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文倩 《青年记者》2016,(30):34-35
“娱乐产品”作为国家形象营销的新载体 互联网时代,受众接收信息的主动性增强,传者应采取以认知主体为中心的服务式传播和对话式传播,由“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从“宣传”到“营销”,正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型阅听模式和传受关系对传播者提出的要求. 就国家形象的传播而言,从“宣传”到“营销”实质是将传播行为从政府体系向市场体系转移.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国家形象的传播是将国家形象作为一种特殊信息进行输出,对于受众来说是一次以时间、情感和意识为货币的信息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2.
试论新旧媒介的划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在传播学界在提到“新媒介”时一般指的是互联网,但是由于新媒介越来越多并且在传播上相互依赖的程度越来越高,以网络指代新媒介已无法清晰地体现出现代传播与传统传播的真正区别。笔者主张突出“数字化,”并以其作为新旧传播形态的分界。  相似文献   

3.
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32年提出并经过16年修正、补充而成的5W传播模式,在传播学界已是有口皆碑了。这个5W传播模式影响之大,以至在传统学领域形成了相应的5项专门研究,即“传者研究”、“信息或传播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者研究”和“效果研究”。 拉斯韦尔的功绩在于他通过这个5W传播模式正确地指明了传播学研究战略的主攻方向,帮助我们免于把注意力集中到传播的枝节甚至鸡毛蒜皮的问题上,使传播学界的主力军在近半个世纪里,把主要精力用在考察、研究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上,取得了巨大成果,为整个传播科学的长足发展奠定了深厚、扎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看,半个多世纪以来,拉斯韦尔的5W模式实在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传播科学大海上导航的灯塔。  相似文献   

4.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指出了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型的媒介,而新媒介必然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有些改变甚至是革命性的。本文从三个层面分析新媒体带来的信息传播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诞生于美国,基于大众媒体和信息传播规律的传播研究,从一开始引入中国到现在,本身就是一个跨文化传播过程。无论是用本土的理论来对它进行注解,还是拿着这个他山之石来攻我方之玉,乃至想要打碎重塑,都是一个跨文化对话的实践过程。因此,本文提出,传播研究的延伸,需要将传播研究归位——把大众媒体置放到文明演进和文化变迁的社会话语系列中去研究,首先要深化——以语言学为突破口,深刻认识话语的意涵,深化话语视角的理解和在传播研究中的运用;其次要转向——深入理解数字技术新媒介(medium)所带来的冲击,将传播研究的对象从作为复数形式的media(媒体)转向单数的medium(媒介),研究信息在媒介言语、媒介语言进而媒介话语中的整合效应,将整合传播的理念从逻辑上予以清晰化。或可由此开始建构传播学的内生话语系统,为传播研究趟出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媒体研究的若干热点——2006年新媒体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静 《新闻知识》2007,(2):27-30
随着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由新兴电子技术带动的新媒体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引起了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新媒体研究更是迅速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大部分专业期刊都为新媒体研究开辟了专栏。本文,即以2006年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中关于新媒体研究的论文为据,对新媒体研究的新问题、新成果进行基本的梳理和评价。一、新媒体特征的传播学分析迄今为止,国内学界对新媒体的定义依然不尽相同。程洁认为:“‘新媒介’中的‘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永远是与“旧”、“传统”等词相比较而言。……‘新媒介’作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7.
每个学科研究方法与思路的发展,均是伴随社会发展而渐渐完善的,而新媒介的诞生,为传播学研究带来了全新方法与视角,转变了以往传播学研究思路及方法.本文以新媒介下的传播环境新特点入手,分析了新媒介环境下传播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报告基于对2023年发表在6本英文传播学期刊的449篇论文进行主题编码,梳理了本年度西方传播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与研究趋势。具体而言,本报告遴选出以下十项热点研究话题:政治信息行为、平台算法优化与审查、数据化、老年群体的媒介使用、浪漫关系、研究方法反思、(后)疫情时代的工作体验、疫苗犹豫、传播的跨国情境、科技伦理协商。通过对这些研究议题的梳理,本报告进一步总结了新近西方传播学研究的三项特点:在政治传播、平台研究、新兴技术、数字不平等等领域中持续进行大量的学术生产,体现出明确的现象和问题导向,强调不同方法乃至学科之间的对话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发展传播学在二战结束后逐渐受到了西方学界的重视,并由欧美国家扩散到世界各地。亚洲地区为发展传播学的学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有关亚洲发展传播学的文献资料,从研究国别、研究议题、理论范式概括了亚洲发展传播研究的学术动态。从研究国别来看,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成果较为丰硕。从研究话题来看,经济发展的“软要素”、健康传播与公共卫生、性别平等与家庭生活、农业与农村发展、媒介技术与边缘化社区和传播的权力问题等议题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主要对象。从理论范式来看,包括社会营销、娱乐教育、健康促进、参与式传播等主流理论范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亚洲地区既提供了丰富的发展传播实践案例,也在方法模型层面实现了创新,但在理论范式层面缺乏具有挑战“西方中心主义”的“亚洲中心的”理论群。  相似文献   

10.
1.对当前广播界电话参与的实际情况和优势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直播加电话参与把广播办成了扩大了的人际传播,发挥了广播的最大优势,其功成的基本要素是为受众提供了情感满足。 2.回顾了大众传播学从“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的发展历程及其社会根据,介绍了“以传者为中心”的三个理论模式,考察了中国受众在传播内容面前由被动接受到自主选择的历史沿进过程。 3.分析了1986年底开始的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改革和目前广播界大规模的电话参与,认为它们体现出中国广播界乃至新闻界改革的大众传播学道路——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道路,这是中国新闻改革的最大成果,是一条在现实条件下稳妥可靠的改革道路。本文最后就“以受众为中心”的理论与党性原则的关系问题,“以受众为中心”与媒体文化发展战略问题,新形势下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方向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新闻界普遍关注如何增强新闻宣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新闻宣传的效果。 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看,新闻宣传一般有三种模式:第一种以媒体为中心,强调媒体的主体地位和传播的单向性,即从媒体向受众的直线性单向传播。第二种以受众为中心,强调宣传效果的决定性。第三种模式是一种综合折中的做法,认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而非简单的“刺激-反应”或“需要-提供满足”。比较而言,第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2.
认知传播跨越认知科学和传播学两大学科的知识系统,其理论建基于两大学科知识结构关系的耦合处,这种耦合体现于传播学在社会实践经验方面与认知科学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中关注对象即主体人的心智活动这一交汇处,带来了当前传播学研究的"认知转向"以及认知科学研究的"传媒语境化"考量。当前广播电视研究面临现实层面和理论层面双重变革,认知传播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方法路径,以本体理论、内部关系理论和外部关系理论三大框架予以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整合视野,推动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从传统偏重形而上转而突出广播电视本体的专业化分析,拓展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科学化空间。  相似文献   

13.
“小新闻”走向“大传播”,是指新闻传播学突破以采写编评、媒介经营管理等新闻业务和媒体内部业务为主的传统新闻学教学与研究,也突破以“受众为重点、效果为目的”的大众传播学领域,走向以互动、沟通为重点,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索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之间关系的宏观研究.从“小新闻”走向“大传播”,是为了适应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新闻传播学科自身必须进行的新的调整、突破与转向.  相似文献   

14.
陈艳花 《青年记者》2012,(33):34-35
人类历史上的第六次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互联网等新媒介日益成为深刻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主流媒介。在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诸多新问题,本文以重庆少数民族地区为观察视角,拟从传播学视阈探讨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1月下旬,《全国首届新媒介与传播革新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鉴于网络、移动通讯、数字电视等新一代媒体得到全新发展,对"新媒介与传播革新"的论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已是新媒体开发与运行的业界、新媒体引发传播学全新研究的学界、以及有效管理新媒介的政界所不能回避的话题,业界、学界和政界人士的共同对话成为新媒体发展的必然需求。为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举办了此次论坛。论坛共收到论文82篇,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  相似文献   

16.
米楠楠 《新闻前哨》2022,(20):77-78
谣言是传播学中的重要概念,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谣言信息层出不穷,逐渐形成了规模空前的“信息疫情”。而在谣言传播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个主导谣言传播的人物即“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谣言传播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受众主要的信息源;他们对于信息的筛选、传播等行为,在一定层面上直接决定了信息接收者的生活方式以及心理状态。因此本文从疫情期间“意见领袖”在媒体平台主要以人际裙带关系的方式进行谣言散布和传播为例,分析其影响并且提出整治措施,以期为今后社会突发性事件的谣言传播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传馨 《今传媒》2015,(3):22
主持人语:信息化社会,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交互性和碎片化等传播特征体现愈显突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颠覆式创新致使组织传播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信息传播创新模式无疑是推进组织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保障。信息社会语境下,新媒体的传播发展呈现出“以人为本”的趋势,从而影响了媒体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新媒体在传播学理论视阈下体现出新兴的传播特点,这就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作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深度挖掘并分析传播新模式对完善组织结构、提高组织信息传播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导向”是个使用频率很高又非常年轻的概念。《辞海》里没有这个词。与“导向”相近的词有两个,一个是“导”,一个是“引导”。“导”有四个义项:引导,疏导,传导,开导启发;“引导”有两个义项:带领、向导,导引。据此,可以把“导向”概括为引导,即引领指导;或指向,即指引方向。从这里可以看出,导向有着鲜明的主观色彩和明显的倾向性、指向性。 谈到舆论导向,从传统新闻学的角度讲,我以为可以据此概括为:建立在新闻事实基础之上的某种意见表达、思想倾向或政治倾向;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则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传者立场、观点、…  相似文献   

19.
认知传播学以“认知”作为新的理论框架与方法工具,是近年来传播学科进行内部自我反思所诞生的重要议题.由于认知科学多样化理论脉络之影响,不同传播研究者在引介过程中依据其各自偏向,呈现出结构交叠的知识背景.从认知传播学目前的对话进展来看,主要已形成本土化、交叉化、细分化、实验室以及科学化五大进入路径.考量认知传播学未来建设,需要厘清如何继承与拓展传播学在认知研究方面的前期优势,并通过为其他学科提供呼应支持,提升在不同社会科学领域的被容纳程度;同时,也应当重新检视认知科学为学科理论框架建构带来的挑战.除此之外,认知传播的平台建设与科技层面实践亦是后续不容忽视的基础面向.  相似文献   

20.
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关键理论之一。当下媒介环境发生变化,传统的传播模式正在被颠覆,延续传统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思路,研究遇到困境。根据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形成的新模式,我们提出新的研究假设和新的议题显要性转移图,并做一分析,在新媒介环境下,由多元个体组成的社群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介对于人们想什么或者怎么想具有重要作用,个体和社群议程是大众媒介议程的重要补充源,不局限于以媒体议程设置为中心的单一研究方向,把使用新媒介的个体和社群对媒体议程的作用纳入研究的重点范畴,重视新媒介的平台作用,最后提出了新的议程设置的效果地图,归纳出了研究的新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