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新闻,顾名思义,就是以做实验的方式来报道新闻。它要求有实验的精确感和科学性,但是又要有新闻的特点,力求做到耐读、好看、深刻,更关键的是有生活的真实性。本文通过对浙江电视台2009年改版后新推的"小强实验室"栏目模式变化以及进展,来探讨实验性新闻的操作方式,力求解析实验新闻在当前我市的各类新闻实验中的可借鉴性。"小强实验室"的实验新闻试水在当前丰富的新闻传播播报方式中,实验性新闻开始被重用,并且发挥成为大势所趋。党报的发展也应该结合新兴媒体,进行媒体升级,实现报网互动。  相似文献   

2.
融合新闻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融合新闻"研究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越来越注重解决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本文对融合新闻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回顾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马静 《新闻世界》2010,(11):41-43
近几年民生新闻的发展呈现出滞缓的态势,并且受到学界、业界和受众等不同方面越来越多的批评与指正。如何使民生新闻突破现有瓶颈,在报道理念和操作实践方面适应当前的社会变革和受众需求,是新闻学界和业界亟待思考和解决的课题。美国传播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者教授詹姆斯·凯瑞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传播"仪式观"与"传递观"的概念。本文从传播"仪式观"的框架来审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探求民生新闻兴起的原因,尝试为民生新闻突破发展瓶颈找到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鄢睿 《声屏世界》2013,(12):19-20
目前,我国多数民生新闻节目都存在着同质化现象严重、新闻报道娱乐化而深度不足的问题,民生新闻在各级电视台追求高收视率的竞争下进入了瓶颈期。而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活动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其崭新的定位与理念指引着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发展,  相似文献   

5.
由于舆论环境的差异,港台传媒现象一直是新闻传播领域研究的一个特有对象。2009年底,由台湾"壹传媒"推出的"动新闻"在新闻伦理方面受到了业界、学界的广泛谴责,并直接受到当地政府的法律制裁。本文从"动新闻"事件入手,对"动新闻"的概念进行理论界定;从《苹果日报》的经营理念、发展脉络探寻"动新闻"的成因;对比煽情主义时期的"黄色新闻",综合媒介权利和受众权利两个方面探讨"动新闻"的本质。以媒介融合为背景,对近十年来国内的媒介融合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动新闻"的形式在技术融合层面可以借鉴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秦长亮 《新闻窗》2010,(3):100-101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已近十个年头,当下,"民生新闻"正遭遇着发展瓶颈,在此时谈论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定位与核心追求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7.
"地震中的背妻男"吴加芳,从《摩托车上绑在一起的夫妻》开始至今,先后经历了从"情义男"到"绝义人"的巨大落差。在这一系列新闻报道中,媒体是否做到了还原真实,而大众是否又接受并理解了真实?在相关新闻报道引发如此大争议的情况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最初的真实?这些现象与新闻传受者双方的心理层面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文旨在从心理层面入手,探寻其与新闻真实性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新闻解读,颠覆了传统新闻理论的定义在国内新闻界,由"老祖宗"确定的"用事实说话"的定义,这已成为广大新闻从业者长期以来自觉遵守的规则。在以往新闻表述中,除新闻述评外,各类新闻是排斥议论的。如今,随着传媒市场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变化所产生的"新闻解读"文体,就是对传统理论意义上的新闻定义的颠覆。主要表现在:(一)从新闻的编排模式看,解读从路来。这样,就能举重若轻,以一种轻松、清新、时尚的方式进行解读,以独家视角对重大主题进行人文化的再选题。  相似文献   

9.
杨柳  俞雯祺 《新闻世界》2010,(5):102-104
民调新闻是精确新闻的一个重要类别,近年来国内许多媒体特别是传统的纸质媒体开始引入民调新闻,其中又以地方性报刊的民调新闻颇具特色及影响力。本文以《长江日报》的"民调新闻"版为例,运用精确新闻学理论对其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地方报刊民调新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电视民生新闻方兴未艾,在操作层面上,它改变了固有的新闻模式,实行个性化、开放式的直播和长时间的杂志化编排;在传播理念层面,以平民化视角关照平民生活,实现了从精英到平民的回归,被喻为“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但电视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碰到不少瓶颈,出现低俗化、雷同化等现象,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本身是一种人文现象,伴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大众传播对社会生活的不断渗透,消费的审美化浪潮以汹涌之势冲击整个文化体系,新闻传播也必然会在"人文"层面对受众产生影响。作为特殊的文化产品,新闻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本文仅从人文导向和审美追求角度出发,讨论新闻传播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尤其是时政新闻报道仍然存在着内容瘦硬、形式单一、画面苍白等诸多问题,成为新闻改革中的"瓶颈"。其实,我们不妨把电视时政新闻和生活新闻进行对接,即时政新闻借鉴民生新闻的技巧,丰富新闻内容,  相似文献   

13.
毛贺祺  张坤 《今传媒》2013,(1):135-138
从"躲猫猫"到"我爸是李刚",这种产生于新闻事件并流行于互联网的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意见表达和对于社会参与的公共平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络使用者也会将网络流行语带入现实社会中并进行传播,这使其不局限于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也发展到社会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上。这样的传播过程既可以对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进行创新和评价,同时也可以对其社会意义进行判断。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调查,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表现出来的新闻性、态度性、娱乐性和流通性反映出了网络使用者和非网络使用者对于新闻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14.
数据新闻的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通过梳理数据新闻(实践层面与理论层面)的发展现状,对数据新闻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数据新闻人才短缺、数据资源获取受限、盈利模式不清晰、学界研究前瞻性不足、理论对话失衡等方面成为阻碍数据新闻发展的瓶颈,并提出了数据新闻发展的有效途径,即拓展数据新闻人才培养路径、尊重各国数据新闻发展现实、完善信息法规保障数据获取、发掘数据价值、加强前瞻性研究指导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核心竞争力理论在商界、学术界的广泛传播和运用,学界对报纸核心竞争力的探索和挖掘也不在少数,既有基于发行、管理、技术、资本等宏观层面的研究,也有从文本、内容等微观层面着手的微观分析。本文试图以"新闻至上"的理念为线索,从新闻理念、思想、内容等微观层面入手,探讨注重新闻质量与分量是如何影响报纸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以及如何做精新闻,从而达到提升报纸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媒体上出现一批着眼于过去事实的独立文本,学者杨琴由此提出"史态类新闻"的概念。本文在杨琴的研究基础上,对历史新闻、档案新闻等一系列现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试图探讨"史态类新闻"命名的用意,并从概念界定和文本写作上验证"史态类新闻不是新闻",以及从传者和受众两个方面寻找国内媒体比国外媒体更偏爱"史态类新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王霞 《新闻前哨》2010,(7):50-51
党报的社会新闻更注重新闻宣传的社会效益和舆论的导向作用,在沟通社情民意、弘扬良好风气、针砭社会时弊等方面发挥引导功能。因此,党报的社会新闻应针对高端读者群,在更广的社会层面、更深的意义上实现从"边缘"到"主流"的脱胎换骨。  相似文献   

18.
许诺 《新闻世界》2012,(7):259-260
新闻制图是对传统新闻摄影的继承和创新。作为一种传递新闻信息的新形式,新闻制图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大报纸杂志的青睐。本文从新闻制图说起,指出"情节性"是新闻摄影的特性之一,即通过构图元素或数张图片组合,表达事件一定的完整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也对新闻图片情节性的主要表现形式进行了论述说明。  相似文献   

19.
徐钱立 《新闻实践》2013,(12):72-75
核心阅读:已过世的Reddit联合创始人亚伦·斯沃茨曾说过,在Web2.0时代,"信息即权力"。社交新闻聚合理念旨在让用户的"信息权力"不断放大,如果它能摆脱三大困境,即盈利模式的瓶颈、"针孔效应"和"可操作性"导致作弊猖獗,不断创新,必将会如斯沃茨所言,成为"互联网的头版"。人民网也曾评价这种新兴的新闻网站模式:"代表了网络新闻的一种未来发展方向,它使新闻的阅读变成了集体的、有意思的即兴活动。"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因媒介制播机制、地域的限制、"民生"理念的缺位、从业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因素造成了民生新闻多年来的发展瓶颈。通过调整目标市场扩大新闻覆盖、优化内容结构丰富民生内涵、明确传播伦理提升节目品位等方面作出改进,实现公众、社会、媒体三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