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文科建设为地方本科高校文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产教融合机制的构建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以此对接行业企业、高校转型和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机制是以新文科思想为核心,以培养服务地方、满足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为目标,以资源优化、合作共赢、互助互补、需求对接等为手段的多主体协同、多环节联动、多平台呼应、多维度评价的人才培养机制,其实施路径主要有六点:开展行管人才调查,明确行业企业需求;强化产教融合理念,实现人才培养创新;搭建多维共建平台,实现产教双融互促;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主体合作课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建立双向流动机制,打造优秀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人才供需关系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针对地方本科高校教育中存在的专业动力不足、教学科研"两张皮"、创新与专业融合不够、产教融合不深等问题,地方本科高校要进一步深化对转型的认识,实现科学定位,深化综合改革手段,以服务企业、服务地方和对接行业作为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交往,形成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创新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和寻求特色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本研究在分析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三双五共两认同”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并就构建内容与实现途径进行了阐述,以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及对应融合的产业、行业、企业同步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是实现转型升级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突破口,也是主动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重要抓手。通过客观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部门、应用型本科高校、行业企业等三个层面提出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教融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产教融合实施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制度保障不够完善、企业参与热情不高、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为此,开展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研究迫在眉睫。宁波工程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基于汽车产业园的区位优势,创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工学四合"产教融合模式,形成了一套"三园融合、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曹琦 《教书育人》2023,(33):9-12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以实现就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让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应用型高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专业设置地方化、课程设置创新化、实践教学体系生产化、产教融合创新教学模式、产教融合多维度创新育人模式等举措来深化产教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教融合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自我发展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包括产教融合研发、产教融合共建、项目牵引、人才培养与交流等四种模式,其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内部因素、双方耦合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等.实证研究表明:产教融合主体内部因素、双方耦合因素及外部环境因素总体上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四种模式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性.产教融合要求高校提高科研水平,办学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与企业活动的相互融合;产教融合研发模式和产学项目牵引模式受政府部门政策、市场环境以及文化环境影响较大;解决研发机构、经济实体以及基地的孵化是产教融合共建模式重要表征;产教融合要求高校与企业相互融入,共同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行高校与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8.
地方本科院校通过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来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对人才的需求,是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客观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建立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必要性,系统梳理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尝试在"三重螺旋"理论的框架下,探索建立地方本科院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共赢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构建产教融合"价值共同体"可以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现实问题.产教融合"价值共同体"属于现代意义的共同体,以校企双方发展共赢为目标,通过建立高校和企业的"双主体"模式,使企业和高校基于一定的价值认同与共识,以互利共赢为纽带进行结合,实现人才培养链与企业经营链"双链合一",打造环环相扣的校企共赢的产教融合"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人才动因及机理的深入分析,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协同培养人才上,要采取改革院校组织机构;企业进校建厂,高校提供场地、技术及劳动力;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等举措,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性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学校发展定位,建立"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多方协同的工科育人模式,推进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产业化学院建设,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打造专业(群),健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工科教师队伍,实施工程教育认证,强化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地方高校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区域高校以服务地方为理念。协同创新对推动我国科技、经济、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区域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主要有校校、校所、校企、校政、国际五种协同创新模式。实施协同创新提高区域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应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培植创新团队,精心选择和培育协同创新领军人物,以政府保障完善协同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轨道交通类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为确保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的输出质量,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加强与当地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已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以大连科技学院为例,从专业框架重构、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探索轨道交通类专业的建设路径,以适应轨道交通产业的用人需要。  相似文献   

14.
在解读产教融合培养生态相关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以调研为依据分析了地方院校教育专业存在的相关问题,发现产教融合生态供需失衡,产教融合生态机制缺失,产教融合生态体系欠佳,产教融合生态位趋同。基于协同机理探求地方院校教育专业产教融合生态链的优化,即基于协同共赢机制的生态链优化,基于政校联动的产教生态链优化,基于生态位的协作生态链优化。最后,提出以需求为导向优化设计地方院校教育专业产教融合培养生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航发成都发动机有限公司以航空发动机研制为合作平台,集成企业、高校人才优势,与地方高校建立联合开发、协同协作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合作模式,加强高新技术在航空发动机产业的高效利用,实现科技成果充分共享、合作共赢和人才培养成效凸显、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本研究以协同创新系统理论为指导,系统分析协同创新发展影响因素,探索出了基于项目平台和人才共享机制的企校协同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互相依赖、相互制约,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越来越明显。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关系问题是地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构建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伙伴关系是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需要,是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与地方高校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贡献率的需要。论文提出可以通过决策互询构建伙伴关系,通过联合育人奠定伙伴关系,通过科研合作促进伙伴关系,通过文化互助提升伙伴关系,通过转型发展稳固伙伴关系等路径构建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初,战略联盟这种企业合作的组织形式已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合作的重要形式。高等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高校之间加强横向合作,高校与政府的紧张关系需要以高校联盟这种中介组织加以协调,后合并时代的高校需要寻找新的途径来提升高校的竞争优势,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更需要高校组建联盟以实现协同创新。要解决高校联盟发展中的困境问题,就需要我们对高校联盟有着全新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公益公产属性、信息不对称、服务资源不足等问题给产学研协同创新带来诸多障碍。 基于专利信息对创新过程的支撑作用,按照协同创新的目标规划、组织建立、研发运行和成果转化四个流程构建专利信息服务体系,能够进一步优化高校创新资源配置和协作机制,确保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专利信息务体系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9.
师范生培养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培养机制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部分,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当前,师范生培养机制中仍存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完善,地方政府督导力度不够,中小学实践科学性不足等问题。"U-G-S"协同培养机制的建立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提升地方政府的教育调控力度、增强中小学教师人才储备、塑造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以及促进高校与中小学资源共享具有重要作用,将有利于各主体参与协同,解决传统师范生培养模式中的弊端。"U-G-S"师范生协同培养机制可采取优化培养方案、加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增强各方主体合作制度保障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