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门外》为代表的三十年代诗歌,充分体现了辛笛诗歌中西融合,古典性与现代性有机结 合的特点,这一特点的挖掘既说明了辛笛与穆旦等其他"九叶诗派"诗人的差异,也纠正了以前对辛笛诗歌地 位的误判,为解读辛笛诗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现代诗人郭沫若、王独清、辛笛分别用数学公式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认识,郭沫若的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王独清的(情+力)+(音+色)=诗,辛笛的印象(官能通感)÷思维=诗,三个数学公式是三位诗人对诗歌本质特点的深刻理解和创作体会。公式中或对"和"的分解,或两数相加求"和",或用除数求商,都集中体现了他们对诗歌本质特点的独到见解。这些认识对于人们认识诗歌的特性和进行诗歌创作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3.
作为“九叶”诗人的辛笛,其最显著的特征即是以“瞬间印象”的感悟方式来抒写“生命形式”。诗人将历史变革和时代精神融于对“瞬间印象”的捕捉和发现之中,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传统的基础上,以他强烈的自我抒情意识把这些“印象”与当时的中国社会紧紧联系起来,把古代与西方的智性思辨融入到这些“瞬间印象”中来,“瞬间印象”与生命的永恒在辛笛的诗歌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4.
辛笛20世纪40年代九叶派的主要诗人之一,他在40年代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主要对辛笛40年代诗歌创作价值取向的转变进行了探讨。辛笛诗歌从《珠贝篇》中注重个人内心的解剖,表现个人内心纤细微妙的情感,到《手掌篇》“从缠绵的个人情感之中走出来”,“把人民的忧患融化于个人体验之中”,注重抒写人民苦难,其诗歌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从个人情感到与人民情感的沟通。  相似文献   

5.
九叶派是中国20世纪40年代具有较大影响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作为九叶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辛笛,他不仅中国古典文学功底相当深厚,而且对西方诗歌的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诣。中西文化的合璧使他的诗呈现多元的色彩,既典雅精致,宁静淡泊,富有中国传统的书卷气,又含蓄朦胧,印象幻觉迭现,时间空间倒错,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特点。辛笛的后期诗创作,不仅洋溢着青春气息,充满希望,乐观向上,而且更注重知性,注重思辨和哲理。  相似文献   

6.
看到“风景”一词,读者头脑里闪现的往往是小桥流水、大漠孤烟,大多是些清新明丽或苍莽道劲、富有诗意的自然画卷。现代诗人辛笛笔下的《风景》却迥异,向我们展示的是旧中国一派萧瑟颓败的病态景象,很是令人扫兴。诗歌标题给予读者的阅读预设与诗歌文本所蕴涵的主题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相似文献   

7.
九叶派老诗人辛笛的诗,叩人心弦,海内外广为传抄、吟咏,为人们所喜爱。辛笛的诗在从容淡雅之中,流贯着深情;在中国式的意境中,揉进了现代生活的多彩多味;在迂迥婉转的抒情中,阐发着精辟的议论和深邃的哲理,表现了现代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半个多世纪以来,辛笛努力探索,苦心追求,把“感觉的真与艺术的真统一成为一个至高至臻的境界”①;他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既注意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又较多地接受了中国新诗的艺术营养,还大胆地从西方现代派诗歌中吸取养分,并把它们  相似文献   

8.
在四十年代后半期,国统区活跃着一批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方象征派、现代派诗歌的影响,在《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两个诗刊上发表诗作的诗人。在这批诗人中,杭约赫(鲁辛之)、辛笛、穆旦(查良铮)、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夔、袁可嘉等九位年轻诗人的风格尤为接近,诗歌美学理想也大体一致,从而形成了一个诗歌流派。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们的诗选《九叶集》后,近年来人们就称呼他们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后,晚清诗坛出现了又一次爱国诗潮。就诗歌体制而言.甲午诗歌沿用旧体而以作系列组合为特点;就艺术结构而言,诗歌以顿挫曲折、波澜起伏为特点:就表现方法而言.诗歌以发议论、用典事为特点。甲午战争诗歌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既席古典诗歌之余荫而得以再现时代风云并一吐民族正气,复经受时代检验而导引出后来的“诗界革命”之觞流,自应在中国近代诗歌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九叶派诗人”辛笛受华兹华斯的经典抒情诗《孤独的收割者》的启发,有感而发创造了不朽的名篇《刈禾女之歌》。通过对两首诗的细读和比较会发现,两者有相似之处,在诗歌主题上都是对淳朴而善良的劳动女性的赞美:在意象的营造上均体现诗人强烈的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等方面。同时,由于诗歌观念和诗意表现上的不同.在抒情策略上存在的迥异之处也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1.
《辅导员》2011,(13):69-69
辛笛(1912年~2004年),原名王馨迪,笔名心笛、一民、辛笛。祖籍江苏淮安,1912年生于天津。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暨南大学教授。1935年.他的第一本新诗集《珠贝集》在北京出版。1948年出版诗集《手掌集》,引起很大反响。1949年7月参加中华全国第一次文代大会.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九叶诗派”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2.
辛笛是20世纪40年代九叶诗派的主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根据主题艺术取向等可以分为大学时代、留学时代等几个时期,本文主要就他在40年代的九叶时期的创作进行了探讨,辛笛这时期的创作在延续过去艺术追求的同志,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他的艺术视野得到了很大拓展,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时代变化结合得更为密切,对自己和时代给予了更多的艺术解剖。这也就导致了艺术上的转型,主要是把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和手法与中国现实融为一体,采用了讽刺,反讽等手段建自己的艺术世界,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3.
1981年出版的<九叶集>使得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九人获得了"九叶诗派"的称呼.但通过还原历史,可以发现,在20世纪40年代的诗坛并没有存在过这样一个诗歌团体.它是一个想像与建构的产物,它是诗人、研究者、文学史家的合力的结果.正确认识这一点,是对这些诗人进一步研究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4.
音乐师范教育改革已成为各大高校的讨论热点,各种理念学说百花齐放.辛笛应用钢琴教学法在这样的趋势下应运而生并发挥着独特的魅力.本文以介绍辛笛应用钢琴法为中心,通过其开发学生键盘应用能力,即兴伴奏能力及综合创造性能力三个方面论述了该教学法的理念和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诗的国度,搞好持歌教学,对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升华学生艺术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语文教学的本质内涵,力求人文性与科学性、基础工具性与审美创造性的完美统一,以诗歌的美质特点为本,不断探究完美的诗歌教学效果。笔者探索总结了五环节诗歌教学法:  相似文献   

16.
记得那时     
<正>辛笛是星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天放学,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回家,他忽然眼睛一亮——发现了路上躺着的7元钱。"是谁不慎掉下的呢?"辛笛的胸口"突突突"地跳得厉害。要知道,那可是5分钱就能买到一个鸡蛋的年代!他机警地环顾四周,无人,赶紧弯腰去捡。揣进口袋乐陶陶地回到家中,好几次话已到嘴边,却被辛笛狠狠地吞回肚里,硬是没让爹妈知道自己捡了钱的事儿。  相似文献   

17.
巴金(李芾甘)与我的父亲辛笛是60多年的老朋友,从小我就习惯称他"李伯伯".  相似文献   

18.
初唐政治有两个明显特点,即崇精神与宫廷政变。前使人从政的热情空前高涨,表现出狂傲浮躁的心性;后导致了人阿附权贵的人格缺憾。就诗歌演变看,崇精神及人对仕途政治的关注,从形式技巧与内容题材两方面促进了诗歌的发展,为声律风骨皆备的盛唐诗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永波 《九江师专学报》1996,15(2):69-72,68
数词在诗歌中的运用,不仅使诗歌描写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也增强了诗歌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效果。本文从中国古典诗史的实例出发,对诗歌中数词修辞现象及其规律、特点、作用,作了自己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论叶燮的诗歌美学思想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叶燮的《原诗》为主要研究对象,剖示了叶燮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叶氏的诗歌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批判性、进取性、开创性和系统性。叶燮强调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变化,他从四个方面高度总结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发展的特点,认为诗歌表现的的本源在“物”与“人”的双向往返高度交融之中;诗歌艺术的诞生,必须兼备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条件;诗歌创作应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后代的创新意识是推动诗歌发展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