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叫“登门槛效应”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等人在1966年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挨家挨户去找各家的主妇,说他们正在为“安全驾驶委员会”工作,希望得到主妇们对这一活动的支持,并请她们在请愿书上签名。几乎所有接触到的妇女都同意签名。几个星期后,实验者又来找这些主妇,同时也找了一些以前没接触过的主妇,请求所有主妇都在她们院子前面立一块不太美观的圆牌子,上面写着  相似文献   

2.
在圣诞节那一天,你想让圣诞老人送你什么样的礼物呢?糖果、魔法鞋还是水晶球?不如亲手制作一张礼物清单,将你想要的礼物写下来,在平安夜那晚,圣诞老人就会给你不一样的惊喜哦!1.把四开图画纸的边缘用手撕成不规则形。2.用毛笔蘸咖啡涂在图画纸上,待干。材料:四开图画纸、速溶咖啡、圣诞节包装纸、缎带、亮片、圣诞老人的图片、线工具:彩色笔、胶带剪刀贴在图画3.把包装纸剪成方形,贴在图画纸的左上方。4.用彩色笔在图画纸上写下你想要的圣诞礼物。圣诞礼物清单~~  相似文献   

3.
一、模拟购物,探索汇报1.购物汇报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在自己家附近的商场进行模拟购物,你们去了没有?谁愿意来给大家汇报一下(请2—3人上讲台展示汇报)。两个学生展示了自己模拟购物清单。2.讨论引入师: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自己手中和这两位同学的模拟购物清单,能发现什么?同组成员互相交流,准备汇报。生1:“一共用了多少钱”是用“每件商品的价钱”乘以“买了多少件”得到的。生2:每件商品的价钱乘以买了多少件等于购买这种商品一共用了多少钱。……板书:每件商品的价钱×买了多少件=一共用了多少钱。师…  相似文献   

4.
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的研究表明,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这种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根据这一心理现象,我认为批评在“时间段”的时机选择上应有“三不”: 周一不批人们总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么,我们是不是也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2012,(19):18
正1966年美国两位心理学家让大学生去访问郊区的家庭主妇。第一位学生挨家挨户登门,请求主妇将一个写有"驾驶安全"的小标签贴在窗户上。这是一个小要求。两周后,第二位学生再次登门,请主妇将一个相同内容的大招牌竖立在自家院内。这是一个大要求。结果,55%的接受过小要求的主妇接受了  相似文献   

6.
“蒸馏水“读物、“即食面”文化、“速溶咖啡”哲学、“冰淇淋”小说……当前中学校园的“文化快餐”,值得各界人士关注。  相似文献   

7.
刊中报     
一杯百事可乐爱上了一包速溶麦斯威尔咖啡。百事可乐伸长脖子仰着头,对橱窗里的咖啡羞答答地说:“咖啡大哥,你真帅气。”咖啡挺挺胸脯,自豪地说:“那还用你夸,本公爵可是麦斯贵族出身。”它理了理头发,问:“可乐妹妹,你出生于百事村?”可乐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乡下人!”咖啡小声嘀咕着,“真没劲。”  相似文献   

8.
咖啡奶茶     
王爽 《中学生百科》2011,(32):53-55
关于咖啡小时候,曾在家里寻到一包速溶咖啡,过期很久了。但是我还是无法抑制住对咖啡的想法。最初对于咖啡的印象,都源自小说和电视剧,以为咖啡就只能在静谧的咖啡店里喝到。微凉的午后,与久别的朋友坐在一家装饰古朴的咖啡店。两个人一边捧着温热的咖啡,一边交谈起各自的近况。那时,手中的速溶咖啡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也是那时起,我才注意咖啡。  相似文献   

9.
饮茶杂说     
也许是因为都市匆忙的脚步搅乱了人们的闲情逸致,让人少有时间去停下手中的繁忙事务而静心品一壶茶;也许是人们喝惯了速溶咖啡的口味已不习惯茶的清纯;也许人们觉得红酒才有“情调”,卡布基诺才够“时尚”,而茶是什么?既没有情调也没有时尚可言,早被一些达官贵人列入“粗茶淡饭”了。别怪如今社会的人们对茶有这样的看法,古人对于茶也有偏见。清朝诗人张灿写道:“书画琴棋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之地位只能和日常的生活琐碎相提并论。苏东坡也认为“薄薄酒,胜茶汤”。古人大多喜欢饮酒作诗,借着酒兴挥洒满腔的慷慨激昂。李白是“花…  相似文献   

10.
时下,一些大型商场在顾客购物达到一定金额后,就给顾客发一张赠券:顾客收集若干张后,可向商场换取物品。美国心理学家拜恩博士指出,在人类的所有行为中,人们积累过去的感觉,就是在收集“心理赠券”,然后以完善或伤害自我、报答或报复他人等方式进行兑现。在学校中,教师在接受管  相似文献   

11.
鉴于酵母细胞中一种特殊糖分子的发现,为前线伤员提供“速溶血液”的梦想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这项技术还可以应用到细胞生物实验室中。近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在研制便于运输和储存的血液技术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就像速溶咖啡一样,这种速溶血液可在室温下存储若干年,而不是数日或数星期。对于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研究小组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取得了突破,他们已经将人类血小板的存活期从1周延长至2年左右。DARPA小组成员声称,除了在血液贮存方面的应用外,他们的工作成果可能在实验室里有更广泛的应用,从而根本上改…  相似文献   

12.
冬季的夜晚,济南东郊一个叫七里河的地方。 喝一杯速溶的咖啡,敲下这篇文章。 我常想,语文的世界里有无限的情感,“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会让人流泪;“剧饮千杯男儿事”。内中蕴含有多少豪气啊。  相似文献   

13.
吴涛 《教师博览》2004,(9):13-13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眼前有一个人.我们就会对他产生印象.这个心理过程叫知觉.由于它是针对人的.故称之为“人际知觉”,心理学家认为.“偏见”产生的最初原因即来自于此.首先来自“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微妙而深深地影响着人们互相间的关系。譬如交女友时.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印象  相似文献   

14.
孙宏 《中学教学参考》2010,(13):126-127
近年来,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应包括认知的发展,还应包括情感的发展,是对整个人的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要实现该目标,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育中,我们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情感空白”。这种倾向在语言教学中表现为过分强调语言的认知因素,忽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这是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心愿清单     
几星期前,我随朋友在一家美术用品商场,帮她挑选水彩颜料。我很惊讶,因为我知道她对绘画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我报名参加了水彩画培训班。”她有些腼腆,“其实,我没时间学画画,不过,这是我去世前需要做的50件事的其中一项———我列了个心愿清单,所以我就报了名!”听起来,很有趣。我问她“你的清单上还有什么呢?”“各种各样的事情呗!”她说,“每隔几个月我都要拿出清单来看看,决定下一件要做的事儿是什么。有这张清单之前,我常常抱怨自己没有什么事干,现在我只管对着做就行了!”她建议我也开一张。那天晚上,我开了张清单发觉她说得…  相似文献   

16.
语言能力的心理模型及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能力直接表现为言语主体与言语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结”,这种心理联结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同化”。同化概念是建立在格式塔心理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足整体性的。它不可以被分析为元素,也不是元素的总和;而是整体先于元素,并决定其部分”。同化理论是“结构心理”理论的产物,这种结构心理理论认为:“心理  相似文献   

17.
三杯不过冈     
在埃塞俄比亚,吃完英吉拉之后,如果不来一杯香浓的本地咖啡,就显得太不地道了。喝完埃塞的咖啡之后,如果你不逢人就赞美它的好处,就太奇怪了。如果你不知道埃塞是咖啡的故乡并不要紧,但如果你不认为埃塞的咖啡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那就说明你太不识货了。咖啡名字的由来3个月前,笔者回国休假,顺便带了几包咖啡送朋友。一位丹麦驻华参赞第二天就打电话过来非常急切地说:“这咖啡是哪儿弄来的?能不能再给我弄一些来?越多越好!马上就要!我到过很多国家,喝过无数种咖啡,但这是我平生喝过的最好的咖啡!有了这种咖啡,我要把家里所有其他的咖啡都扔…  相似文献   

18.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这两句话,历来有人认为是“愚民政策”。因为可以解释为“只叫人民去做什么,不必叫他们懂得其中的道理”。康有为在主张“维新”时,却在这两句老话中各加一个逗号,变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说:“人民的认识或程度可以了,就让他们去做;如认识程度还不够,就教育他们,使他们懂得。”康有为这种高明之处,一时为人们所赞赏。康有为用两个逗号@张广林  相似文献   

19.
墙上的咖啡     
<正>一日,我和朋友在洛杉矶附近威尼斯海滩一家有名的咖啡厅闲坐,品着咖啡。这时进来一个人,在我们旁边那张桌子前坐下。他叫来服务生说:"两杯咖啡,一杯贴墙上。"他点咖啡的方式令人感到新奇,我们注意到只有一杯咖啡被端了上来,但他却付了两杯的钱。他刚走,服务生就把一张纸贴在墙上,上面写着"一杯咖啡"。这时,又进来两个人,点了三杯咖啡,两杯放在桌子上,一杯贴墙上。他们喝了两杯咖啡,付了三杯的钱,然后离开了。服务生又像刚才那样在墙上贴了张纸,上面写着"一杯咖啡"。似乎这种方式是这里的常规,却令我们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在1958年,从他的朴素心理学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他认为,每个人在其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都要了解自己或别人的行为的因和果。即人们都要对自己或别人的所作所为提出“为什么”的问题。所谓归因是对自己或别人所做过的事情的结果或外部行为的原因所进行的推论。海德认为,人们把因果关系归为两类,一类是外部原因,另一是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