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凡卡》一文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按照课文顺序组织教学。而我紧紧围绕三个对比,导读课文,收到了良好效果。一、老板与爷爷对比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细读课文:凡卡的学徒生活很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经过反复阅读讨论,学生知道了凡卡的悲惨遭遇。  相似文献   

2.
一 认识契诃夫,认识凡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个人.他就是契诃夫。契诃夫活了44岁,创作了700多篇小说,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他的小说故事情节总是那么简单,可又是那么令人震撼;语言也是那么简单,但给人的感觉还是震撼。《凡卡》这篇课文就节选自他的同名短篇小说,我们读过也预习过这篇课文,想一想:凡卡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相似文献   

3.
教例 :六年级《凡卡》(凡卡回忆爷爷守夜的情景 )。师 :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印象中的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 :爷爷是一个有趣的瘦小的老头儿。生 :爷爷穿着一件羊皮袄 ,敲着梆子 ,在别墅的周围走来走去。师 :你刚才说爷爷穿着一件什么衣服 ?生 :穿着一件羊皮袄。师 :爷爷穿的是一件羊皮做的棉袄 ,多么保暖 (幽默地一笑 ) !你再看看课文 ,是一件怎样的羊皮袄 ?你说丢了一个什么词 ?生 :爷爷穿着一件宽大的羊皮袄 ,我说丢了“宽大”这个词。师 :大家讨论讨论 ,有“宽大”和无“宽大”这个词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吗 ?生 :爷爷里面穿的…  相似文献   

4.
李欣荣 《语文知识》2016,(21):13-15
阅读教学存在"师—文本""生—文本""师—生""生—生"多种对话关系,以其中的师生对话为枢纽,体现、带动其他对话关系,我们可以称之为教学对话。但实际情况是,似乎很难把师生言语对答的过程都称之为"对话"。  相似文献   

5.
《凡卡》一课中的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反映了当时学徒生活的痛苦;插入其间的和爷爷在一起的乡村生活衬托了凡卡学徒生活的孤独、悲惨;幸福、快乐的梦境暗示着似喜实悲的结局。但由于“凡卡”时代离现在太远了,学生很难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制度的残酷、人性的冷漠,根本体会不到凡卡所遭受的苦难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以丰富的形式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一、联想中读,读出真情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于引领学生“入乎其内”———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使学生与文本…  相似文献   

6.
许为群 《阅读与鉴赏》2011,(11):79-79,17
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如何活动?"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从这个角度讲,我以为:教学关系中,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了教学的相长,对话也成为课堂教学的点金石。  相似文献   

7.
为了优化训练组教学,充分发挥《读写例话》的“读写指南”作用,我们将其调整到讲读课文之后,形成如下组合方式:讲读──读写例话──阅读──独立阅读──基础训练,整组教学以《读写例话》概述的重点为线索来进行。下面以第十册第五组为例具体谈谈我们的做法。一、讲读课文:抓住关键,渗透方法如教学《凡卡》一文时,在学生理解了重点词句、没之后,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板、老板娘、伙计打几卡动作的词语,再让学生根据课文想象凡。卡挨打的情景,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提出为什么凡卡挨打时的情景会如此形象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相似文献   

8.
赵挚 《湖南教育》2002,(11):48-49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的主要部分。先把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边读边标记你所认为的关键词句,并根据关键词句展开想像,然后,请把你想到的、悟到的告诉给大家。(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点思索,然后交流)生:我从“单薄破旧”想到军需处长身上的衣服又少又破,他的衣服穿了许多年了。生:军需处长本可以为自己准备一件御寒的棉衣,可他被活活“冻僵”了,这让我十分感动!师:你能抓住关键词,很有眼力!生:我从“光秃秃的树干”想到当时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师:你的感悟很独特。大家想一想,军需处长的棉衣哪里去了?请…  相似文献   

9.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生本对话扎扎实实教学意义上的对话,就是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和沟通。师生对话中老师只是起引领作用的角色,对话的主体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它的终极形式还包括个体自身内心与意向中的他者对话,所以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某种意义上它是隐性的对话。时下的语文课,由于各种“非语文”现象过多,而扎扎实实的“阅”却少见。语文课堂上要学生扎扎实实地和文本对话,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学生扎扎实实地和文本对话,绝不是因课“堂冷”而影响教学,学生正是通过和文本对话,才能激活自己的思维,抒发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请看周益民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的生本对话:师: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轻声读读,用心体会,看看哪儿打动了自己,碰响了咱们心底里的那根弦儿。(学生认真阅读)师:看得出,许多同学读得都非常投入,非常专注。读书,其实就是同文字交流,同书中的人物对话。想想,读这篇课文,我们是同谁交谈呢?生齐:地球母亲。师:是呀,文字后面是地球母亲的心跳,是地球母亲的呼吸。我们默默地读,静静地听,就能听见地球母亲在跟咱们诉说呢!我们先默读文章的1、2自然段,听听地球母亲首先跟我们在说什么。(学生认真阅读、“...  相似文献   

10.
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对话自我对话往往是在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之后进行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阅读的心得和感悟与自己原有的生活积累思想实际或情感体验发生碰撞从而对文本产生顺应、同化,或者产生矛盾和疑问,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思考、反思,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自我对话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和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阅读个性的基础和前提,学生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少不了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生本对话生本对话往往用在学生对课文的重点或难点的深刻理解上。生本对话是对话的一种主要形…  相似文献   

11.
教学一篇新课文前,我总喜欢捧着课文默默地读、品。如果课前阅读文本时没什么感觉,上课也就常常语言僵硬,与学生对话不是失去方向就是失去引导的灵感。而阅读时每有心会,常常意味着一个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话题即将产生。一个优秀话题应当具有如下三个特征:一是课堂支撑力:开放,足以深入展开,形成稳定的教学板块;二是思维激发力;  相似文献   

12.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语文教学中首当其冲需要精心设计的环节。好的课题教学可以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还可以引领学生理清课文思路。课题教学应成为每位语文教师不可小觑的环节。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谈谈有效的课题教学策略。一、质疑课题,深入探究案例: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谁来读读第一首古诗的课题?生:游园不值。师:谁游园不值呢?生:作者,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师:"不值"是表示不值得的意思吗?(生狐疑)师:读读这首古诗想一想,也可以查阅资料来帮助理解。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很多文章强调了教师在教学对话中要积极营造民主的氛围,要有平等的态度,真诚和爱,彼此精神世界的敞开、相互接纳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教学对话展开的前提。但是,只有这些显然还不够,我们应该看到教学对话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阅读教学对话的质量,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对文本的更高水平的解读。在阅读教学对话中,存在两种意义的对话:第一种是师生与文本对话,阅读过程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这是阅读学意义上的对话;第二种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教学中要展开平等的对话。这是教学意义上的对话。第一种对话,是阅读教学对话的基础,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又把第一种对话引向深入的。阅读教学对话,包含了较为复杂多样的对话形式。既有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有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还有教师学生的自我对话;阅读教学的文本,既包括文选系统的各类课文,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导学系统、练习系统、知识系统,还有教科书以外的教参、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课外读物等等。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作为阅读教学对话的引导者,首先应该具有较好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4.
注重情智生态平衡,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阅读教学即为“绿色阅读”。“绿色阅读”,就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享受到体验的愉悦,探究的魅力,生命的活力,对话的激情,生活的乐趣……一、在阅读中享受体验的愉悦小学生阅读的文本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例:师:打开书读,心里是什么滋味?生:恨。师:(板书:恨)这种恨表现在哪儿,练习朗读。生:(生读课文)师:(小结)拿——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拉——拿不动的用车拉;毁——拉不…  相似文献   

15.
张晖萍 《考试周刊》2012,(51):53-54
引言: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倡导探究性的、自主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与文本真正对话,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批注式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课堂写真:《爱如茉莉》第三段教学片段师:课文的第三段,作者着重通过细节描写,在字里行间揭示了什么是真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细细体会,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解释学的有关理论出发观照文学教学。提出文学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型的教学,要确立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重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建立平等真诚的师生对话关系;指出文学阅读是文本意义不断建构的过程,承认课文意义的多解性,善于挖掘作品的空白,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真正落实“三维对话”,关键是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阅读、个性化建构的时间(即“生本对话”)。一旦学生能由此而从文本中积聚“谈资”,那师生间的“言语交往”也就有了生成发展的“基点”。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最大的麦穗》一课时,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时间充裕而又层次分明的两次“攻读”,让整个课堂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我们先来看他是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第一次“攻读”的———师:经过几遍练习,你们已经能够把课文读得非常好。下面请你们开始默读课文,想想自己从中…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互动的动态过程。王荣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个命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二是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也就是说它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阅读教学存在着师本、生本、师生、生生的多重对话,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其实质是师生在人格对等基础上的交融、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之间的观点、情感的交流,最后达到“融合”的目的。如何实施对话教学,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学生遇阻要扶请看下面《将相和》的教学片段(江苏特级教师徐善俊执教):师: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第二段: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生: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打成了平局。(大多数学生同意这种意见。)师:请同学们再看看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意见?生:我认为是赵国胜了。…  相似文献   

20.
《凡卡》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作业:“同学们请想一想,小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以后,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有哪些可能?请大家尽量想,比比看,谁设想最多,最快。”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动开了脑筋,紧张地思考着,不时记下一点什么。一分钟后,学生甲举手,老师示意他发言。生甲:我认为凡卡给他的爷爷写信后会出现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