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6,(13):23-29
资政院是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重要议事机构,也是立宪国会的雏形。清末新闻立法经历了从专制立法向议院立法的过程,资政院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资政院民选议员,逐条详细审议了报律内容,与顽固专制力量唇枪舌剑,最终使得具有改良色彩的新报律得以通过。但是,和清末新政的其他改革相同,报律修订并未遏制清廷的覆灭步伐。新报律未有效实施,最终成为一纸具文。  相似文献   

2.
清末报律再探──兼评几种观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律是统治阶级如何规范新闻业活动的集中体现,与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有着密切关系。以往研究者多认为,清末报律是压制新闻自由、阻碍报业发展的封建性法规。本文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清末报律在创办权、采访权、传递权和报道评论权等方面给予报界较大自由,并提供种种优惠刺激报业,使得报纸数量激增,促进了清末报业高潮的发展。作者认为,清末报律作为近代修律活动的产物之一,内容和框架已脱离我国古代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封建法律体系,民事化色彩较为浓厚。它没有采用西方国家在封建制末期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初期,为维护官报垄断地位,限制民间报刊发展而通常使用的特许制、事前检查制、时政要闻垄断以及知识税等手段,立法特点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法律同步,是我国新闻法近代化的开端。在实践中,报律得到广泛运用,为新闻界保护自身利益提供了依据。此外,作者还对一些几成定论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权且看作一家之言吧。  相似文献   

3.
杨晓萌 《今传媒》2012,(2):62-63
民国元年《暂行报律》只存在了短短数天即被废除,究其原因值得深思。通过研究"暂行报律"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结合清末报律禁锢言论自由以及报界对报律的软抵制,新闻自由的呼声更加高涨,进而引出"暂行报律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时报界"绝对新闻自由"思想的影响。《民国暂行报律》的废除,标志着报界争取"绝对新闻自由"的胜利,也在短时间内促进了民初报业的大繁荣。但这种繁荣是一种不持续的、虚假的繁荣,离开了法律的合理约束,报界的自由言论也不会长久,甚至会为以后的厄运埋下祸根。"咸与共和"最终在"癸丑报灾"的残酷现实下幻灭。  相似文献   

4.
谭慧敏 《新闻世界》2010,(6):109-110
本文从1912年的"暂行报律"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入手,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探讨:第一,从法律的角度看,《民国暂行报律》到底有没有违法,以及其所反映的当时的法制环境;第二,该事件反映出当时新闻界是如何争取新闻自由的,以及当时新闻界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7,(11)
《报律》是清末政府与报界博弈协商的产物,并非是清廷单方面一意孤行强制推行的结果。《报律》的出台几经易稿,异常曲折,双方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实践。清政府对待报纸的态度,由最初"冲击-反应"式的应急思维,逐渐转变为与报界共同协商,注重法理思维为特征的讨论,打破了以往专制立法过程中单一、专制、缺乏互动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报界对报律的认识逐渐深化,立法思维逐渐具有现代法制的色彩,并在具体的历史互动中实现不自觉地本土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假如没有《大清报律》,大清王朝照样要结束,但中国那时必将大乱,决不会南北妥协,平稳过渡。中国之所以在辛亥年避免了一场法国大革命式的灾难,主要得益于《大清报律》带来的言论自由和公开按照规划,1908年清政府必须公布《饮定宪法大纲》。在公布宪法大纲前,清政府于3月公布与宪法大纲相配套的《大清报律》。这是清末政治改革至关重要的一步。比较激进的看法,《大清报律》是一个非常反动的法律,因为这个法律规定了非常严格的新闻管理和审查制度,没有让人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然而到了后来,当人们总结清亡教训时,  相似文献   

7.
清廷预备立宪对清末报业发展意义极其重要。在此期间报界的言论环境有所改善;体现宪政以法治国的报律出台,报律规定了报界应履行义务的同时也赋予报界发展必要的基本权利;报律作为社会规范,它不仅约束报界本身,也对行政权力干涉报界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谘议局的设立,亦成为限制行政力量对报馆干涉的重要政治因素;清政府将官报作为推行宪政的载体,鼓励创办官报,这无异是推动报业发展的官方动员。  相似文献   

8.
郑观应: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定新闻法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光仁编《上海新闻史(一八五○——一九四 九)》认为,“在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提起‘报 律’的是康有为”;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 史》、黄瑚著《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也说, 1898年8月9日康有为上书《恭谢天恩条陈办报 事宜折》时附带了一个请定中国报律片,这“在 中国首次提出了报律的制定问题。”如果仅仅从 字面来看,上述观点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康有为 的确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提出“报律”二字的 人。但如果我们把“报律”与“新闻法”等同视 之,会发现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订新闻法的 人不是康有为,而是郑观应。本文通过考察三个 版本的《盛世危言》:1894年的五卷本、1895年 的十四卷本和1900年的八卷本,认为郑观应在 五卷本《盛世危言》中便提出了新闻立法问题, 增修八卷本时又明确提出制订报律。因此,郑观 应提倡制订新闻法的时间至少比康有为早4年。  相似文献   

9.
发行是报刊的命脉.清末是中国新闻出版法制建设的起始期.其关涉报刊发行的法律包括<大清印刷物件专律>、<大清报律>和<钦定报律>三部法律,规范报刊发行的管理机构、运行办法和违法处罚.以法律规制报刊发行业,是20世纪初中国政治民主和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10.
薛海洋 《今传媒》2015,(4):25-26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而同样,鉴于国内形势的不断发展以及新闻传播领域在互联网形势下的急速变化,制定一部专门的新闻传播法律,已经成为很多人共同的愿望。其实,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出现了最早的新闻法律法规。本文以清末新闻法规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大清报律》为例,通过分析其背景和内容,希望为未来的新闻立法能够得到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1.
大家都知道“戊戌六君子”是指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下令处死的维新派六个主要参与者:杨深秀(1849-1898)、杨锐(1857-1898)、刘光第(1859-1898)、谭嗣同(1865—1898)、林旭(1875-1898)、康广仁(1867—1898)。  相似文献   

12.
大家都知道“戊戌六君子”是指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下令处死的维新派六个主要参与者:杨深秀(1849-1898)、杨锐(1857-1898)、刘光第(1859-1898)、谭嗣同(1865—1898)、林旭(1875-1898)、康广仁(1867—1898)。  相似文献   

13.
赵建国 《新闻大学》2006,14(1):34-42
清末民初,北京报界同人在致力于报业发展的同时,多次尝试以同业组织的形式,联络同仁,沟通域外,以共同抵制报律、争取言论自由、维护报界公益,表明报人职业意识与职业认同感的日益强化。借此可深入把握近代中国新闻职业意识的流变趋向,从团体的角度观测中国新闻职业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于《民国暂行报律》的最早颁布时间,目前有1912年3月2日与3月4日两种看法,我们何去何从?记载《民国暂行报律》内容的重要史料(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具体有哪些?学界对《民国暂行报律》风波已有的解读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和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本文拟对这三个问题发表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5.
姚倩 《新闻世界》2013,(1):103-104
本文通过分析民国时发生的“暂行报律”风波的经过,以及在危机公关中政府领导者应具有的五个方面的任务:意义感知、决策制定、意义构建、终止和学习,阐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暂行报律”风波中的迅速而积极的危机公关之道。  相似文献   

16.
《暂行报律》事件是民初报界抵制报律的代表性事件,它集中体现了报界反对报律的普遍要求。在表面上来看,此次事件似乎是《暂行报律》立法程序上存在的漏洞所导致的。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政局变化和报界精英新闻法制、自由观念的发展,就会发现还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深层原因:绝对的新闻自由观和政党斗争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一) 我国新闻出版法的出现1815年外国传教士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近代报刊。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在外报宣传的刺激下,我国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也开始了办报活动,并提出了制定新闻法的问题。随着改良运动的发展,国人的办报活动有了蓬勃发展。在维新变法期间,有人提出制定新闻法的建议。“报律”一词在中国官方文件中第一次出现,是1898年6月孙家鼐为筹办上海《时务官报》给光绪皇帝的奏章中提出来的。他说《时务官报》“既改为官报,自应拨以官款。拟照官书局月拨千金”,  相似文献   

18.
殷莉 《当代传播》2007,(6):69-70
关于哪部新闻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并无专门的研究,但已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下面三类观点. 一类观点认为<大清报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之研究>的作者于衡认为"<大清印刷物件专律>及其子法<报章应守规则>公布一年后,再由商部、巡警部、民政部制定<大清报律>,此即名实相符之新闻法."①  相似文献   

19.
清末,近代学堂在中国兴起。自1898年省垣开封拟设大学堂,到其后各地学堂的铺展,学堂的文献藏用始终是河南学务无法回避的一大命题。从各级各类学堂到河南学务官员,都在为破解这一命题进行着各自的探求。  相似文献   

20.
毛贺祺  张坤 《今传媒》2013,(1):139-140
《暂行报律》的废止使得民国初期的中国实行了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更为宽容的新闻体制,报人绝对新闻自由思潮的泛滥使得民国初期报业无序发展,新闻界宣扬口号"无日不与政府宣战",煽动暴力,最终引发报灾。"癸丑报灾"是民国时期袁世凯对新闻界的一次扫荡,也是军阀专制统治在舆论界的一种反映,是报界缺乏自律和法律保护的不良后果,致使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草草收场。可见新闻自由需要制度来制约,违背与否要依照法律来裁定,新闻界的无序和膨胀最终会给本行业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