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我国是民族文化大国,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对地方民族文化的翻译是跨文化的翻译。哈尼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其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随着对外开放旅游的发展,哈尼族文化亟待向外翻译宣传,以促进云南西南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哈尼文化的知名度。本文着重讨论对红河州哈尼族“祭母节”节日文化的理解和翻译,供学界同仁交流,以共同加快促进红河州经济和哈尼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传统医药文化是哈尼族优秀文化“梯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哈尼族“梯田文化”最具产业化发展前景的要素。论文根据哈尼族传统医药的特色、现状及红河州实施哈尼族医药产业化开发所具备的基础条件,提出了对红河实施哈尼族医药产业化开发切合实际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正>1 前言 哈尼族在中国有125万余人,极大多数聚居在云南省的两山三江流域(哀牢山、无量山,元江、把边江和澜沧江).红河州有60万人,约占全国哈尼族人口的一半.而地处红河州西南部边境的红河、绿春两县,是全州哈尼族人口较集中的地方,约有35,4000人,哈尼族人口占两县总人口数的80%以上.在事关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掌握能够代表全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状况的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中,这两个县被选定为对全国 7-18岁哈尼族男、女中小学生进行体质健康调研的监测点.85年、91年、95年三次监测都是在这两个县的中小学生中进行的.两县现在校中小学生数为58555人,三次随机抽样的人数为15334人,其中纯哈尼族学生9813人,汉族学生、异族双亲的学生5521人.  相似文献   

4.
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的哈尼族,其文化独特且富有韵味。随着哈尼梯田申遗工作的稳步推进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积极对外宣传哈尼族文化也迫不可待。本文尝试对哈尼族经典古歌《神之歌》的第一章《烟本霍本》第一节进行了日语翻译及赏析,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郭晋勇  路敏  柳永禄  李冰 《文教资料》2011,(20):61-63,16
中国是民族文化大国,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宗教是永远存在的民族意识,哈尼族宗教文化有着其独特的一面。随着对外开放旅游的发展,哈尼族文化亟待向外翻译宣传,以促进云南西南地区的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哈尼文化的知名度。本文着重对红河州哈尼族经典古歌《烟本霍本》传播进行研究,对其英译,并进行评述,供大家讨论,以加快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田野调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红河州哈尼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了文化人类学阐释。在哈尼族先民的迁徙、自然环境、原始宗教、民族庆典、生产生活及社会制度构成的文化生态环境中造就了哈尼族勇武、雄健、彪悍、勤劳、朴实、聪慧的民族性情,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具有鲜明梯田稻作文化与山地水文化特征的哈尼族体育文化,在现代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民族文化大国,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对地方民族文化的翻译是跨文化的翻译。哈尼族文化有着其独特的一面。随着对外开放旅游的发展,哈尼族文化亟待向外翻译宣传,以促进云南西南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和提高哈尼文化的知名度。本文着重对红河州哈尼族经典古歌《烟本霍本》的传播进行研究,对其英译,并进行评述.供大家讨论,以共同加快促进红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是民族文化大省,云南红河州的苦聪族文化是最原始的文化,有着其独特的一面。随着对外开放旅游的发展,苦聪族文化引起了旅游者们的兴趣。本文着重讨论红河州苦聪族"畲皅节"节日文化的理解和翻译,供大家讨论,以加快促进红河州旅游文化的对外发展。  相似文献   

9.
云南哈尼族梯田是文化生态学的典型范例,也是哈尼族文化的本根。节日庆典是哈尼族传统文化赖以延续展现的重要载体,也从根本上从属于梯田稻作礼仪,它既是世俗的节日,又是梯田农耕程序的标志。因而梯田农耕祭祀是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人们把村泰民安、五谷丰登的愿望融入宗教情感之中,一代复—代虔诚地举行古老而简单的农耕祭祀礼仪,使这种宗教祭祀成了梯田文化的重要景观。  相似文献   

10.
具有代表性的哈尼族民间舞蹈,其持有者主要集居在红河县、绿春县、元阳县、元江县、建水县、墨江县等地。以红河州为中心朝西南方位呈扇形分布,是哈尼族居住比较集中的一片区域。哈尼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又分不同的方言和若干土语。这些持有者生活的地方较为偏远,有着自成一体的文化气象。文章对哈尼族民间舞蹈的生存和发展现状进行考察,在此基础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期对哈尼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传统医药化是哈尼族优秀化“梯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哈尼族“梯田化”最具产业化发展前景的要素。论根据哈尼族传统医药的特色、现状及红河州实施哈尼族医药产业化开发所具备的基础条件,提出了对红河实施哈尼族医药产业化开发切合实际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出现了一批少数民族现代节日。云南省普洱市作为哈尼族主要聚居地之一,目前出现哈尼族传统节日式微,现代节日蓬勃兴起的现状。文章就在节日举办地对节日起源、发展和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总结普洱市两个哈尼族现代节日所具有的一些共同运作模式,进而来窥探少数民族现代节日的一般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红河州哈尼族青少年归因风格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沃建中、孙慧明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对云南红河州341名哈尼族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哈尼族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采用整体可控的归因.哈尼族青少年男性比女性更多采用外在、持久稳定的归因.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多采用内部、持久、可控的归因.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200元以下)的哈尼族青少年倾向于采用内部、可控的归因.与父母亲一块生活的青少年更易形成可控归因.  相似文献   

14.
哈尼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服饰是其特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相对增强,哈尼族平日着装日趋汉化,但在本民族重大的节日,他们仍遵循传统的礼仪和穿着。对哈尼族老、中、青、少的十月年服饰进行田野调查和描述,为研究哈尼族服饰、民间美术、民族文化内涵提供较为完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昂玛窝",也叫昂玛突,是哈尼族融传统祭祀、节日、农耕礼仪为一体的全民族重大节日之一,是全民崇拜森林树木的经典案例,其活动内容是以祭祀寨神林为核心,祈求树神保佑人丁安康、五谷丰收、六畜兴旺。同时提示着月历和农耕程序更替的历法标志,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6.
哈尼族妇女作为哈尼社会中占一半的人口,她们也是文化的载体,她们身上保留了哈尼族传统习俗中的很多文化内涵。又由于妇女们长期以来与外界的联系较男性要少得多,因而她们身上保留的传统文化要多于男性。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她们身上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更深层面文化的影响。分析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哈尼族妇女的变化及这种转型对整个哈尼族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江城县龙富村位于云南省中、老、越三国交界处,这个哈尼族村落在近20年时间经历了橡胶种植、边境管理、基督教等带来的剧烈文化变迁。时间民俗的变化触及了这个哈尼族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通过民俗学时间研究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揭示了龙富村的时间观念、时间制度、生活节奏如何作用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文化调适。在稻作生计模式向橡胶种植转型的过程中,时间民俗文化经历了瓦解、失忆、并置与涵化的过程。跨境族群和生计改变的特殊现实,迫使龙富村哈尼族的岁时节日、历史记忆、生活作息形成一张新的民俗时间表,也透露出哈尼族村落文化变迁的内在时间机制。  相似文献   

18.
哈尼族传统生态伦理观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在追求人、畜、粮和谐的过程中,在探寻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的,并主要反映和体现在节日庆典、古歌民谣、神话传说、习惯法等文化生活中。哈尼族传统生态伦理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与强烈的生态价值取向,遵循严密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明晰的宗教礼仪,带有朴素的自然权利观及与自然和解的价值诉求,实现哈尼族传统生态伦理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并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9.
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哈尼族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祖辈世代聚居地区目前还处于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这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形态。文章以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共同基石"文化旅游形象"为突破口,对哈尼族地区"文化旅游形象"产生的根基——各种类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初步梳理,提出哈尼族地区"文化旅游形象"概念在对推进哈尼族整体文化旅游品牌的形成,促进哈尼族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所应具有的关键作用,以期对后续研究起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20.
水是红河流域哈尼族梯田生态文化的生命"血源",梯田灌溉系统是梯田生态文化的"血脉"。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始终贯穿于哈尼族整个生态系统中,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