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路 《百科知识》2009,(11):7-8
人类流感的历史其实和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猪是传染病致病原的中间桥梁,感染其他动物的流感病毒,可以感染猪,因而其他动物的流感病毒可以在猪身上集结并进行基因交换和重组,从而形成致病力更强的病毒。  相似文献   

2.
在人口增长对耕地和粮食的压力日益增加的今天,将大量的人类甚至猪、禽等单胃动物都不能直接食用的青粗饲料,换取更多的动物蛋白,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奶是饲料转化率最高的畜产品,奶牛能将饲料中能量的20%、蛋白质30%——40%转化到奶中。  相似文献   

3.
传染病在人类的历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然而,这些面目狰狞的幽灵究竟来自何方?你有没有想过它们来自动物?甚至来自于你身边的家禽或是可爱的宠物? 我们在谈到传染病的时候往往只想到人和人之间的传染,而从没有想到过这些传染源来自动物。然而,人类历史上几次大的传染病流行却千真万确都是动物传染到人类身上的。天花是从牛瘟传过来的,鼠疫是从老鼠身上传过来的,霍乱也是从动物身上传过来的,狂犬症是从狗身上传过来的,很多流感是从鸡和猪身上传过来的,麻疹是从牛瘟或是狗瘟传过来的,蛔虫病是从猪身上传过来的,疟疾、登革热是从蚊子…  相似文献   

4.
对多种检材细菌学和血清学调查、从猪、鼠以及污水中检到37株Y.e.菌.鉴定结果血清型别达13个之多,而人类常见的O:3、O:9血清型均未检出.对人血清及部分动物血清Y.e.菌凝集抗体测定结果表明,本地区人群有那氏菌感染,猪、鼠是主要传染源.37株Y.e.菌中发现2株能产生VW抗原、自凝性阳性的菌株,其血清型别是O:7.8与O:6.30.来自猪、鼠回盲部材料。  相似文献   

5.
<正>由于供移植的人类器官短缺,研究人员想出了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现在,研究人员提出了另一种设想并在进行试验,就是让动物长出人的器官,以供人移植。能够长出人的器官的理想动物首先是猪,其次是绵羊或牛。敲除和替换基因让猪长出可供人类移植的器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人的胚胎发育期的干细胞或人的诱导产生的多能干细胞移植到猪体内,才能由这样的细胞长出各种器官出来;二是要让猪体内特定的地方不能长出猪的器官,而是  相似文献   

6.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3,(10):53-54
流感流行的警戒级别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将流感大流行预警分为6个级别。第一级,流感病毒在动物中传播,但没有人因此感染。第二级,已知的家畜或野生动物中流行的病毒传染了人类,存在潜在的大流行威胁。第三级,动物病毒或人类与动物的流感重组病毒在人群中造成零星病例或小规  相似文献   

7.
杨孝文 《百科知识》2013,(12):24-25
从抑郁症到肥胖症,从肺结核到性病,动物也会患上一系列与人类相同的疾病。而且这些疾病并不是出于研究目的通过基因改造而让动物患上的。1.刺猬会感染沙门氏菌2012年以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接到多份感染一种历史上罕见的沙门氏菌的报告。研究证明,这种可致人死亡的沙门氏菌来自于刺猬。携带沙门氏菌的刺猬并没有患病,它们通过自己的粪便传播这种细菌。沙门氏菌是导致食物  相似文献   

8.
正想必所有人在看到这一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这个问题十分荒谬。猪的主要用途是为人类供应源源不断的蛋白质,如果猪都有人权了,那么,以猪肉为主要肉质来源的人类岂不就是谋杀犯,还是很恐怖的"食人魔"?推而广之,假如猪有人权,其他动物也应该有人权,你能想象出当所有的动物能和人类平起平坐时,那会是一幅什么可怕的场面吗?  相似文献   

9.
第六感:古希腊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感觉有五种,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有许多人都相信人类还有“直觉”,这种直觉就被称为“第六感”。印度洋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海啸,东南亚陷入了一场惊天大劫难。死亡从大海的深处鼓涨起来,黑色羽翼张开来笼罩了陆地。这一灾难已把16万人的生命带入了黑暗的水底。然而,人们在灾难现场居然没有发现一具动物尸体!动物专家说:“动物也许能感知到这场灾难,它们有第六感。他们了解要发生的事情。”动物的第六感真的存在么?第六感究意是什么、来自哪里呢?  相似文献   

10.
李想 《百科知识》2022,(23):65-67
<正>名称:猪纹陶钵年代:新石器时代尺寸:高11.7厘米,长21.7厘米,宽17.5厘米材质:陶出土: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现藏:浙江省博物馆猪的崇拜动物崇拜是人类自然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遥远的远古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崇拜,学界众说纷纭:有人说,那个时候人类先民以动物为食,由于在认知上人类尚未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认为被猎杀的动物与自身一样,有思想、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动物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在染色体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人工培养的动物。自从8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首次获得了个体比对照大一倍的转基因“超级鼠”以来,这项高技术受到各国重视,发展迅速,取得不少突破,全世界已申请的工程动物专利达到几十项。转基因猪、兔、牛、羊和鱼等相继问世,为培养生产性状优良的超级种群、制备高增值的蛋白和激素类特效药物以及按人类需求提供理想的实验动物等方面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海豚战士     
动物表演是马戏团里最吸引人的节目。动物在经过训练以后,可以协助人类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比如军犬探雷、警犬破案、警猪缉毒等。但是,你也许没有想过,海豚也可以像战士那样训练,使它们为战争服务呢。  相似文献   

13.
畜牧史话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远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疆土上劳动生息,在太古时代茹毛饮血,就把动物作为衣食之源;在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并掌握了自然界的某些规律,就开始以人为的饲养管理和驯练的方法,将野生动物驯化为家畜。远在我国文字没有创造以前,我国畜牧业就已萌芽 。据考古学家的发掘指出:继在旧石器时代驯化狗之后,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显然已经驯化了猪,继而又驯化了绵羊与山羊。牛,特别是马的驯化,则较这些动物为迟。据我国学者的推测,猪可能在公元前九千年至六千年首先在甘肃西南部被驯化成家畜的。畜牧业的出现,显示了我们的祖先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14.
础德 《百科知识》2021,(28):24-25
我们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多数动物都没有更年期.在灵长类动物中,与人类生物关系最亲近的动物是黑猩猩,人类与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8.5%.雌性黑猩猩没有更年期,它们一直到死亡之前都可以生育,只不过生育力会衰退而已.这也是地球上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普遍的生育模式,即生育年龄与寿命是一致的.而人类女性到了50岁左右就开始进入更年期,这就意味着将永远失去生育能力.现在人类的平均寿命是70多岁,也就是说,女性最后三分之一的人生不能生育.那么,人类更年期的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15.
刘永 《百科知识》2007,(7X):17-18
人类每年都要以科学的名义宰杀数百万的动物来进行疾病研究、寻找新疗法、开展基础研究。实际上,动物实验几乎是与科学同时产生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大约2300年前,亚历杭德里亚医学院的埃拉西斯特拉图斯和希罗菲洛利用各种动物进行解剖。公元2世纪,克劳迪奥·加莱诺利用猪、灵长类动物和狗做实验,发现了静脉和动脉血管中的血液循环现象。  相似文献   

16.
冯云 《百科知识》2011,(9):39-40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己成为今天人类保护动物的一句经典语句。如果从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和生物多样性来看,有效地保护动物,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17.
据海外媒体近日报道,台湾研究人员最近完成的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以三氧化二砷为主要成分的砒霜,能有效杀死敏感性高的子宫颈癌细胞。台大医院妇产部研究人员在实验中把人类子宫颈癌细胞植入到老鼠身上。3周后,再注射砒霜,结果成功地杀死了癌细胞。经过为期一年的实验室和动物实验研究,证实砒霜在治疗子宫颈癌方面具有潜力。研究人员表示,目前砒霜治疗子宫颈癌细胞还没有进行人体实验,尚处于研究阶段。但研究人员强调,砒霜注射到人体治疗癌症会经过肾脏、尿道排泄,并将堆积在皮肤和头发内,肾功能不佳者不宜使用。砒霜可望成为治癌…  相似文献   

18.
食肉的人类     
尽管美国人道对待动物协会号召每个人接受素食主义,作为“对动物、人类和地球最健康和最人道的选择”,但我们暂时还不能收起切肉的刀子。人类的食肉嗜好由来已久,而且我们克服食肉的缺点(增加胆固醇、寄生虫和感染)的能力可能源于某些基因。  相似文献   

19.
《科技新时代》2009,(6):107-107
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一般临床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但临床表现范围很广,从无症状的感染到造成死亡的严重肺炎都有。甲型H1N1流感的危险之处主要在于多数人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或其变种没有免疫力。“人类也有H1病毒,但是人类病毒和猪病毒已经在不同进化驱动力的作用下按照不同的路径进化了几十年,从基因上看,目前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同于任何已知的人类H1病毒。”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流感病毒学教授巴克莱说。  相似文献   

20.
<正>现在,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鸟类的祖先就是恐龙,那么作为鸟类的祖先,恐龙是否也会被禽流感侵扰呢?禽流感通常只感染鸟类,但是也可以传染给其他动物,比如猪、马、鲸和人类等等。也就是说,禽流感可以跨物种感染,因此作为与鸟类亲缘较近的恐龙,更有可能会被传染。不过这也只是简单的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