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任侠风气所包含的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心理通过其任侠、咏侠活动,已成为他们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任侠精神中表现出的对于勇武豪爽、建功立业、自由享乐等人生理想的追求,参与了文人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构建。他们将侠或任侠精神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形成颇具时代文化精神的审美情趣,表现出初盛唐任侠风气与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并由此带来了唐人咏侠诗潮的高涨和边塞诗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宋人咏侠,与宋代任侠风气、民族矛盾、宋代武林、绿林、市井、秘密帮会等现实生活紧密挽结,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价值体系。宋代咏侠诗内容丰富、气象恢弘,富含时代精神,在对晋唐咏侠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中呈现出独一的审美特质,闪耀着理想的光芒。宋代咏侠诗上承晋唐咏侠传统、下启金元咏侠之风,是咏侠诗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宋代咏侠诗从宏观上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不但能够填补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而且对于探讨文人的时代精神和独特个性都有重要价值,进而还可为研究中国文化在宋代的承传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燕赵豪侠地,慷慨赋诗篇——论唐代河北诗人咏侠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  高琴 《保定学院学报》2008,21(1):103-106
有唐─代,社会上任侠思潮盛行,河北诗人依托燕赵大地"好气任侠"、"悲歌慷慨"的传统风俗底蕴和地域文化优势,热烈赞美任侠精神,以好勇重义、脱略使气的侠士自命,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咏侠诗篇,以其豪迈的气势和阳刚的美学风貌,为唐诗"风骨"质性特征的成熟注入了刚健浑厚的内蕴,在唐诗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侠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产物,它产生于民间,扎根于民间,盛行于民间。唐代侠风炽盛,任侠使气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思潮,进而上升为唐代士人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唐一代咏侠诗创作空前繁荣,侠的形象在诗歌、小说中大量出现。这时,侠就具有了一种符合象征意义,它本质上是唐代士人主体意识的张扬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诗歌意象的选择,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和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感情。嵇康是中国文化长河中充满魅力的文人之一,他的诗歌“旷达高亮,峻切清远”,他的人格魅力也是为后人不断感慨赞颂的。他的诗歌意象是其诗歌魅力与人格魅力的完美结合,如果把嵇康诗歌中那些情态生动、仪态多变的意象进行整合或连缀,便足以向人们重现嵇康当年的玄远气度和名士风采。  相似文献   

6.
嵇康锻铁与服散养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锻铁是嵇康生平事迹中不可忽视之点。它以躲避政治迫害为首要目的,又与当时士林盛行的吃药之风密切相关。它是作为服食家的嵇康的一种身心调养术。嵇康笃信神仙,这就决定他必然讲求吃药,其中以五石散最为常见。锻铁与服散有重要关系。服散对嵇康的生活、性格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武侠文化在冷兵器时代生存的社会文化基础和历史基础,虽然重文轻武之俗由来已久,但任侠之风仍延绵不绝,其根本原因是其文化底蕴与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深度的切合,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嵇康是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历来学者都认为其因得罪钟会而被司马昭杀害。然而,人们却忽视了嵇康自身的一种不合时宜的死亡因素,即他的亢龙精神。由于是非太明,而陷入“坚白之昧”的迷惑中。遵从庄周之道,便拥有“独有至贵”的品质。而他刚烈的性格,最终导致其临别悔恨、雅志难施。这些,都是嵇康亢龙精神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9.
《七侠五义》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侠义之士,讴歌和赞美了其"侠之忠"与"侠之义",并且使这些侠士及其侠行、侠节,侠行成为贯穿小说始终的一个核心和主体。作为"侠士"的代表人物,展昭的形象历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初读《七侠五义》认为展昭只是"侠之忠"的刻骨追随者,但是在深入了解作品的的写作背景后再读这本书,则发现展昭身上所体现的是另一类"侠之义",展昭就是"忠义两全"的完美结合者。  相似文献   

10.
"命"与"逍遥"--论庄子的心境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哲学的根本宗旨是超越规律而实现自由。他所主张的“安命”就是人生虽然无法避免命运的限制,却可以改变对命运的态度,其根本方法便是“心斋”和“坐忘”。在庄子那里,“有”与“无”是相即不离的关系,“有”和“无”之辨落实在命与逍遥(自由)的关系上,强调命与逍遥的合一,规律与自由的合一,亦即安命的根本义蕴所在。  相似文献   

11.
武侠小说的本体包括两个根本方面———侠文化和通俗小说,武侠小说的本体研究即是探究武侠小说与侠文化及通俗小说的本质关系。从武侠小说与侠文化的本质关系来看,武侠小说是侠文化的文学形式和重要载体,武侠小说是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形态,而且两者关系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12.
第一 ,广松涉认为 ,他提出的“关系存在物”和“物象化理论”既是他对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也是他对他的哲学方法论之基础的表征 ;第二 ,提出关系存在论和物象化理论 ,是马克思、恩格斯超越和扬弃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传统哲学的重大哲学变革 ,也是他们能超越近现代人本主义的利器 ;第三 ,物象化理论不仅关系到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同时也关系到马克思哲学体系的构成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科学主义的客观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主观主义之科学的理论支撑点。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化学“雅俗”理论审视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结合古代体育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特殊时代背景,具有创新性地探讨了古代体育文化“雅”“俗”之分的原因、现象、特点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14.
嵇康是魏晋学术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魏晋时期最有个性的作家,他所展示的精神风貌、思想深度和人格魅力以及其创作的文学作品,给后人无限的启示。本文通过考察嵇康的主要诗文作品,对其文艺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他对文艺本体的认识以及他的文艺思维论。  相似文献   

15.
匡超人遇马二先生非“江湖邂逅”之巧遇,文本内在逻辑的合理梳理表明,马二先生之“予”与匡超人所“取”,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一出戏。匡超人言说孝道,表落魄的真正动机是希望得到马二先生的指点和同情。他流落江湖,难以找到谋生出路。回家后的“用心在孝悌”是为获得功名富贵而进行的人性作秀的表演。他的流窜江湖的恶迹是人性做秀被无望的现实剥离后“存在意义失落”的自然延伸。  相似文献   

16.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贾平凹在塑造他笔下的男性形象时自觉不自觉地继承了"儒"与"侠"两种文化资源。金狗是"儒"的代表,表现了多情重义、仁义精神和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雷大空是"侠"的代表,他们敢作敢为、惊天动地,却又鲁莽缺乏理性,最终是同归于尽的结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化结合、文化比较和文化整体阐释的角度,发掘了中国儒学文化与侠文化的理论结合点,对儒侠文化进行了系统阐释。笔者从儒学文化和侠文化两者各自的内容与内涵入手,完成了两者共同点的确认,从而在共同点上发现文化的兼容与联系,达到共通的理论发现。基于共通之处,研讨理论结合,在结合点上深化儒侠的概念,并与两种缘起文化不同的内容与内涵系统结合,进一步完成整篇文章的论证过程。  相似文献   

18.
嵇康人格分而视之可谓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理想人格中有高扬在外的道家的自然、恬淡与无为,也有蕴籍于内的儒家的执著、慎独和责任;现实人格中有道家出世的超然,也有儒家入世的刚肠疾恶.由于主客观原因,嵇康的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发生断裂,不断地冲突,从而酿成他的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19.
"文化诗学"作为文学理论的新构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学理论的危机在于脱离现实文艺状况。文学理论的新发展要从联系现实问题入手。“文化诗学”是要求把对文学文本的阐释与文化意义的揭示联系起来,把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贯通起来,在文学研究和批评中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揭示出现实所需要的文化精神,最终追求现代人性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诗学”有三个维度、三种品格和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20.
袁宏道游记散文呈现出来的多样统一之“形”的灵动美,是与他先进的审美观和“爱奇尚异穷新极变”的审美意识及心灵里那些“丑的格式塔”驱动的任性适意美相对应的。袁宏道提出的类似格式塔心理学的异形同构的观点,揭示了审美经验的形成过程和游记散文的“物化”规律。他自觉地大量地运用这一重要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从而把山水审美心理化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袁宏道游记散文“图底”结合构成的格式塔,显示出了一种独特的“力感”美。他描绘的市井风光画面,具有较高的审美心理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