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懂不理解的词语和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词语,以便他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景阳冈》中的“挨”,就是这样一个词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的:首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读课文最后一节:“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描写武松打虎后下冈的?”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读后即可明白:“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一步挨下冈来。”我把“挨”这个字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挨”是什么意思?学生只能从字面上或查字典理解,认为“挨”是“顺次”“靠近”的意思。有的…  相似文献   

2.
“理解”一词,在我们的教育表达中是十分常用的。比如老师对学生说:“你理解了吗?”“你是如何理解‘人是文化的载体’这个命题的?”“你理解起来有什么困难吗?”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并不同于电脑对于信息的加工。人对于事情的理解受制于许多的因素。理解并不是某种纯粹的智力活动.而是完整的人的心智活动,包括心灵的——自我审思、扣问心灵,也包括智力的——回忆、推理、判断、想象等等。  相似文献   

3.
“理解”一词,在我们的教育表达中是十分常用的。比如老师对学生说:“你理解了吗?”“你是如何理解‘人是文化的载体’这个命题的?”“你理解起来有什么困难吗?”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并不同于电脑对于信息的加工。人对于事情的理解受制于许多的因素。理解并不是某种纯粹的智力活动,而是完整的人的心智活动,包括心灵的——自我审思、扣问心灵,也包括智力的——回忆、推理、判断、想象等等。  相似文献   

4.
“理解”一词,在我们的教育表达中是十分常用的。比如老师对学生说:“你理解了吗?”“你是如何理解“‘人是文化的载体’这个命题的?”“你理解起来有什么困难吗?”理解并不是某种纯粹的智力活动,而是完整的人的心智活动的一部分,包括心灵的——自我审思、扣问心灵,也包括智力的——回忆、推理、判断、想象等等。  相似文献   

5.
某海军电子工程学院邓传珏教授发明了一种高效记忆法———“链式记忆法”,被称为学习的“金钥匙”。例如:我们要记住一个汉字“黔”,如何快速准确地记忆呢?第一步:看清———第一眼要看清、看准“黔”,这个字的形象,给大脑输送一个清晰而准确的信号。看清“黔”的左右结构由哪些笔画组成,尤其注意右边偏旁是“今”而非“令”。时间3秒钟。第二步:熟读———即连续诵读,或默念,或拼读“黔”字的拼音“qián”3-5遍,时间3-5秒。第三步:释义———即连续读完后立即理解、记忆“黔”的意思(贵州),次数2-3遍,时间3…  相似文献   

6.
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每一年都有许多次教育研究部门或教育管理部门组织各种各样的优质课、公开课或观摩课。怎样才能锻造出一堂好课?我觉得除了尽量释放在学校里所学的各种教学理论,诸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之类以外,重要的是要从两个词入手,即“摩课”与“磨课”。  相似文献   

7.
陈关根 《青海教育》2001,(11):25-26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领会课文表情达意的方法和作用。古人云:“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这种“思”与“言”的能力就是语文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这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起码要求。怎样才能把语言文字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应该从词和句的训练入手。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能独立运用,表达一定的意义。句子是由词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相似文献   

8.
学问与“学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学问一词,在汉语中有完整的词义。它与知识、见识等是同义词,此时学问是一名词。学问,又可是一个动词,意即学习提问,学习如何发现疑问,学着发问,学着问问题,学着质问。为了区别上述两种不同含义,暂且将后一种含义下的学问加上引号:“学问”。学问与“学问”之间有很奇妙的关系,由于这种关系,使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知识与“学问”的关系,理解用学问一词表达知识的合理性、深刻性。我们对学问与“学问”之间的密切关系作如下的分析。一“学问”会使人更有学问知识本就产生于问题。例如,水为什么会沸腾?水又为什么能结冰?为什么…  相似文献   

9.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师:你们觉得能用“饱经风霜”来形容我吗?  相似文献   

10.
“张冠李戴”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的重点词之一。教学时 ,可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步———理解1 抓重点字“冠”对整个词作一般理解 :“冠”是帽子。“张冠李戴”是指把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 ,比喻把事情搞混了。2 联系上下文理解 :课文中哪句话说出了这个词的意思?(“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第二步———运用1 让学生从学习、生活实际中举出“张冠李戴”的事例。2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找出事物间的联系 :她为什么“张冠李戴”?为什么会“囫囵吞枣”?3 根据“张冠李戴”和“囫囵吞枣”的联系 ,用这两个词说一…  相似文献   

11.
徐静 《辅导员》2010,(3):17-18
最近,有同学跑来问我:“徐老师,有个词我不知道怎么写才正确。您说,是‘发奋图强’正确,还是‘发愤图强’正确?”  相似文献   

12.
从众多学术期刊的英文目次表中归纳出对“素质教育”一词的 8种不同译法。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项重大改革 ,具有深远地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素质教育”一词的丰富内涵应有准确、规范、固定的译法。  相似文献   

13.
说“雪藏”     
近年来,“雪藏”一词频繁地出现在报刊、网络上,如某明星被雪藏,某球队主力被雪藏,某产品被雪藏等,但在一般的词典上却很难查到这个词。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来自何处呢?  相似文献   

14.
what还是which?     
一次,一位学生问我:“‘你在哪个年级?’译成英语是‘Whatgradeareyouin?’还是‘Whichgradeareyouin?’,有人说第一种译法正确,也有人说两种译法都正确,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看一段Tom和一位shopassistant的对话:Shopassistant:CanIhelpyou?Tom:Yes,please.Shopassistant:Whatwouldyoulike?Tom:Idlike(tobuy)apen.Shopassistant:Wehaveonlytwokindsofpens.Whichwouldyouprefer,HeroorChanghong?Tom:IthinkIdpreferHero.对话中售货员问汤姆“你想买什么?”,第一次询问使…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又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建议”中多次提到“理解”,那么,究竟何为“理解”?从古至今,人们对“理解”的理解经历了从表象到实质、从主观臆断到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6.
初中英语教材中have一词曾多次出现,译成汉语时have有各种不同译法,现把have的不同汉译做如下归纳:  相似文献   

17.
徐蓉 《双语学习》2007,(11M):177-178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里有一组以“要”字为构词核心的词,常称为“要”类词。本文对动词“要”,助动词“要/不要”,连词“只要/要是”及与“要”字相关的名词,形容词等进行认知角度的研究,并对不同词性的“要”的不同语义的译法进行了对比和归纳。从语义和翻译两个方面对“要”类词进行分析论述,讨论了语义语境,所接成分和词性差别对“要”的英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找次品》的学习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是:怎样理解“保证”和“至少”?为什么要分三堆?为什么要尽可能平均分?教学中可以利用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找次品”的原理。一、定位原理——觅“题眼”1.出示题组(1)有3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次品),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2)9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  相似文献   

19.
“个性化教育”与“自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个性”一词被理论界炒得火热,就连中小学生们也常把它挂在嘴边,他们受现代思潮的影响,一直想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问其“怎样才算作有个性”,答曰:“课堂上可随便说笑,爱怎么坐就怎么坐;想听课就听,不想听,可以睡觉或做其它事情?作业想做就做,不做也没有关系……”这是笔者对上海市某一中学高二学生调查所得出的结论,这引发了笔者的深思:这就是我们当代学生所追求的“个性”吗?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具有怎样“个性”如的人呢?个性教育是不是就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发展?为此,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谈一谈个人认识。一、…  相似文献   

20.
在2013年,“土豪”一词频繁地为人们所提起,其翻译也成了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针对现在网络上出现的“土豪”的几个翻译版本,以Leech的语义七分法为理论指导,探讨“土豪”的英文翻译,指出译者可以从语义七分法出发,在充分理解新词的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感情意义和风格意义之后,争取在目的语中找到能体现词各方面意义的译文。最后提出了该词的建议译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