题中的具体数量关系抽象为一般的数量关系,再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列式计算。低年级学生形成上述思维能力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教学中要遵循这个规律,逐步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可按以下几个阶段组织教学。 1.初期阶段,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 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实物演示,多引导学生用实物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方法。如教学“有5朵黄花,红花的朵数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几朵?”可先让学生摆小棒:①第一行摆4根,第二行摆6根,摆后让学生说说:第二行比第一  相似文献   

12.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认为:①要让学生人人能全过程参与自主学习;②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活动;③指导学生自主参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中反思     
陈明丰 《宁夏教育》2006,(11):71-71
教学中反思,首先,要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经常鼓励和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努力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启发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进行质疑、探究和创新。其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不应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发现的教学策略有:以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教师布置适当的活动任务,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时要注意:发现学习的有效性;既要重视发现的过程,又要重视发现的结果;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例5和例6(一)学习例5:(1)例5: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比○多2个,第二行摆个△。(教师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2)请同学们把学具盒打开,按题目要求摆○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注意个别指导)...  相似文献   

16.
犤教例犦教学中,如何从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逻辑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现摘录以下几个教学片断。片断一:摆小棒。让学生数出11根小棒,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摆才能让人们一眼就看出是11根?生1:1根、1根地摆;生2:左边摆5根,右边摆6根;生3:左边摆5根,中间摆5根,右边摆1根;生4:左边摆5个2根,右边摆1根;生5:左边摆10根,右边摆1根;生6:左边摆2个“☆”,右边摆1根;生7:左边摆一捆(把10根捆成一捆…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听了不少的课,发现有些数学课堂上无效、低效的劳动很多,没有必要的节外生枝不少。究其原因,多数是教师牵着学生在那里绕圈子,却主观地认为那是在引导、启发。这些陶醉于“绕圈子”的数学课,使数学课堂失去了数学味,偏离了教学目标,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能。案例1在教学“乘法的认识”时,教师组织学生摆小圆片,每堆3个,摆5堆。孩子们先用加法算,然后用乘法算。可是在摆的过程中,一名学生发现教师发给的小圆片多了一个,情不自禁地说:“老师,我多了一个小圆片。”教师和蔼地问:“多一个小圆片该怎么办呢?”教师的本意是引导学生把多的小圆…  相似文献   

18.
一、启发教学,活动激趣。教师应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充分揭示教材中存在的矛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用6根火柴棒摆成4个等边三角形,怎么摆?”一题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讨论。在学生尝试未成功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在同一平面上,  相似文献   

19.
学法是学生为了达到学习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赖以获得知识,形成学习能力的手段。就小学语文的学习内容看,学法可以归纳为识字、阅读、写作这三个方面。怎样指导学生掌握学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就谈谈自己一点浅显的认识。一、引导归纳,领悟学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注意教师的教学思路与过程,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把教法转化为学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弄清“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这是学法指导的认识基础和前提条件。简单讲,在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学,学生在…  相似文献   

20.
摆架式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扬教学民主,实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反馈、教学评价全方位向学生开放,提供适量的教育服务、适切的学习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会选择、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尊重学生、提供选择、有指导地开放是摆架式教学的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