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论语》"雍也篇第六"中"夫子矢词"困惑着历代学者:其一,孔子与弟子言语,何必指天发誓?其二,"矢词"中"矢之"和"厌之"中的"之"该当何解?对于这些疑点,历来学者多数是通过说文解字来寻求答案。从文献上看,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探讨以上疑点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在前人说文解字的基础上,引入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关理论探究"夫子矢词",重点考察选择这一特殊语言形式背后的原因,进一步证明系统功能语言学"形式是意义的体现"的观点,并验证将话轮、衔接、连贯等概念应用于探讨《论语》雍也篇第六"夫子矢词"及其英译问题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我们的研究旨在拓宽《论语》及其英译研究的思路,为《论语》的今译和英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陈炼 《海外英语》2013,(22):153-154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研究和语言的社会功能必须紧密联系,而公示语英译是一种社会语域下的活动,是一种社会行为文本,所以,在进行公示语英译过程中不仅应该考虑语言层面上的忠实,更应注重其社会功能的是否对等,因此,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理论—语域理论对公示语英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试图借助语域理论来探索在公示语英译过程中如何能更为有效地实现语域的正确转换,从而提高公示语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论语》英译史上,不少译本中存在误读现象。《论语》英译中的误读可分为两种: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前者是因为译者中国语言和文化水平有限造成,后者则是因为译者为了达到其特定的翻译目的而有意为之。不管是无意识误读还是有意识误读,最终造成译文和原文相差甚远。在以后的中国文化外典籍译中,应该尽量避免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4.
庞德英译《论语》冲破了原文语言的束缚,进行创造性的改写,从而造成了对原文的误译。从“学而时习之”的对比翻译探讨庞德误译《论语》的体现;从改写理论的视角分析误译的原因;并揭示庞德的误译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论语》英译已经由来已久,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论语》英译研究课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典籍的英译和中国文化传播。不同时期《论语》英译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也有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作为早期英译《论语》的第一位中国学者,辜鸿铭的《论语》译本在西方的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本文认为,其“以西释中”的英译策略是历史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文章从译者的生平、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辜鸿铭的《论语》英译误读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典籍英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尝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元功能视角审视翻译研究和戏曲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从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这两个元功能入手,尝试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关汉卿杂剧《单刀会》(《关大王单刀会》)英译文本与剧作源语文本的意义切合度。杨宪益《单刀会》英译文流畅优美,传神达意,但在一些细节上仍有可商榷之处。该剧英译文在词语层面,一些文化典故词语漏译和误译,或进行文化简化,造成译文文学性降低,同时也造成概念区分度缺省。在小句层面,译文改动了原文的及物性,关系过程误译为心理过程,造成译文意义溢出。相对于概念上的误译,译文在人际意义上的误译漏译更多一些,混淆或过于弱化了原文称谓与数字的人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运用及物性分析对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代表作《望岳》及其两则英译文进行了对比和鉴赏,以此尝试着以一种较为客观的视角分析古诗英译,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古诗英译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运用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对译本中不同类型的成语英译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翻译方法所达到成语英译效果,以期能对后续翻译实践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0.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其中的衔接系统,逻辑-语义关系和主位结构对唐诗《回乡偶书》的三个英译文本进行分析,从而在功能语篇视角下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1.
《论语》作为中国重要的古籍之一,传达了中华民族的社会价值和伦理道德。在《论语》英译研究中,学界多从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角度来进行研究,鲜有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者。本文将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刘殿爵《论语》英译本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得出,在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中,体现了译者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对翻译策略进行相应的适应和选择,这样的处理方法准确传达了《论语》的精髓,真正搭起了传播传统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境理论出发,以中国古典戏剧代表作《牡丹亭》及其译文为研究对象,尝试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对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译文是否最大程度上传递了原文语境下的意义和功能,以及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应用于中国古典戏剧英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该文采用定性分析及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格律、意象、意境、语言风格等层面对《离骚》的三种不同英译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汉诗英译在再现原作风格方面的规律及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语用充实是翻译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关于语言使用与认知的过程。在跨文化翻译实践中,译者要基于某一特定语境下对原文的信息空缺进行语用加工,并对译入语进行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信息充实和顺应,从而寻求原文和译文的最佳关联。本文以关联顺应为理论框架,从语用充实的视角探讨《论语》的英译,以期为今后的典籍翻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概述了《论语》翻译中的问题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渊源的基础上介绍了语境理论,以语境理论为指导,围绕情景语境中的三要素(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对《论语》所反映的情景语境进行了宏观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教学情景语境为《论语》的基本情景语境的结论,进而通过翻译实例的分析,探讨了将教学情景语境应用于《论语》语篇翻译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汉英文化差异和谚语的语言特征,汉语谚语英译存在表达不当的问题。本文依据弗雷格的涵义与指称理论,以《马首农言》英译为例,分析农谚在英汉表达中涵义与指称的异同,指出农谚误译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文化意象的理解不当。研究成果有助于译者注重意象涵义的对应转换,推动基本概念的英译修正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论语》英译研究的适用性,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以威利、理雅各以及刘殿爵的英译《论语》中的个别翻译范例开展功能语篇分析。通过给予三个版本客观的评价,来对比原文和译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借鉴功能翻译理论框架,选取西安、青岛和荷兰芬洛三家世园会官网中的“本次世园会介绍”英译文本为研究语料,通过典型例证,进行文本、文化和语言三个层面的对比分析,呈现三者的共性与差异,以综合评估英译文本的翻译质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世园会官网英译的若干策略,望对国内世园会外宣网站语言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中华典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典籍英译已经成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典籍英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过程,而且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中西方的认知体系间存在差异,因此,如何让我们的英译典籍受到西方读者的接受与肯定,是典籍英译所面临问题的重中之重。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而词汇是认知范畴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范畴化角度入手,通过对许渊冲版英译《宋词三百首》中的文化词汇英译过程中的范畴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词汇范畴化翻译策略在典籍英译中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4种英译文作语篇功能分析。分析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语言学分析帮助我们揭示一些诗学分析方法容易忽略的汉诗英译问题;二是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