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一导入师:明朝顾宪成曾经在东林书院题有一副对联,知道是一副什么对联吗?(出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师:读了这副对联,你有什么启发呢?(师生交流)师:古人尚且如此关心国家大事,作为21世纪的小主人,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  相似文献   

2.
李良旭 《少年月刊》2014,(11):32-33
祖父读过几年私塾,在村子里,算是有文化的人了。他特别喜欢写对联,每年到了春节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就会请祖父写上几副对联。那大红的对联贴在大门上,红红火火的,渲染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祖父每写好一副对联,总是对着对联,轻轻吟咏着。听着从祖父口中吐出来的那朗朗上口、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的对联,我感到祖父很了不起。我抬头看着祖父,心想,如果我也会像祖父那样写对联就好了。  相似文献   

3.
将人名、事物名有机地嵌入对联中,谓之嵌名联,读来别有情趣。下面撷取几副对联供大家欣赏。  相似文献   

4.
有一年春节前,书法家王羲之先后写了几副对联贴在门上,都因为他的字写得好,对联的意思又新颖吉利,被人悄悄地揭走了。到了大年夜,门上仍空空无联。最后,他精心构思了一副对联,将对联拦腰剪断,先贴上半截:  相似文献   

5.
储美琴 《广西教育》2010,(28):41-41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一些与新课程理念"貌合神离"的"非语文"现象发人深思。 一、在教学导入处徘徊 [案例]一位教师上公开课《将相和》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副对联。想知道吗?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了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以芦苇、竹笋为喻讽刺哪些本无真才实学却又喜好夸夸其谈的人。这副对联出自明朝永乐初年,任翰林大学士,曾主持编写《永乐大典》的解缙之笔。下面再介绍几副他的对联:  相似文献   

7.
对联的鉴赏     
《文科爱好者》2004,(16):79-79
对联是挂在厅堂上、书斋里以及亭台楼阁的门柱上供人鉴赏的。我们到一处名胜古迹、纪念地或风景区,如果读到几副好的对联,就会增添不少游兴;如果见不到一副对联,就会觉得缺少点什么。可见对联是人们文化生活中有普遍需要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8.
梁敏 《学周刊C版》2011,(12):155-156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3.感受毛泽东凡人的真挚情感和伟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过程】 一、对联引入,激情释题1.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有这样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幻灯1)  相似文献   

9.
对联是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对联中嵌入数字会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下面撷取几副,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材料及话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梅兰芳的姨父徐兰沅曾送给梅兰芳一副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这副对联教导梅兰芳  相似文献   

11.
陈振良 《初中生》2006,(12):31-32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对联中嵌入数字能产生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下面撷取几副,供读者欣赏.  相似文献   

12.
陈振良 《初中生》2006,(4):31-32
对联是中华民族化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对联中嵌入数字能产生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下面撷取几副,供读欣赏。  相似文献   

13.
有些对联用一个或几个音韵相同而词意、内容不同的词组成,叫做同音字联。例如这一副对联: 童子打桐籽,桐籽不落,童子不乐,  相似文献   

14.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对联中嵌入数字能产生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下面撷取几副,以飨读。  相似文献   

15.
对联是表现巾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压韵.对联中嵌人数字会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下面撷取几副,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近来读了2005年第三期《小学语文教学》杨祖志老师的《课下一番新天地——我这样教“对联”》一文.我赞同如下几副对联: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小和尚每天的工作就是撞钟,日子久了觉得毫无趣味,觉得自己的工作仅仅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一天老方丈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此职。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数字对联,读来别有一番情趣,数字看似平淡,但一旦进入艺术的天地,则于平淡中显神奇,平凡中见隽永。现介绍几副对联,与同学们共赏。  相似文献   

19.
趣味堂     
《新作文》2007,(12)
给作家贴对联以下对联,都是纪念古代作家的。每副对联的内容与作家的作品、经历或特点有关。请在每副对联后面  相似文献   

20.
往年过年,总要在集市上挑选几副对联,字体虽美观,对仗也工整,但内容大体千篇一律,都是些“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之类的语句。虽与时俱进,却没有开拓创新;虽响应了发财致富的号召,但忽视了立身处世的美德。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今年,我一家三口自己动脑动手写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不仅道出了实情,表达了祝愿,还隐含了我们三人的名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