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6 毫秒
1.
20世纪20、30年代,我国幼教普遍存在幼稚园课程与儿童生活经验分离的现象。张宗麟坚持以"儿童中心"和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提出幼稚园课程社会化的思想。他主张用单元活动编制幼稚园课程,促进幼儿自然经验与社会经验的习得与增长,以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培养时代需要的新国民。其幼稚园课程社会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是我国近代幼稚教育改革的重要经验积累,对当前学前课程的改革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参考》2012,(1):27-29
香港学前服务是指幼稚园及幼儿中心提供的教育和照顾。幼稚园是向教育局注册,为三至六岁儿童开设.现时大部分的幼稚园只开办半日制课程,既有高班、低班及幼儿班,也有部分幼稚园同时开办全日制课程。幼儿中心包括育婴园和幼儿园两类服务机构是向劳工及福利局辖下的社会福利署注册.  相似文献   

3.
香港《幼稚园课程指引》简介程材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的《幼稚团课程指引》(以下简称《课程指引》),已由香港教育署于1993年颁布印行。这本《课程指引》的具体编订工作,是由课程发展议会下属的“幼稚园协调委员会”完成的。其成员包括幼稚园校长、教师、幼儿中心...  相似文献   

4.
香港学前教育师资状况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学前师资的管理分属香港政府社会福利署和教育署两个系统监管, 分别管理幼儿中心和幼稚园。管理机构的不同, 造成了香港幼儿中心和幼稚园教师的任用资格、培养、培训和待遇等方面的很大差异, 影响了香港学前教育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雪门先生的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强调幼儿园的课程应从幼儿的生活出发,注重实际行为,使幼儿从活动中获得认识,扩充其直接经验;同时要求根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需要组织教学,主张采取设计教学法。  相似文献   

6.
园本课程的班本化是指以班级为基点来实施园本课程。班本化课程是基于本班幼儿、教师、家长等班级资源,以满足本班幼儿发展需要为宗旨,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开发的课程。本文以大班“标志的世界”主题活动为例,通过分析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阐述教师对班本化理解的演进过程.以此反思班本化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雪门(1891—1973),我国著名的幼儿园教育家,早在1917年,他就在宁波开始幼儿教育工作,担任了星荫幼稚园(现宁波市第一幼儿园)的首任园长,他为发展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奋斗了多年,成就卓著,与陈鹤琴并称为幼教界的“南陈北张”。他所创设的行为课程正引起我国幼教界的关注,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生活化”、“行为化”、“本土化”。这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既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精神是非常吻合的,可以说它抓住了幼儿教育中最本质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论陈鹤琴的幼儿园课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是我国学前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早在20世纪20年代,陈鹤琴先生就开始为改变当时国内课程模式严重脱离中国实际、弊端流广的混乱局面而掀起了第一次真正由中国人进行的以幼稚园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的学前课程改革,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创建了中国化和科学化的幼教理论和实践体系,对我国幼儿教育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本文试对陈鹤琴先生关于幼儿园课程的论述作一归纳与整理。一、注重全面发展的课程目的观陈先生针对当时幼稚园没有具体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一味抄袭外国的情况说,这样是弄不出好的教…  相似文献   

9.
香港三至五岁的幼儿近90%进入幼稚园或幼儿中心学习,幼稚园或幼儿中心弥补了家庭教育的不足。入读幼稚园或幼儿中心已成为儿童必经的阶段,而且一年级的教师也通常假设学生已接收了基本的教育。香港大部分的家长都希望尽早送孩子入学,以解除照顾他们的负担。但是,由于种种的社会因素,香港  相似文献   

10.
“幼稚园活动教学法幼儿课本”介绍陈淑安幼稚园教育是幼儿在未正式入学前的一个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从家庭到小学的一个桥梁。作为教师,在编排课程时必须根据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均衡地注意德、智、体、群、美五育的发展,希望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1.
专门从事课程研究的政府咨询机构——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于1992年9月推出了一份新的《幼稚园课程指引》。他们推出这一文件的目的是为香港地区的幼稚园选择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提供官方认可的标准。在新的《幼稚园课程指引》中,香港课程发展议会提出的香港幼稚园课程的总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并为他们从家庭进入社群作好准备。课程内容旨在使儿童的视野,从家庭扩大到学校,并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群、美五方面的均衡发展。认知、情绪和动觉学习等,对儿童日后的教育影响深远,因此,教学形式应能加强儿童对这些方面学习的积极性。”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的专家们认为,为了能使幼稚园课程的总目标真正成为各幼椎园制订实际的课程计划的准则,有必要将其分解成一系列具体的子目标。他们在广泛征求有关幼稚园校长、教师、幼儿中心主任、教育学院讲师及香港教育署辅导视学处督学等各方面人士的意见的前提下,将上述幼稚园课程的总目标分  相似文献   

12.
幼稚园引进中国后,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基本上是沿袭国外的做法。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以陈鹤琴为代表的浙江教育家,根据中国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幼稚园课程目标、内容及编制等方面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突破,为中国化幼稚园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香港将推出《学前教育课程指引》香港将于1996年9月之前向全港幼稚园和幼儿巾心下达两者都适用的《学前教育课程指引》,内容包括四个部分:课程目的;发展领域及目标;课程计划与推行;活动。由香港社会福利署和教育署联合组成的幼稚园工作小组,于1995年11月...  相似文献   

14.
课程游戏化与游戏课程化和而不同。课程游戏化的逻辑起点是课程,游戏课程化的逻辑起点是游戏。课程游戏化与游戏课程化中的课程有预设与生成之别;游戏有"工具性"和"本体性"之分;幼儿有"学中玩"和"玩中学"之异;教师有"教在前"和"教在后"之序。课程游戏化与游戏课程化和在"寓教于乐";谋求游戏与课程的整合。以游戏为中心的课程是课程游戏化与游戏课程化的理想样态。  相似文献   

15.
幼稚园行为课程是由张雪门先生创编的。其基本观点是:幼稚园的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目标是以社会需要为远景,以儿童个体发展需要为近景的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内容为儿童的诸般活动、儿童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实施包括动机、目的、活动、活动过程、工具及材料。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基本思想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不仅反动了当时幼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现象,而且对当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从本质上讲是人本化的体现。因为幼儿对游戏存在天然的亲切感,游戏是带领幼儿探究世界的重要起点和桥梁,对于幼儿的自主发展有着莫大的作用。当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日渐成为一种趋势,要求教师立足本质,从幼儿的个性和天性出发设计课程内容,突出游戏的育人价值,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本文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施策略做了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7.
班本化课程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教师、家长提供、挖掘资源,由幼儿和教师共同构建的课程。文章以大班"夏之惜别"主题晚会活动为例,通过追随幼儿脚步,讲述教师与幼儿在课程中真实的学习、探索过程,构建大班"夏之惜别"主题班本化课程,满足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个性。  相似文献   

18.
1929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经两次修订形成《幼稚园课程标准》,其内容的演变具有系统化、精准化、科学化和中国化等进步意义。《幼稚园课程标准》完善了幼稚园教育制度,规范了幼稚园教师的教学行为,推动了幼稚园教材的编写,促进了幼稚园教育的发展。《幼稚园课程标准》是中国早期幼稚教育家在学习和吸收西方儿童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具有进步性、科学性和民族性,为我国早期幼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对于今天学前教育课程制度的制定和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延姝 《教师博览》2023,(36):16-17
幼儿游戏化课程的教学实践要始终以幼儿为本。游戏不仅是幼儿的认知方式、活动方式,还是幼儿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教师要开发游戏化课程内容,打造游戏化课程时空,引导游戏化课程互动。教师在开展幼儿游戏化课程与学习活动实践的过程中,要回归幼儿立场,努力让活动贴合幼儿心灵,提升幼儿活动的品质。只有引导幼儿全面、全程地参与活动,才能真正让幼儿积极主动、自由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20.
课程游戏化的教学模式是从幼儿的生活中提炼的,教师应该根据幼儿园一日生活内容来安排课程游戏,课程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教育过程中要对课程游戏化和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深入探究,了解课程游戏化对教师专业具体要求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了解课程游戏化对教学的意义及在幼儿教学中突破与创新,以全面促进幼儿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