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最近,姚雪垠同志在《历史研究》第五期上发表了《李自成自何处入豫?》一文,文章的主要论点有三个:一、李自成起义军进入河南以前息马于郧阳深山之中;二、李自成起义军是从郧阳均县之间的“小路”入豫的;三、进入河南的时间是崇祯十三年十一月中旬。对这三个论点我都有不同看法。现将个人一孔之见写出来,同姚雪垠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2.
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城,明朝灭亡。吴三桂引领清兵入关,打败了李自成的起义军。清兵占领北京,并随即大举南下。明朝皇族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南明)政权,试图对抗清军,但随着扬州城被清军攻破,  相似文献   

3.
十七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这次起义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新的创举,把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斗争推到最高峰。起义军所提出的“均田”、“免赋”、及“平买平卖”等口号,就是这次起义的特点。李自成起义军提出这些口号,正是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土地高度集中;劳役赋税之繁重;尤其反映了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高度发展。关于李自成起义军“均田”问题,很多同志认为“均田”是用来动员农民、组织农民有力的革命口号,  相似文献   

4.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史实: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建立“大顺”政权,推翻明朝腐朽统治以及起义的失败。 2.认识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起义军推翻明朝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起义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胜利面前滋长骄  相似文献   

5.
崇祯测字     
<正>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史称明思宗,崇祯是他的年号。话说李自成兵围北京,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崇祯皇帝明知大势已去,却不肯束手待毙,依仗北京城高壕深,坚守不出,以待救援。闯王义军攻城不克,损失惨重,军师宋献策献计,让闯王设法动摇崇祯坚守孤城的决心。他附在闯王耳边,如此这般说了一通,闯王听了连连点头。第二天,宋献策乔装扮成一测字老先生,混入北京城内,在皇宫附近摆下测字摊,一幅白布招牌迎风摇摆,上书:"鬼谷为师,管辂是友。"  相似文献   

6.
地处川、陕、鄂交界的。郧阳",是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忘农民起义军的基地.在这场战争中,郧阳人民作出了重大的牺牲,为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推翻来明王朝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二卷出版以后,有不少读者提出疑问:作者把李自成写得那么好,将来怎么写他的失败呢?这样的人怎么会失败呢?请认真读读第三卷吧,它会帮你拨开心头的疑云。《李自成》第一、二卷写闯王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惨淡经营,不屈不挠,谦躬谨慎,奋发图强,对百姓爱惜,对将士诚挚,因而深得人心,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从商洛山进入河南后获得了大发展,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相继来投,破永宁,克洛阳,杀万安王、杀福王,革命形势蓬蓬勃勃。第三卷写闯王事业继续发展,义军领袖罗汝才前来相就,连张献  相似文献   

8.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李牟,其人之有无,由于史籍中记载简略,且有失实之处,成为一个悬案。依据新发现的博爱《李氏家谱》及实际考察所获得的材料,李牟实有其人,故里在今河南博爱唐村。他的父亲李自奇为拳师。他出身秀才,能文能武,加入李自成军后为将,与堂兄李岩同时遭李自成冤杀。  相似文献   

9.
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推翻明王朝之前,曾在河南地区取得巨大的胜利。现在来探究有关这一胜利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两点意义:其一,李自成起义军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10月占领西安,次年2月初渡河东下,夺取北京。一路势如破竹,仅仅一个半月的时间,就于3月19日攻占了明帝国的统治中心——北京,颠覆了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残暴统治。猛然看来,这样巨大的胜利似乎得来甚易;其实,这次胜利只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反明斗争整个过程的一部分,在这以前,起义军曾和  相似文献   

10.
一明末农民战争,世人每乐道荥阳大会。实则,荥阳大会只是起义军初期的一次重要军事会议,而更重要的,当推永宁会议。永宁会议是起义后期各路领袖齐集永宁研究对明王朝发动决定性进攻的一次重要军事会议。两者相较,后者的重要性较前者有过之殆无不及。从荥阳大会到永宁大会,标志着农民起义的一个飞跃。崇祯十一年(1638年)四月,各路起义军连续失利,官军气焰嚣张,张献忠为了保存实力,投降了明朝,使明朝得以全力进攻李自成。当年八月,李自成败于南郑,遂撤兵北上,想与集结于潼关外的罗汝才等部起义军会合。及进至潼关南源,始知罗汝才已经战败南撤,潼关外无人接应。十月,李自成陷入洪承畴、孙传庭所设埋伏,进退维谷,只得潜入商、雒山中,收集余众,徐图再起。当年冬,罗汝才也投降了明朝,一时革命形势,处于低潮。  相似文献   

11.
梁山军不是农民起义军.因为它不具备农民起义的特点:梁山军不是农民;梁山的大小头目没一个是因为吃不上饭而上梁山的;梁山军是受招安不推翻统治:梁山宋江镇压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梁山军不代表农民利益。宋江不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出卖粱山军的内奸。  相似文献   

12.
诸城文化馆征集到的一方元帅监军印被误定为农民军李全的遗物,成为 国家一级文物,这是不符合史实的。从对金国兵制以及李全一生行事的考定看,这方元帅监军印是金国军印,与李全无涉。  相似文献   

13.
南宋川陕战区战略地位重要,在南宋国防安全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确保充足的粮食供应,南宋通过和籴、科籴等方式籴买粮食,筹集到大量军粮。南宋将川陕各地籴买到的粮食通过陆路和嘉陵江水路两条路线运往边防前沿,这为川陕边防的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川陕战区军粮籴买与转运中,出现了诸多弊端,成为当地民众的沉重负担,体现出军队物资供应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南宋川陕战区军粮的籴买与转运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军队物资供应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4.
李继迁在宋太宗、真宗两朝时,以夏州为中心建立地方割据势力,与宋廷展开长期争战,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积极扩充势力,为后来元昊建立西夏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太宗时,李继迁曾一度归顺宋朝,以后又叛宋自立,不断侵扰宋朝西北边境。真宗初,李继迁再次归顺宋朝,以求暂时缓解双方尖锐对立的矛盾,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宋真宗考虑到长期战事已经引起西部边境民生凋弊的实际状况,再加上即位之初稳定政局的需要,于是接受了李继迁名义上的归顺,并赐予李继迁国姓及官爵。  相似文献   

15.
不论是独揽禁军日常训练、调动和将校任免权,还是战时或御驾亲征,或居中遥控,不授大将以重权,都表明宋太祖是“将从中御”的始作俑者。“将从中御”是宋太祖就宋初具体的政治、军事形势所采取的针对性很强的举措,也取得了巩固北宋政权的良好效果。宋太宗在主客观诸条件已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仍然机械地照搬“将从中御”,加剧了宋军在对辽战争中的惨败,遂难逃后人诟病。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谓高句丽军事问题是指高句丽军队发展、军队部署、军事指挥系统、军队构成及装备等方面的问题,它是研究高句丽历史中一个具有较大学术价值的问题。高句丽的军事发展在高句丽建立、发展、强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高句丽之所以能够不断扩张领土,逐步走向强大,最后  相似文献   

17.
宋太宗对辽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均以失败告终。两次北伐中,军粮需求量大、百姓不堪重负;幽州及其周边遭遇兵燹,军粮供给受限;军粮征调地域较广、转输难度大。以上军粮供应的困境限制了宋军的军事行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宋太宗两次北伐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李纲是南宋抗金名臣,以忠诚义气炳然史册。他著述甚富,诗文留存也较多。建炎二年,他被谪移万安军,于是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海南之行。虽然路途艰难,所经之地也多荒绝之乡,但李纲却以平静坦然的态度面对这一折磨。他一路上作诗近百首,绝少悲怨之气,却多忧国之泪,呈现出雄健光明的风格面貌。李纲诗歌的忧国情怀与刚健之气开启了南宋爱国文学的先声,成为南宋文学的最强音,有力推进了南宋文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宋史·礼志》的史源,前人虽多有论说,然均存在程度不一的不足之处。在《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官私记载与《宋史.礼志》比对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宋史·礼志》的史源,很可能是《国史》、宋代官修《会要》、《文献通考》等史料价值极高的官私著述。  相似文献   

20.
“哩”是唐代出现的语气词,最早写作“襄”,随后又有“里”、“俚”、“哩”等几个不同的书面形式,而以“哩”最为常见。学者多认为“哩”的书写形式出现于宋元时期,通过比较宋元明时期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白话文献可以认定,”哩”应该是明代才出现的书面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