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除了洋洋大观的严氏日记和一些唱和酬酢的诗词之外,严修绝少有著作行世。他中年时发过这样的感慨:“好争者必不直,好盟者必不信,好怒者必不威,好察者必不智,好服药者必不寿,好著书者必不通。”洞明世事使他“轻著述而重躬行”,择取“毕竟须回实处去做”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地方文武大臣一年究竟应该具折奏报几次,雍正帝的原则是,有事则奏,无事则免.他在给陕西宁夏道鄂昌的一条朱批中,明确指示:"遇有应奏之事,何妨一月屡次上闻;如无可奏,便数年不奏,亦岂罪汝."雍正二年(1724)二月,云南曲寻武沾总兵杨鲲有折谈到,日前陛见之日钦奉面谕,恩准每年两次密折陈奏,现谨上折一次.雍正帝在批复中纠正道:"亦未限定每年两次,有可奏者,如何拘得;如无可奏,何必两次作什么."同年闰四月,漕运总督张大有请求动用驿马奏报漕务,雍正帝答复他说:"若有要紧奏折,乘驿来;若寻常呈报某船过某闸等奏;非难迟缓者,不但不当骑驿马,可以不必频奏."  相似文献   

3.
严修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他多年执掌中央和地方教育事业,曾推动清政府以经济特科改革科举制,还将贵阳学古书院打造成全国书院改革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4.
严修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他多年执掌中央和地方教育事业,曾推动清政府以经济特科改革科举制,还将贵阳学古书院打造成全国书院改革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5.
严修乃清朝末期锐意学派教育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和教育创新。严修力主废除科举制度,并且大力兴办女子教育、师范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他在这些领域都实施了深层实践活动,这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领路人。  相似文献   

6.
一、从<梦溪笔谈>中看沈括对官方档案的利用 1.利用皇家档案.沈括提到在编定祭祀制度时,曾对祭祀的次序有所怀疑,从而追溯到唐代有记录的旧制:按唐故事,凡有事于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唯太清宫、太庙则皇帝亲行.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之"祭告".唯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至天宝九载,乃下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今后太清官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为"正祠".这里记载了唐朝时期皇帝郊庙记录于册,并有祝词,唐天宝九年,皇帝下令将"奏告"、"祭告"改称"朝献"、"朝飨",并在册中记录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所谓“他者意识”,就是视“他人”为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存在者。浏览报纸,发现有些媒体存在着强烈的“他者意识”。与社会学和哲学上的“他者意识”稍有不同的是,“他者意识”在本文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媒体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以“他者”的眼光,在社会新闻方面主要是以猎奇、窥视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忽视自己是社会组成的一分子这样一种心态;二是指媒体在报道某些弱势群体时,把他们视作为“他者”、外来物,不纳入所在社群的这样一种潜意识。媒体作为社会理性、客观、公正的一面镜子,作为整  相似文献   

8.
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中国进行中外人文交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建构中国大国形象的必然要求.讲好中国故事,既有怎么讲、讲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来讲的问题,也有由谁来讲、讲出什么样的效果的问题.这里想强调的是,从传播者角度看,中国故事特别是中国好故事不仅要自己讲,还要别人讲,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他者"视角、"他者"讲述.从以下几个新老"他者"传播案例中,我们或许会有特别的感受,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刘磊 《传媒》2002,(7):38-40
一 《申报》早年有个名叫蔡尔康的主笔,秀才出身的他,自号“铸铁庵主”。沪上名士郑逸梅写过一篇文章,介绍秀才主笔的名片。在蔡尔康的名片上,他把自己的头衔列了一大串: “四品街分部主事奏保经济特科、六举优行恩贡生、历办《申报》副主笔、《沪报》总主笔、《新闻报》开创正主笔、《南洋官报》采访委员、历掌《万国公报》广学会正翻译”。 从他这张有趣的名片上列举的这些头衔来看,蔡尔康事实上已经脱离仕途,成为了一个“职业报人”,  相似文献   

10.
牛玮一 《东南传播》2021,(10):89-91
"他者"概念自诞生之初便蕴含着与"自我"相对的意涵,经常被贴上愚昧、卑劣的标签,信息时代的讯息发达并未有效解决"自我"和"他者"的矛盾,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地球村内部依旧充满新的冲突和暴力.一方面,"我们"通过对"他者"的确认和排斥来完成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新闻传播,也在不断对"他者"进行不平等的形象建构,记者作为新闻制作过程中的生产主体,把握着新闻生产的重要渠道,在"他者"观念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下,"他者化"报道的思维依然存在,并且直接影响着"他者"的媒体形象建构.跨文化传播本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精神文明交流过程,只有破除"他者"观念的二元对立思维,才能将跨文化传播变为一种共享、开放的传播形式,从而获得打破各文化间交流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做特别是对一比校大的经济政策的报道,找到点,谈变化、谈效果、谈对策、谈不足,做到以点带面,这样才好看.很多人认为,变化就是不同.只有当前和过去在效果上有了不同才有新闻可做,没有就做不下去.其实不然,没有变化依然可以做新闻,且可能做出更大的新闻,深度高度可能就在"没有"之间达到了.  相似文献   

12.
陈赓就是我军一位战功卓著充满传奇色彩的开国大将,他两次婚姻,四子一女,充满了天伦之乐,被人们喷喷称颂. 孙女取名"怀申" 1927年,陈赓与第一个妻子王根英结了婚.1928年,陈赓由于特科工作的需要,在上海的环龙路上租了一间房子,王根英只身从武汉来到上海,为掩护陈赓开展地下工作,同他居住在一起,第二年生下了陈知非.为了避免敌探特务的追踪,陈家在短短的两年中,曾搬过五次家.  相似文献   

13.
"法官乃会说话的法律,法律乃沉默的法官".在一般理念里,"法官"不会被理解成"官";可是当法官当上法院院长之后,没人认为他不是"官"了.  相似文献   

14.
虽然周锐的英语七拐八弯、别别扭扭,要多洋泾浜有多洋泾浜.但此人胆大敢说,和老外对话记不起单词,哇啦哇啦地连比带画,硬是闯荡了欧罗巴.这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菜乌英语世界行".当然,我还得加一个要紧前提,那就是,此乃童话作家周锐的"菜鸟英语世界行".  相似文献   

15.
"报业之发展,乃基于社会需要,历史演变",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源点.综观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以两次鸦片战争为历史轴线,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1页中有这样一段话:"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100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这是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到"傻子瓜子"时说的.至今,这段话在"傻子瓜子"的包装和创立者年广九的名片上仍然保留着.在年广九眼中,这已然是改革开放的一个见证.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本期刊,尤其是专业期刊,编辑部和广告部都是一个杂志社既传统又重要的部门.一般来说,主编坐镇编辑部,总监坐镇广告部,都是重量级人物,但也是矛盾最多的部门.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些是你的事";"你们这样,叫我们怎么做";"如果这样,刊物的商业味太浓会毁掉杂志"等等说法.两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似乎一直不好处理,编辑部说得最多的是"一切为读者服务",广告部讲得最多的是"一切为客户让路",其结果是编辑人人都努力,文章的科技及文化水平既高雅又深邃,但叫好不叫座;市场人员辛勤加殷勤,经营还是开发乏力、裹足不前.两部门有这么多的"不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呢?本文就在统一的办刊宗旨下,探讨编辑部和广告部能否"和而不同",找出两部门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说法,记者抓新闻,脑要往高处想,脚要往低处走.这个观点是值得认真琢磨的.我们现在有些记者,是"脑往高处想"而"脚不往低处走",除了跑机关,跑部门,开新闻发布会,用材料写稿子,几乎眼里没有"活"的新闻.一旦你告诉他某某报登了一条什么新鲜事的报道,问他为什么没有抓到,他会回答:"这是个小事情,不值得我们大报来报道."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种现象:逢年过节,或遇风霜雨雪,一些媒体也有规律性地进行报道.比如,要过春节了,版面上就出现了哪里有什么文娱活动,哪里开什么庆祝会议,或一过年就讨论开"压岁钱",年年这点东西,年年雷同,毫无新意,让读者感到"腻口".  相似文献   

20.
中央档案馆馆藏珍品中现存有两封1921年周恩来写给严修的信,这两封周恩来早期书信的内容虽已公开发表, 但关于信的来历和意义却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地方. 这两封信是1955年11月17日天津市的私营商业店员马俊起捐赠的.他在写给周总理的信中说:"一天我在故物摊上,偶然看见一束信札,原来是严范孙老先生家里的,便把它买了下来,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