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的人认为写小稿子成不了大气候,提高不了写作水平。笔者5年来写稿中感到,并非如此。从我爱好写作起,就为自己立下了规定:凡生活中可写的新闻题材,无论是一句话的标题新闻,还是三言两语的简讯,只要“碰”到,就用心写作。我在这不被人重视的写作的“羊肠小道”上,渐渐熟悉了文章的语言运用,谋篇布局,选角度。稿件的采用率提高。实践告之,写小稿并非易,它需要作者以简练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内容,揭示深刻的思想。去年我写的《业余天地播音乐》的小文章,刊在工人日报上,此文还在全国首届《我的人生》征文大  相似文献   

2.
学习运用标点符号:是件很严肃的事儿,可很多报道员在实际新闻写作中,未引起重视。 郭沫若说过这样一句话:“标点好象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如果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 事实的确如此,标点符号运用得好了,无论从文章的文采上,还是从稿子的见报率上,都是大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3.
农民种庄稼,锄地要一垄一垄的,种瓜要一坑一坑的,农作物如分不出垄和坑来,漫漫一片,是结不出好果实的。写作也是如此,一篇文章如字句不清,乱麻一片,就很难判别这文章的优劣。 我是从事校对工作十几年的老校对,在工作中,几乎每天都发现标点混乱、模糊、错用的稿子,  相似文献   

4.
文字三题     
标点一些同志不大注意标点。常见的情况是逗号一逗老远,句号被克扣很多,分号几乎不见。编报的人因为稿子要印出来,对标点一向认真;在广播台站,大概因为稿件不与听众见面,也就马虎惯了。可是稿件是要与播音员见面的。从一方面说,播音员是编辑部  相似文献   

5.
写作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只要写,谁都能写。特殊的文章也许并非每个人都写得来,但一般的文章,谁都可以写。作家佐藤春夫说:“作文这种事情,只要不要求写得特别出色,只要不是特别的低能者,也就是说,只要要求写作一般的文章,那就如同算算数、谈话、走路一样,是人们的天赋能力之一。”佐藤认为,说作文太难是不可思议的,不能发挥写作能力,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人们也许要说,佐藤是大作家,必然会那么讲,其实,我与佐藤抱有同样的看法。佐藤讲这番话的根据在于:用文字表达的文章和用语言表达的日常会话,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认为二者有本质区别的说法,是根本错误的。把语言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文章。因此,只要能说话,会写字,没有不会写文章的道理。以轻松的心情执笔,把心里想说的话顺顺当当地写出来,那就是一篇真正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亲爱的通讯员朋友,你经常给报纸杂志写稿子,有的很少见报,有的虽然见报,但已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了。请问,稿子写完后,你自己可曾改过一遍、两遍、还是好几遍?重视修改自己的稿子,是提高写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修改”是写作的重要步骤。古人说:“文不厌改”、“不改不工”;“世人着述,不能无病”(引自《写作述要》曹植语)。许多作家、名记者、编辑都十分讲究文章的修改,有人说好稿子是改出来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谁写稿子能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呢?懒得修改自己的稿子是通讯员的一种不好的毛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相似文献   

7.
一有一种现象,看来是很“怪”的:古今中外有許多著名作家,他們一生跟文字打交道,却劝人不要死啃文字,他們的文章写得很精巧,却劝人不要死钻技巧。他們都說,要加强艺术修养,要不断磨练技巧,但是,尽管有不少青年写信向老作家討教写作“秘訣”,却从来沒有一个作家道出过一种可以輕便套用的写作公式。写作有沒有方法呢?金代王若虛的《文辯》中有一段很有趣的問答:  相似文献   

8.
我初搞新闻报道时,抱着“万箭齐发,必有一中”的侥幸心理,只注意埋头苦写,忽视科学的采访态度和方法,到基层采访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抓到一些面上的材料,就如获至宝,常常是采访小半天,关门写两天。结果,稿子写了不少,送到报社像“泥牛入海”。一些同行看了我的稿子评论说:缺胳膊少腿,先天不足。后来,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出了稿子先天不足的原因是把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搞颠倒了。于是,我改变过去轻采重写的毛病,把分时间用在采访上,掌握大第一手资料。这样,脑子里“货”,写起来也就顺手多了。如《马素花的“半个儿子”》这篇报道,我在写作…  相似文献   

9.
谢顾问:过去上学时因为没有练好字,现在学写稿子时常听人说:“看你写的字这么差劲,给编辑的第一印象就不好,这怎么能采用你的稿子呢?”是呀,字是文人出马第一枪,字都写不好,还怎么能向报社投稿呢?我很烦恼,请谢顾问指点迷津。39312部队王问王峰同志:的确,字是文人出马第一枪,文章写得如何,字写得好不好往往也是个重要因素。但要知道,我什1平时所说的“某人很会写”,决不是指他很会写字,书法功底好,而是指他的文章写得好。一个人字写得好,只能当书法家,可只凭这一条,绝对当不了记者或作家。编辑看稿件,主要是看他的文…  相似文献   

10.
一些通讯员,注重稿件的内容写作,这固然不错,但却往往忽视稿件标题的提炼。殊不知,为一篇稿件做一个好题目,也能提高稿件的采用率。虽然我是搞业余新闻写作的,时间又不长,但发出的稿子90%被新闻单位采用,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在注意稿件内容的同时,也注意稿件题目的选择。今年7月中旬,我写了一篇一个冒充局长的人在村民家行窃的稿件。稿子写好后,我加了个《假  相似文献   

11.
论问号的用法及其常见的错误张理明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的符号,是书面语里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郭沫若同志说:“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好象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文章就认为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因此,...  相似文献   

12.
近来,有个爱好新闻写作的青年朋友问我:“为什么我写的稿子难得采用,你写的稿采用的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说:“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是把稿子拿来看一看再说。”稿子拿来后,我粗略看了一下,立意还可以,角度也比较新,就是语言不够精练,内容有些重复。我对他说:“你这篇稿子是为电台写的,电台早新闻节目只  相似文献   

13.
我是从1990年7、8月份开始新闻写作(?)至今己在地区以上新闻单位发稿20多篇,其中省级13篇。在近一年的写作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是:要写好新闻一定要抓准“新闻眼”,选择最佳角度。我开始写新闻时,凭着满腔热情,见啥写啥,有时一坐一个通宵,写完就往报纸、电台投,结果很多稿子都如召沉大海。过了一段冷静下来,细细思索,拿自己的稿子与报纸电台上发过的同类稿子相对照,发现自己写的新闻事件不是新闻价值不大,就是没有什么新意。向老同志请教,他们告诉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新闻写作“无米难为炊”.这强调的是必须深入采访,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 才能把新闻写好.从另一方面说,有了“米”则应巧为“炊”.编辑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同志好不容易抓到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却不知怎样来表达;有的不注意往深处挖掘材料的新意,不注意选择吸引人的角度,稿子难以采用.“医治”这类毛病,我以为:一是巧选“切入口”.开头开得巧,等于进入文章之“门”.进了春天的大门,还愁观赏不到万紫千红的迷人景色么!  相似文献   

15.
有些通讯员队伍的稿件,尽管写得立意深刻、结构严谨、文笔也相当流畅,但如果仔细一看,则美中不足——不是这个地方有错别字,就是那个标点用得不正确,等等。这些同志或许会认为,稿子有点小缺点无关大碍,编辑会斧正的。这种把“文病”甩给编辑的做法,是要不得的。一些通讯员之所以会有上述的想法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没有与编辑将心比心。编者们每天的工作量本来就很大,通讯员们如果把“文病”甩给他们,势必会给编者们增添更大的工作量。编辑一旦没注意漏下了你文中的小毛病,就会影响稿件质量和宣传效果。二是有些通讯员还没有理解“好…  相似文献   

16.
辞书是词条的集合体,体例是词条写作的形式规范。正确的科学知识内容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表达,众多的词条需要服从于一个共同的格局。从全书来看,体例是总的编写格式;从每一个词条来说,它又是文字的组织形式。说得更具体一点,辞书的体例应该包括(1)词目的选收和定名,(2)释文的范围和编写顺序,(3)文字的风格,(4)一般的技术规格如纪年、引文、外文、别称、参见、数字、标点、插图等  相似文献   

17.
作为编辑、记者,经常要编稿子、写稿子。编稿子离不开对原稿进行修改、增删、调整、润饰;写稿子离不开主题的选择、情节的设计、结构的安排,等等。这就会涉及到每篇稿子的长短取舍和去留问题。而这“取舍去留”的最终目的,必须使作品精炼、完美。这就要学会显现文章的眼睛。 姑且把编、写稿子比作画龙,龙不点睛,难以飞腾;稿子的文眼模糊,主题亦得不到升华,读者也得不到要领,就是一篇“和尚的帽子——平不塌”的玩意。  相似文献   

18.
我是去年入校的大学生,因为是学新闻的,所以总想写点文章练练笔。上个学期,我对生活中的小事不注意观察,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要写就写大块头的文章,结果,发出的十余篇稿子均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今年,我订阅了《新闻与写作》,又得到老师  相似文献   

19.
我这个人好读书,闲暇之余也写点文章,偶尔也有几篇所谓的“新闻稿件”,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章都没被报纸采用,结果我放弃了。说实在的,我真有些不甘心。正好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我自费去参加了培训。学习后,我向栏目编辑递交了一篇稿子。这可是我准备几天写成的,洋洋洒洒千余字的消息。没多久,乡镇经济版竟采用了我写的文字。——虽说只是摘用我稿子中的一点点儿,只有200多字,但这是对自己写作的一种鼓励和肯定。自己的名字见报后,我兴奋极了,这毕竟是第一次见报,我真想把这个喜讯告诉我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一“豆腐块”文章实现了我新闻写作史…  相似文献   

20.
“丑媳妇怕见公婆”。这是初学写作时的一个通病。我在刚学写作时也有过这个毛病。那时,我在写稿之前就产生了这样的恐惧:稿子写出来得不到发表,给人知道了多丢脸。所以总是背着人偷偷地写,偷偷地寄出去。可有一次,我把刚写好的稿子放下就训练去了,当我回来时却是“满城风雨”了。原来风把稿子吹开,稿件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