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维 《现代视听》2012,(10):73-75
陌生化效果的手法是多样的,而新闻叙事视角与聚焦影响着新闻框架的构建、叙事声音、叙事语法、叙事话语、叙事接受等,是陌生化效果产生的首要源泉。本文从新闻叙事视角和聚焦出发,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新闻媒体在新闻事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新闻叙事视角和聚焦产生的不同陌生化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叙事结构与功能、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者等方面的分析,认为专题片采用预叙的方式,以增强叙事的逻辑性;采用概述和场景结合的叙事时距,以增强叙事的层次感;专题片中全知视角与第三人称证人的叙事视角交替使用,则巧妙地隐藏了叙事者的身份,对政论类专题片拍摄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曹钦 《报刊之友》2013,(3):41-42
本文以新浪微博对“毕节闷死男童案”及“山西火锅店爆炸案”的报道为样本,分析了在微博新闻中,新闻事实建构的叙述视角特征,首先分析包括全知、限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以及第三人称视角的运用,其次分析了叙述视角的创新,包括多元视角和影像化视角的灵活运用。力求通过对叙述视角的创新分析能更好的理解微博新闻的叙述特征。  相似文献   

4.
从《史记》成书到《汉书》问世,两汉历史叙事的视角,经历了由第一、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双重视角向单一的第三人称视角的转变,此后,《汉书》的叙事视角随同其他体例一起成为断代正史的定格,而《史记》及其续补之作的叙事视角,也相应地固定为西汉中后期特有的时代风尚。《西京杂记》文本明显的《史记》型叙事视角和选材取向,不仅与《汉书》以后《后汉书》、《三国志》等断代正史的叙事视角绝不相类,而且与《汉武帝内传》、《汉武故事》、《博物志》、《搜神记》等汉魏六朝笔记小说的叙事视角明显不同,所以其原始文本的写作时代,应该就在西汉后期。这一结论与考古发现对《杂记》内容的印证等其它证据相结合,说明葛洪关于《杂记》文本源自刘歆的说法能够成立。  相似文献   

5.
顾军 《今传媒》2008,(1):67-68
新闻记者作为新闻叙事视角的选择者,他选用怎么样的视角进行叙事,不仅关系到新闻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外在形态,也涉及到建构新闻事实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几篇有影响的报道的分析,来阐述叙事视角在新闻写作中的一些应用,并揭示因视角运用不当产生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叙事学的核心范畴叙事视角在新闻叙事研究中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本文梳理了国内关于新闻叙事视角的分类及其效果的不同观点,并进行了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7.
叙事母题对新闻叙事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众多叙事母题中,灾变母题亦如此。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灾难新闻的叙事特点及叙事原则,从叙事视角、叙事应该把握的度等方面探讨和研究灾变母题的叙事。  相似文献   

8.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蔓延,对公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等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媒体对此高度重视,及时发布国际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新闻报道。在报道中,叙事是新闻的关键,叙事视角则是新闻叙述的立足点。本文从叙事视角在国际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重要性出发,深入分析新华网相关新闻的叙事视角,从而更好地研究此类国际新闻中叙事视角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文学研究领域受到结构主义和普罗普民间故事分析的影响,逐渐酝酿形成了一种新的学科——叙事学。顾名思义,叙事学就是研究叙事的文学,叙事则是对故事进行叙述。而新闻,众所周知其定义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是概括性的叙述方式,因此新闻也是一种叙事。本文将从叙事学视角,对新闻写作视角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关绮薇 《视听》2018,(11):11-13
当前的广西城市形象片在影像叙事中以全知全能的权威视角为主,叙事元素选择具有趋同性,通过奇观化、符号化再现等叙事策略,建构"最城市"的视觉效果,但是城市个性符号的识别性较弱。要通过影像准确地表达城市精神,必须实现叙事的去奇观化,突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强化"我"的主体意识,实现叙事由权威视角向平民视角、叙事人称由第三人称向第一人称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作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的创新,新闻游戏在叙事上的突破令人耳目一新。与传统的新闻叙事不同,新闻游戏的交互式叙事模式符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为受众提供了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结合近年来制作精良的新闻游戏进行分析,认为新闻游戏的交互叙事具有叙事主体多元化、叙事语言真实性与虚拟性共存、叙事形式去文本化和叙事视角的限知性等特征,对其叙事特征的分析能够为新闻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李青 《新闻爱好者》2008,(11):137-137
新闻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叙述故事的角度、观察点或视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叙事框架。叙事框架是由叙事人选择和掌控的,它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翻版,也代表了一种强烈的价值介入和话语霸权。因此,叙事视角不仅是技巧问题,还是一个建构意义,即意识形态问题。本文主要从叙事视角出发,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工人典型时传祥、王进喜、李素丽、许振超的分析,来透视话语制作者是如何在既有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之上来选择叙事视角,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和社会背景变化,并在现实中为典型报道找到一条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3.
张超 《编辑之友》2016,(5):78-83
出镜报道作为一种“现场书写”的电视新闻文本,与其他新闻叙事文本最大的不同在于叙事者——出镜记者的外显.通过对叙事学相关研究的借鉴,出镜记者的叙事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复合视角.但是出镜记者的叙事视角并非完全由出镜记者个人主导,叙事视角表面上是“谁看”,深层次是“谁怎样看”,叙事视角的选择是社会语境、传者语境、新闻客体语境、受众接受语境综合考量的结果,叙事视角还影响出镜报道的表征真实、观众的解码立场和新闻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吴健民 《传媒》2018,(1):68-69
传统的新闻叙事主体仅是少数的专业记者,普通大众只有接受信息的权利.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新闻叙事主体已经从专业记者扩大到普通大众,这意味着新闻叙述方式得以革新.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叙事的创新路径,认为新媒体叙事主体需要扩大到普通受众,叙事视角需要更加客观,叙事手法需要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人们都认为,新闻作为事实的报道和传播,借助的是叙事手段。任何信息都是事实的传播,对整个新闻事件,如果没有叙事就无法把信息传递给受众,所以叙事是构成新闻必不可少的体式。本文以"习近平访韩"事件为例,选取《纽约时报》、新华社和中新社的报道,从新闻叙事视角、新闻叙事顺序和新闻叙事表达,这三个方面比较中西新闻叙事方式的差异,以及探讨如何改进叙事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6,(3):61-65
本文分析了《纽约时报》最新的数据新闻实践,从新闻叙事的视角切入,指出《纽约时报》的数据新闻叙事方式具有全媒体、互动性、游戏化、移动式特点,完成了对传统新闻一元叙事的革新。这种新闻实践探索既是大数据时代开放理念的必然产物,也契合了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阅听习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研究澎湃新闻"美数课"的地图可视化作品,从叙事语言、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和叙事体验四个维度进行分析,针对其在地图建模、数据获取、技术融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地图可视化叙事策略。作者认为,数据新闻的地图可视化将向更智能、更具沉浸感和可研性的方向迭代。  相似文献   

18.
央视《新闻周刊》的叙事话语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真 《新闻世界》2011,(5):44-45
《新闻周刊》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周末杂志性新闻栏目。自从2003年开播以来,《新闻周刊》秉承着浓缩过去七天中国历史,固化人们对一周新闻的记忆的理念,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和认可。本文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语言等方面分析央视《新闻周刊》的叙事话语特色。  相似文献   

19.
民生新闻是以民众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平民视角、民生内容、百姓泠暖、人文叙事是其民生新闻报道的根本和核心。  相似文献   

20.
如何把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政治、经济、法制等严肃主题的新闻,用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化形式表现出来,是新闻传媒探索的一个现实命题。叙事除了故事内容以外,还包括许多不容忽视的结构、形式、语言和视角等艺术规则。因此,笔者拟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分析严肃新闻的通俗化叙事策略。一、叙事结构的多元化结构是新闻叙事内容的组成形式,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构建着叙事的可能性空间。从现阶段严肃新闻的写作来看,严肃新闻的叙事结构可以分为文学式、戏剧式和电影式等多种形式,它们共同构筑了叙事的基本结构模式。文学式是将文学的叙事特征和技巧运用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